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日新

變化日新是明清之際王夫之用語,表示事物發展的規律,為其樸素辯證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思問錄·外篇》:“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大地的物質本性固然不易,而天地的變化卻是日新的。王夫之認為天上的風雷、地上的江河之水,人身的爪發肌肉.每日每刻都在變化更新。生命經歷著“胚胎”、“流蕩”、“灌注”、“衰減”和“散火”等五個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變化日新
  • 提出者:王夫之
  • 時間:明清
簡介,主要內容,產生影響,

簡介

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的辯證發展觀的重要命題。語出《周易·繫辭上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意指天地萬物都在變化,而變化的內容生生不已、不斷創新。

主要內容

王夫之發展張載的思想,更明確地把整個自然界及人類社會都看作是"日新之化"的過程,認定陰陽摩盪所引起的事物運動是"不息不滯"、"變化日新"的。在自然界,從天上的日 月 風 雷、地上的江 河之水,到人身的爪發肌肉,每日每刻都在變化更新。生命運動大都經歷著"胚胎"、"流蕩"、"灌注"、"衰減"和"散滅"等5個階段,前3個是生命體處於生長階段,後兩個是生命體處於衰滅階段,而在衰滅中又已孕育著"推故而別致其新"的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亦生之大造",舊事物的死亡正是新事物誕生的條件。所以自然界"榮枯相代而彌見其新"。人類社會也是一個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進化過程。人類祖先從"植立之獸"中分化出來,不斷地創造文明。就政治、道德原則說,古今殊異,"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人類社會也在變革中不斷更新。
張載把氣化區別為"變"和"化"兩種形式,"變,言其著","化,言其漸"。王夫之進一步把事物的變化日新概括為兩種類型:一是"通而自成","質日代而形如一",即事物的內質雖不斷代謝,但外形尚未發生根本質變,這是一種自我更新:一是"變而生彼",即由此物變為彼物,這是一種"謝故以生新"。
王夫之基於"變化日新"的發展觀,提出"更新而趨時"的政治理想,認為"道莫盛於趨時",思想不能隨時代前進,"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必然枯槁而死;如果能夠不斷自我更新,"趨時應變",就會富有生命力,"日新而不困"。

產生影響

王夫之的這些富於進取精神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近代的哲學啟蒙,特別是對譚嗣同的變法維新思想,產生過重大的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