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宅(浙江省麗水譚宅)

譚宅(浙江省麗水譚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譚宅,民居名稱,在我國浙江麗水、嘉興,以及廣東省台城,都有叫做譚宅的建築,它們都見證著整個城市的歷史文明和繁榮發展,需要後人們加強保護,不斷發掘其歷史和文物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宅
  • 占地面積:1760平方米
  • 通面寬:30.30米
  • 通進深:55.27米
簡介,建築布局,文物保護,特色,現狀,

簡介

浙江譚宅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醬園弄,由譚宅和小譚宅兩座院落構成,構造形式、工藝特徵基本類同。建築布局合理,工藝精湛,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是麗水城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實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譚宅,由譚宅和小譚宅兩座院落構成,構造形式、工藝特徵基本類同。譚宅建於清道光年間,占地面積1760平方米,通面寬30.30米,通進深55.27米,二層樓,七開間,總體布局為門廳、正廳、後寢、附房四進,各進設天井,兩側為廂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頂屋面,施方椽,小青瓦陰陽合鋪。小譚宅建於清中後期,占地面積530平方米,通面寬20.20米,通進深24.20米,總體布局為正屋和偏房兩部分,正屋二層樓、三開間,分前廳、後廳兩進,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小青瓦合鋪,四周磚砌封火牆垣。
譚宅
建築布局合理,工藝精湛,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是麗水城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實例。

文物保護

譚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清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譚宅是麗水市醬園弄中最大的一個古建築,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式民居,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營造法式規範、嚴謹,工藝精美,氣勢恢宏,為昔日處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為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座北朝南,平面縱長方形,分門廳、前廳、後廳三進。左右均有廂房,占地面積1760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實醬園弄中的幾棟房屋都是譚家的,只不過這個掛著保護單位牌子的,是最大的一座。譚宅在建造完成後,歷經多次戰亂,在40年代日軍空襲中甚至被燃燒彈命中,然而建築始終被保存下來。
浙江麗水譚宅木刻浙江麗水譚宅木刻
醬園弄譚宅於1988年7月19日公布為麗水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山牆為界,整幢建築。建築控制地帶北到環城河,東到文昌路口,西到大眾街口,南側30米。建築整體表現出明顯的清代江南民居風格,整座梁架為穿斗式,牛腿、雀替有山水、花鳥、走獸等生物雕刻,鬲扇門、窗格子均有精細的花鳥雕刻,二進後天井牆上繪有壁畫,彩繪山水人物,旁題黑底白字行書。照壁前後植有各類盆景花木,原有假山,已毀。

特色

譚宅營造法式規範嚴謹,細部裝飾手法多變,顯露了江南民居的纖麗和柔美,總體布局在一條軸線上。廳堂、天井、廂房對稱組合,四周圍以牆垣,構成了封閉式院落;院內雕飾工藝精美、題材豐富、寓意祥和;院外門窗裝飾簡潔,牆垣、屋面用白、青灰色調,比較樸素淡雅,屏風山牆高聳錯落,既穩重又富有輪廓之美。在實用功能上,築台基使之高出外圍地面,並在居室內鋪設木板,起到了乾燥防潮作用;天井較寬敞,通風采光好,可充分接納日照;院內栽植花木,形成了安靜閒適的居住環境;四周牆垣包繞,屏風式山牆高出屋面,起到了裝飾和封火的效果,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麗水民居的建構文化特色。譚宅歷史沿絡脈絡清晰,承載了物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譚家自清代中葉徙遷麗水,漸成為頗具聲譽的名門望族,涉足仕途眾多。據史料記載,譚家歷代致力於社會教育事業,倡導辦新學,開民智。清光緒年間,城內最早的女子學堂就創辦於譚宅樓上,清鹹豐年間,太平軍三度攻克處州府城,二次駐紮譚宅。光緒末年,有政聲的處州知府趙亮曾以譚宅為府第。新中國成立後,譚宅曾用作麗水縣公安局、麗水縣公社聯合診所。
浙江麗水譚宅一角浙江麗水譚宅一角

現狀

譚宅是浙西清代古民居的典型建築,整個建築分門廳、正廳、寢室、下房四進。門廳東西均被居民相隔當作了廚房,門廳的梁架和牛腿上都有精美的花飾,但是梁架現在成了現成的居民布排電線的依託,幾排白色的電線被釘子牢牢固定在木樑上,分外扎眼。牛腿上刻的是山水花飾,比較少見,這些牛腿、梁架都被油煙燻得很黑。門廳、天井、正廳和兩側的廂房構成了第一個四合院。
麗水譚宅外部環境麗水譚宅外部環境
廂房外是走廊,伸出的屋檐使得門廳到正廳不受雨淋。外挑屋檐同樣使用木柱作為支撐,分力得牛腿上同樣雕著漂亮的花飾,有區別的是,這裡的主體大多是動物和植物。廂房都是落地窗,窗底部是板,中間嵌著木刻,大多以有著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體。最漂亮的就是鏤空的花窗,這種鏤空花窗既保證了屋子的採光,又用藝術手法表達了主題(花窗大量使用了蝙蝠圖案作為接泊媒介)。廂房落地窗的絛環板木雕大多損失慘重,幾乎難見保存完整的圖案。正廳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備弄,兩邊均是木質板壁,一看就知是個考究的大戶人家。二進與三進、三進與四進中均有高高的封火牆相隔,這是古代大戶人家防止火災蔓延的一種措施。牆上的壁畫和書法作品還清晰可辨,可以看出當年的屋主希望詩書傳家,想讓自己的後代都以文揚名,成為書香門第。
二三進的天井都不大,沿著封火牆砌著小花壇,花壇中種著各種花草,一棵大大的蘇鐵看上去已經有不小的年紀了。
後宅當年是主人的起居地,此處的花窗絛環板亦多為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吉祥圖案。木質牆板和通往二樓的木梯破損得相當厲害。走道拐角處被現在的居民作為了餐廳,而封火牆與宅子的盡頭堆滿了廢棄物。最後一進以前是下房,主要是僕人居住和作為廚房等用。現在建築物二樓的木窗已經完全脫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