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峭

譚峭

譚峭(生卒年不詳),字景升,五代泉州(今屬福建)人。其父為唐國子司業譚洙。譚峭早年頗涉經史,卻不慕功名,不入科舉之途,酷好黃老之書,並遍歷名山,入名山而不復返。著有《化書》六卷,全書基本上發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該書還繼承張湛《列子注》所論述的最高哲學“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本名:譚峭
  • 字號:字:景升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時期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福建泉州人
  • 出生時間:860年
  • 去世時間:968年
  • 主要作品:《化書》
  • 主要成就:中國五代時期道教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不願為官,入山學道,嵩山修煉,救濟貧苦,南遊衡山,史籍記載,主要成就,弘揚道教,文學成就,個人作品,個人思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不願為官

譚峭自幼聰 明好學,經史子集,典章故事,莫不博覽,小小的年紀卻博得了“神童”雅號, 在鄰里鄉黨間流傳。譚峭學得了“五經”“四書”之後,其父讓其應進士考試,以便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譚峭不服從父親的說教,不 願走做官的路,卻獨自愛好黃老諸子及《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以及《茅君列仙內傳 》等道書,並對這些書都能過目成誦,說個頭頭道道來。

入山學道

有一天,譚峭對父親說他要 去游離京不遠的終南山,父親只好同意了。待他遊歷了北方的終南山、華山、王屋山、嵩山 、恆山、泰山之後,他決意不再回家了。父親見兒子長年在外不歸,便馳書責問令其回家, 他就回書說明求仙學道:“茅君劃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於父母。 ”就這樣,譚峭立下了入山學道的大志。其父知道兒子的堅決學道,也不再以世事來約 束他,只好聽從兒子的所為了。

嵩山修煉

譚峭為爭得正式出家學道的名分,他“潔齋 ”三日後,名列嵩山道士名下,專煉吐納、胎息、導引之功和辟穀養生之術。經過十餘 年的勤修苦煉,達到了道教高層功夫,可不食人間煙火,專靠采晨露仙藥餐松餌術,棲息煙 霞來維持生計,使嵩山師尊大為滿意。譚峭在嵩山修煉出了名。他在修煉中有時以酒 為樂,常常醉醺醺地,象騰雲駕霧般地無所不之。譚峭出現了反常狀態;夏天,他穿著烏裘 大衣;冬天,他身披綠布衫,有時,他好幾天躺臥在風雪中不飲不食;人們當他是凍死了, 誰知走近一看,他的氣息悠悠然。人們也不知他是什麼時候起身的。

救濟貧苦

譚峭的父知道他 在嵩山學道,因思子心切,特派家童到嵩山尋訪,一年四季不斷捎來衣服和錢帛。譚峭得到 了這些東西,十分高興,並回信對父親說自己在嵩山如何如何安逸,讓父親放心;還多多地賞給家童些錢物,感激他長途跋涉之勞。家童剛走,譚峭便拿出父親捎來的衣、錢等物,到大街上去,見到貧寒的人需要什麼就給什麼,散完為止。等到他再次去到酒家時,就兩手空 空了。有人問譚峭:“你為什麼這樣做?”譚峭便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們:“ 你能看著盜賊來偷你的東西,讓你受牽累;沒有穿的沒有吃的,這本來就沒有憂愁呵! ”他常常因沒衣沒食而高興。有人說他是瘋子,他就順口吟唱道:線作長江扇 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蓬萊信道無多路,只在譚生拄杖前。

南遊衡山

譚峭離開嵩山後,在南嶽深山擺起了煉丹爐,經過了三年的精煉,煉成 了金丹。譚峭服後,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並能隱身潛化。這一年的金 秋季節,譚峭離開南嶽,西遊到四川青城山。在這青山深幽,雲氣繚繞的山壑間,譚峭與之 結下了永遠相伴的緣分。
譚峭譚峭

史籍記載

明代何喬遠 《閩書》 卷七“方域志”關於清源山的記載所錄“譚峭”傳中說: “紫霄, 名峭, 字景升, 本州人, 唐國子業洙之子。 ”這之中記譚峭 ( 紫霄)是“本州 ( 泉州) ”人的同時 , 也並未否定他的父親是“唐” ( 南唐) “國子業”譚洙。
清代周學曾《晉江縣誌》 載: “譚峭⋯⋯師嵩山道士, 得辟穀養氣之術。嘗醉游, 夏作烏裘, 冬衣葛衫, 或臥霜雪中。南唐主召至建康, 賜號紫霄真人。歸, 修煉於清源紫澤洞。 ”說明譚峭曾被南唐主賜號紫霄真人, 因此, 譚峭又名譚紫霄, 曾在泉州清源洞修煉, 所以二人為一人。
南唐沈汾《續仙傳》 載:譚峭生平在“隱化八人”之中, 其文如下:譚峭, 字景升, 唐國子司業洙之子。幼而聰明, 及長、頗涉經史、強記, 問無不知。屬文清麗。洙訓以進士業, 而峭不然, 迥好黃老諸子及周穆、漢武、茅君列仙內傳, 糜不精究。一旦告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 許之。自經終南遊太白、太行、王屋、嵩、華、泰岳, 迤邐遊歷名山, 不復歸寧。父弛書委曲責之, 復謝曰: 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 今峭慕之, 冀其有益。父以其堅心求道, 豈以世事拘之, 乃聽其所從。而峭師於嵩山道士十餘年, 得辟穀養氣之術。唯以酒為樂, 常醉騰騰。週遊無所不之, 夏服烏裘、冬則綠布衫。或臥於風霜雪中經日。人謂其已斃, 視之氣出休休然。父常念之, 每譴家童尋訪, 春冬必寄之以衣及錢帛。 ( 峭) 捧之且喜, 復書遽厚, 譴家童回。才去, 便以父所寄衣出街路, 見貧寒者與之, 及寄於酒家, 一無所留。人或問之, 何為如此。曰: 何能看得, 盜之所竊, 必累於人。不衣不食, 無固無憂矣。常欣欣如也, 或謂風狂。行吟曰: 線作長江扇作天, 靸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地,只在譚生拄杖前。而後居南嶽煉丹成, 服之, 入水不濡, 入火不灼, 亦能隱形變化。復入青城山而不出矣。
清代吳任臣 十國春秋·譚紫霄》 載:譚紫霄, 泉州人也。與陳守元相善。守元斸地得木札數十, 貯銅盎中, 皆漢代張道陵符篆, 朱墨如新, 藏而不能用, 以授紫霄, 紫霄皆通之, 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 劾醮鬼魅、治疾病多效。康宗奉為師, 封“正一先生” , 月給山水香焚之。閩亡, 寓廬山棲隱洞, 學者百餘人。有道術, 醮星宿, 事黑煞神君, 禹步魁罡, 祈禳災福, 頗知人壽夭。南唐武昌節度使何敬洙寵婢置井中死, 人無知者, 敬洙遘疾,召紫霄, 中夜被髪, 仗劍考治, 見女厲自訴為祟之由。詰旦, 屏人以語敬洙, 乃書丹符遣之, 疾良已。廬山僧辟路,有大石堅不可鑱, 紫霄往視, 曰: “斯固易爾。 ”索杯水啜之, 命工施鑱, 應手如粉。南唐後主聞其名, 召至建康, 賜號“金門羽客” , 階以金紫, 比蜀之杜光庭, 皆讓不受。金陵既下。紫霄年百餘歲, 卒於廬山棲隱洞, 人謂之屍解。歸葬日, 有祥雲白鶴繞之。

主要成就

弘揚道教

譚峭是五代內丹承上啟下的人物, 陳摶曾潛心研習他的《化書》,深得其道, 明確提出了“精”的概念, 並將《 化書 》 中“忘形以養氣, 忘氣以養神, 忘神以養虛”凝練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 以作為內丹修煉的三個基本步驟。在道教中, “內丹就是探討如何從人的生命形體層面進入精神層面, 最終通過精神與肉體的統一以逆向回歸的方式來契證原初的大道。 ”所以內丹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理論形式, 而且具有實踐性, 可以說人們一旦接受了內丹思想, 實際上就等於選擇了一種與之俱來的人生價值目標及生活方式。。

文學成就

譚峭的《化書》繼承老子 “有生於無” 最後“有” 又歸於 “無” 的思想, 認為 “道” 是萬物變化的根本 ,全書基本上發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該書還繼承張湛《列子注》所論述的最高哲學“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個人作品

譚峭著有《化書》一本,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個人思想

譚峭繼承老子 “有生於無” 最後“有” 又歸於 “無” 的思想, 認為 “道” 是萬物變化的根本 。他認為 , “道” 具有本體和變化的兩重職能, 就本體說 , 它是 “虛”,就變化說 , 它稱 “化” 。其內容大旨是以黃老列莊思想為本,“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認為世界起源於“虛”。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後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於是萬物復歸於“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眾,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人物評價

《化書》“文詞簡暢,義理燦然,其中雖有長生太上等語,而無龍虎刀圭之術,恍惚之語。《道德》、《南華》之後,此其翹然者也。”
——明代 謝肇淛《文海披沙》
“若關尹子之《文始真經》與《譚子化書》,皆宜隨身者,何曾與釋迦差異也。”
——明代 李贄
“書凡六篇,日《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亦簡勁奧質。”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
譚子的化書......講了化生的道理以後,由科學再歸到哲學,由哲學再歸到政治學,講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別人,改變別人。他認為壞的時代,壞的世界,是可以變化過來的,他的理論和哲學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講到中國文化,這不能說不是中國文化啊!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不能說連個影子都不知道啊!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