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在形式上有某些與前幾首奏鳴曲不相同的特點。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中運用了變奏的形式,這在前幾首奏鳴曲中是沒有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
  • 外文名稱:Beethoven's tenth Piano Sonatas
  • 所屬專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 譜曲:貝多芬
  • 編曲:貝多芬
  • 音樂風格:古典
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貝多芬生平簡介,

第一樂章

G大調奏鳴曲在所有前幾首奏鳴曲中,在風格上大概是最鋼琴化的。在這首奏鳴曲中,比起貝多芬的其他早期奏鳴曲來,他的早期鋼琴作品的管弦樂風格表現得比較少,只是在本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中才有許多地方令人想起管弦樂的色彩。
本奏鳴曲在形式上有某些與前幾首奏鳴曲不相同的特點。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中運用了變奏的形式,這在前幾首奏鳴曲中是沒有的。貝多芬在後來的一些鋼琴奏鳴曲中也引用了變奏曲(奏鳴曲作品第26、第57、第109、和第111號)。第十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這是唯一的例子。海頓常常以小步舞曲作為奏鳴曲的結束,在他的升c小調奏鳴曲中,第二、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和小步舞曲。
G大調奏鳴曲是貝多芬奏鳴曲在織體上最清澈、最精緻的作品之一。在演奏這首奏鳴曲時,應避免粗野的、過分豐滿的聲音。要儘量少用踏板,避免過多的踏板轟鳴。
第一樂章的主部是一個平靜而富有歌唱性的8小節的樂句,以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在主調G大調上。擴展了的第二樂句有著連線部的性質,並移到A大調

貝多芬第十鋼琴奏鳴曲(重屬調)上。在此之後開始了活潑的、充滿了歡快幽默感的副部。它是在屬調(D大調)上陳述的,在副部結束時出現了三十二分音符的進行。結束部富有歌唱性,它的陳述好象是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的對話。
展開部相當大,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g小調上的主部進行開始而轉向降B大調上第二主題的進行,然後在右手十六分音符三連音進行的背景上,在低音聲部中是主部素材強勁的發展(以延長號結合在降E大調屬和弦上)。展開部的第二部分是以降E大調上主部的進行開始的(假再現部),並引向伴有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進行的屬調上的常持續音。在展開部結束時,進行平靜下來—在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伴奏背景上響起了主部的動機,它時而在高音區,時而在低音聲部,最後,三連音的進行也停止了,而轉為一般的十六分音符進行。旋律聲部沒有任何伴奏地以半音的進行走向升G音(主音的增四度)上的延長號,然後開始了再現部。
再現部在寫法上很接近呈示部。最後加上一個不大的尾聲,它建立在稍稍變化的第一主題的素材基礎之上。

第二樂章

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時用主題與變奏形式寫的。這一樂章比第一和第三樂章更富有管弦樂性。變奏曲在織體上並不複雜,但儘管如此,由於多樣的奏法和寫得很細緻得力度變化,這個變奏曲還是相當難彈的。
這個行板樂章要彈的樸素,不要有任何傷感的成分,它充滿了童貞般的純樸。過多的感情不可避免地會歪曲音樂清朗、高尚的素質。速度應較活潑。為這個行板樂章找到正確的、平穩活潑的速度不是一個輕鬆的任務。過分拖沓的速度正如太快的速度一樣會完全歪曲貝多芬的構思,平穩的進行曲速度是符合音樂的性質的。應當儘量少用踏板,不要模糊了休止。

第三樂章

本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貝多芬在奏鳴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用諧謔曲的唯一例子。這一樂章寫得十分清澈。充滿了輕鬆明朗的詼諧感。它的形式是有兩個插部的迴旋曲,接近於有中段的三部曲式。再現部是壓縮了的(沒有第二主題),它轉向擴充了的尾聲。在尾聲中出現了C大調中間的插部(三聲中部)相近的模仿動機。結尾(主音持續音)建立在第一主題上。

貝多芬生平簡介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 (1770-1827)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生於德國
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父親是個男高
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父親從小就逼迫他學琴。他13歲任宮廷樂隊大鍵琴手,
14歲任宮廷管風琴師,18歲任歌劇樂隊中提琴手。1792年,海頓見到他,獲準成為起學生。
1795年首次在維也納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鋼琴外,埋頭作曲。
1800年4月舉行作品音樂會,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時,聽力逐漸衰退,因耳聾的恐懼和
失戀,1802年欲自殺,後終於克服危機,振奮精神,繼續作曲。
貝多芬音樂的創作風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早期(波恩時期:1782-1792)其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並為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維也納時期:1793-1808)此時創作的奏鳴曲和管弦樂曲,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充分發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鳴曲式的結構和功能,顯示出貝多芬的創作已完全成熟,並具獨特的個性。(3)晚期(維也納後期:1809-1827)音樂風格有明顯的轉變。作品規模縮小,主題帶有歌唱性,增強了抒情性。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他的九首交響曲像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貝多芬代表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首,序曲3首,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1首,弦樂四重奏19首,弦樂五重奏4首,鋼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鳴曲10首,大提琴奏鳴曲4首,鋼琴奏鳴曲32首,鋼琴變奏曲20首, 鋼琴小品24首,進行曲3首。此外,還有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彌撒曲、歌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