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馱山

豬馱山

豬馱山,原名萱帽山,位於蘭州永登苦水鎮苦水街河西一公里處。旅遊景點。是康熙御封的"滲金佛祖"得道聖地。始建於清康熙年間,300多年來,不斷增修,已初具規模。豬馱山頂遠眺西山丹霞地貌,萬山紅遍甚是壯觀。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重建,

簡介

2001年由"蘭州豬馱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承包經營,累計投入600多萬元,完善了景區旅遊基礎設施。並鑄造高21.95米銅質大佛一尊,冠西北銅佛之尊。此山氣溫勢超拔,峰態聳峙;山下玫瑰花似海,遊客來如潮。在清朝時就已是平番(即今永登縣)八大勝景之一,與苦水"莊浪秋水"、"巨柳含煙"等勝景,一直為文人墨客吟詠不已。而今,豬馱山與被譽為蘭州十大景觀之一的"玫瑰花香"互相映襯,已成為省城市民旅遊、避暑、朝山、拜佛後花園"。

歷史

傳說,自宋代以來,萱帽山上就有寺廟,叫西山寺。寺內有佛殿、碑碣,千年香火延續,遊蹤不止。清文宗鹹豐己未年(1859年)刻制的《西萱帽山廟宇並立碑誌》記述,莊浪縣之南有堡曰苦水,堡西二里許,層巒疊嶂,鐘靈毓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萱帽山也。上有三寶殿一座,殿下左列地藏菩薩,十殿閻君殿,廟宇參差,殘碑斷碣,猶有存者。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陝西民鄭王姓,同堡十王會眾等略為創修。清康熙年間,又由本邑僧人風顛和尚修葺。乾隆嘉慶鹹豐年間,均由廣大信士邑人捐金重修繪畫。“萱帽豬馱”成為蘭州勝景。
萱帽山變為豬馱山的來歷與一位濟公式的人物風顛和尚有關。相傳,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年)農曆四月初八,今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東巷李氏家出生一兒,俗名李福, “及長不願娶妻,父母強為之授室,而與床笫無沾染,邑有王吒什者,高僧也,遂受戒而師事之,斷指出家,以示決心。後飛錫四方,恆以濟孤恤貧救災難為事,尤其治垂危之病,施回生之術無不效,所得謝儀作修橋施粥之用。”風顛自命僧名無情,後改僧名超度,號風顛,俗稱李佛爺,後人亦稱為風顛濟公。李佛自小念過兩三年私塾,十一二歲開始務農,十八歲出家到萱帽山修行,他見山寺寥落,許願補葺。為了修葺十王殿,風顛天天趕一頭呼作“自醒”的豬,搬運磚瓦,自己身背六塊,豬馱四塊,這一行動感動了周圍的人,大家都來義務投工,募化捐資,最後終於實現了夙願。自此,萱帽山便叫成了“豬馱山”。李福於清聖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農曆臘月初八圓寂於西安市。傳說,他圓寂後,眾僧在他端坐的遺容上塗金粉,一塗再塗,總是不顯光亮,覺得奇怪。不久,訊息傳到京城,康熙皇帝說:“莫非他是滲金佛?”一語道破,風顛遺容頓生金光,燦燦照人。因此,後人也常稱他為“滲金佛祖”。風顛和尚“捨身求雨”、“煮身濟賑”、“怪治久病”、“翻地壓砂”、“巧計修橋”等故事在永登地區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今西安碑林中還存有他繪的達摩像石刻,《風顛和尚言語錄》《滲金佛祖救劫經》今仍流傳於民間。

重建

1958年,殿宇遭毀。 “文革”期間,又遭劫難,使古寺、樹木蕩然無存。1978年以後,地方信士民眾倡議修復豬馱山,政府批准組織管委會,全面開始了豬馱山景點重建工程。2000年,共募捐投資百萬餘元,廟宇基本恢復,綠化初見成效,被甘肅省宗教局批准為李佛寺佛事活動場所。2001年以後,新建同喜堂、迎仁閣、聚善樓。植樹20餘株,拓修盤山公路,新建山門、牌坊、停車場。高達21.95米的李佛鎏金銅像聳立在豬馱山顛,數公里之外依然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