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中藥)

豌豆(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豌豆,中藥名。為豆科豌豆屬豌豆Pisum sativum的種子。植物豌豆,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具有和中下氣,通乳利水,解毒之功效。主治消渴,吐逆,泄利腹脹,霍亂轉筋,乳少,腳氣水腫,瘡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豌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豌豆屬
  • :豌豆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果實成熟時
  • 毒性:無毒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相關論述,

別名

豍豆《四民月令》,䝀豆《廣雅》,蓽豆《千金翼方》,寒豆《品匯精要》,麥豆《浙江藥用植物志》,雪豆《廣州植物志》,蘭豆(廣西)。

入藥部位

植物豌豆的種子。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入脾、胃經。

功效

和中下氣,通乳利水,解毒。

主治

消渴,吐逆,泄利腹脹,霍亂轉筋,乳少,腳氣水腫,瘡癰。

相關配伍

1、治霍亂,吐利轉筋,心膈煩悶,豌豆三合,香薷三兩。上藥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聖惠方》)
2、治消渴(糖尿病),青豌豆適量,煮熟淡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5g;或煮食。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塗。

使用注意

多食發氣痰。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莢果,曬乾,打出種子。

鑑別

藥材性狀:種子圓球形,直徑約5mm。表面青綠色至黃綠色、淡黃白色,有皺紋,可見點狀種臍。種皮薄而韌,除去種皮有2枚黃白色肥厚的子葉。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高0.5~2m。全株綠色,光滑無毛,被粉霜。葉具小葉4~6片,托葉比小葉大,葉狀,心形,下緣具細牙齒。小葉卵圓形,長2~5cm,寬1~2.5cm;花於葉腋單生或數朵排列為總狀花序;花萼鐘狀,深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顏色多樣,隨品種而異,但多為白色和紫色,雄蕊 (9+1) 兩體。子房無毛,花柱扁,內面有髯毛。莢果腫脹,長橢圓形,長2.5~10cm,寬0.7~14cm,頂端斜急尖,背部近於伸直,內側有堅硬紙質的內皮;種子2~10顆,圓形,青綠色,有皺紋或無,乾後變為黃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其豆嫩時作蔬。老則炒食。南方無黑豆,取以飼馬,亦以其性不熱故也。李時珍以《拾遺》之胡豆子為即豌豆,不知別有胡豆,與豌豆殊不類,其所引治症,未可一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