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任鈞創作新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警報》是現代詩人任鈞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分兩個層次,在第一層中只是寫“警報”的發出;第二層是順著第一層的思路進入的,詩意要強調突出的是一種全民抗戰的同仇敵愾之心。此詩題材極其平常,卻能在選材立意上加深開掘,頗有新穎獨到之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警報
  • 作品體裁:新詩
  • 作者:任鈞
  • 作品出處:《抗戰詩選》
  • 創作時間:1935年
詩歌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警報
·一聲尖銳而悠長的汽笛
在天空放射出來
仿佛聞得到血腥的信號
——突襲警報又發出來了
·警報——
誠然帶來了恐怖和震驚,
但同時也好像在敵我中間
劃下了一條紅線,
使得雙方的界限更加分明!
可不是嗎?
在那驚心動魄的長嘯聲中:
用同樣的動作,
同樣的心情,
千萬人都同時站攏在一邊,
同時感到共通的運命!

創作背景

在全民抗戰前夕,任鈞曾極力倡導“國防文學”,也寫下了許多以抗戰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此詩寫於1935年,即是這類作品中的一首。

文學賞析

這首詩分兩個層次,在第一層中只是寫“警報”的發出。“尖銳而悠長的汽笛”是敵人即將前來突襲的信號。這信號可以使一般讀者從中得到許多聯想。也許已想像出敵機機群正在天空中列隊呼嘯而來,而地面上則到處是慌亂的人群;也許“血腥的信號”已化成一幅幅悲慘的圖景……而詩人的著眼點,卻是“警報”的背後所隱藏著的一種頑強的全民抗戰精神。所以“突襲警報又發出來了”的一個“又”字不僅僅在於表現敵人的猖獗,也確切地反映出抗日軍民高度警惕、密切注意敵人動向,團結戰鬥的決心和力量。
詩人正是順著這一條思路進入第二層的詩意表達。“警報——誠然帶來了恐怖和震驚”,其中“誠然”兩字承認戰爭是殘酷的,接著又把人們的“恐怖和震驚”暫時擱置一邊。因為此時此刻詩人要強調突出的是一種全民抗戰的同仇敵愾之心。可以想像得出:在警報聲中有些人緊握著對空射擊的槍炮,有些人做好了應急救護的準備,有些人甘冒犧牲的危險而堅守重要的崗位,有些人則扶老攜幼鑽入防空洞中……這裡,讀者就會自然而然地強烈地感受到敵我之間的分明“界限”,強烈地感受到非常時期中千百萬中國人民的“共通的運命”。正因為有這樣分明的“界限”和“共通的運命”,才使人們對本民族的神聖的抗戰事業產生出無限的信心和力量。
任鈞作為抗戰前夕“國際詩歌”的倡導者,他不僅深受國內諸如劉大白劉半農朱自清郭沫若蔣光慈殷夫等詩人的影響,也深受一些蘇聯早期革命詩人的影響。他強調新詩要有現實感、時代感,既能激勵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熱情,又具明快、豪放、有力的詩風,並倡導詩的朗誦。從這首《警報》詩來看,無疑基本上實踐了他的一貫主張。

名家點評

新詩史家沈用大《中國新詩史(1918-1949)》:而《警報》卻是敏銳地抓住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之際,所有國人必須團結起來共同禦敵。這就是“國防詩歌”的精髓。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炳隅《新詩三百首鑑賞辭典(重編本)》:在抗日戰爭期間,以空襲警報為詩作題材是極其平常的;但任鈞這首《警報》詩,卻能在選材立意上加深開掘,頗有新穎獨到之處。
原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理事周良沛《中國現代新詩序集(上冊)》:這首詩,真是作者追求的那種“平凡又平凡的東西”,是“作者一向都沒有希求過什麼奇特與神秘,因為也就始終安於平凡”之作。但它這“平凡”,又是那個時代凡胎常人的現實,這也就容易進入凡人之中,正如那些沙龍文學也同樣會有它的沙龍效應要回到它的沙龍一樣。但“凡人”,在任何社會,也永遠是大多數,因而也就得到更多讀者的肯定和歡迎。

作者簡介

任鈞(1909~2003),原名盧奇新,後改為盧嘉文,筆名有盧森堡、葉蔭等,廣東梅縣隆文人。九三學社成員。1926年開始詩歌創作,1928年後歷任太陽社、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詩歌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員,大夏大學、四川省立戲劇學校教授,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有詩集《冷熱集》、《戰歌》、《任鈞詩選》、《為勝利而歌》,詩論集《新詩話》,譯著長篇小說《鄉下姑娘》、《愛的奴隸》,專著《俄國文學思潮》、《藝術方法論》、《托爾斯泰最後日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