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佩儀

譚佩儀

譚佩儀,1926年2月出生,粵曲子喉演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理事。代表曲目有《蔡文姬歸漢》、《雷峰塔》、《姑蘇晚詠》、《燕子樓》、《文成公主》、《瀟湘夜雨》、《錦江詩侶》等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39年至1958年在廣東、廣西及港澳等地從事曲藝演唱活動,1958年加入廣東音樂曲藝團任演員、教師至今。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多屆廣州市人大代表。是廣東省曲藝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佩儀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高鶴縣
  • 出生日期:1926年2月
  • 職業:演唱家、演員
  • 代表作品:《蔡文姬歸漢》、《雷峰塔》
人物生平,藝術特色,教學成就,職業生涯,

人物生平

譚佩儀自幼愛好音樂曲藝,十一歲投入粵樂名家譚雨初門下學藝,除學大、平、子喉演唱技巧外,還學會揚琴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打下深厚堅實的音樂基礎。她十三歲正式登台演唱,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吸收薛覺先上海妹千里駒肖麗章等名家唱腔,融匯成自己吐字清晰、氣質優雅、唱腔圓潤酣暢、清亮委婉、感情充沛、善於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風格。已故粵劇名伶薛覺先還譽稱她為"子喉王"。

藝術特色

譚佩儀一生從不濫選濫唱曲目,而在選定一首曲目後,必定要在唱腔上經過自己的反覆鑽研、精心處理才拿來演唱。所以,從五十年代初的《姑蘇晚詠》至七十年代末的《蔡文姬歸漢》,她的每個演唱曲目都有著較高的藝術質量。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李凌在1984年底聽了譚佩儀演唱的《姑蘇晚詠》和《錦江詩侶》後寫道:"譚佩儀這些老曲藝演員,的確有她們特有的造詣。她體察人物曲情比較深刻,她把西施、薛濤這兩個人物的精神風貌、遭遇、心緒的不同,表現得比較細緻、深刻,行腔簡潔、穩重而又纏綿悱惻。她不過於追求唱腔的豐繁、曲折,而是因人物的性格遭遇不同,稍作渲染,總是保持她特有的那種真摯、深情、簡潔、質樸而雅致的風度,她的曲腔莊重,結構嚴謹,不大求過多的雜曲穿插,以至使曲音混雜。"對譚佩儀的演唱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即使選唱《燕子樓》、《瀟湘夜雨》、《雷峰塔》等傳統名曲,她也要和樂師合作研究。力求賦予新的光澤,唱出個人特色。
譚佩儀已出版不少CD專輯譚佩儀已出版不少CD專輯

教學成就

譚佩儀有著孜孜不倦、無私授藝的高尚精神。她既教曲藝演員,也教粵劇演員;既教專業演員,也教業餘演員;既收本地學生,也收外地(包括海外和港澳地區)學生。對酷愛粵曲、謙虛好學的人,她從不拒人於門外,總是毫不吝嗇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並和廣東音樂曲藝團其他老師一道,在廣東粵劇學校開辦了曲藝班,培養出一批曲藝事業的接班人。她授藝滿腔熱忱,講究方法,循循善誘,因人施教,因而教學成效顯著,高徒輩出,桃李遍天下。專業方面有倪惠英關青曾慧、麥穗秀、廖綺等;業餘方面有黎燕玲、黃莫燕亨、曾梁艷芳、張景南、梁麗珠等。並於1987年和1995年先後兩次舉辦師徒演唱會,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譚佩儀在廣東粵劇學校曲藝班為學員上課譚佩儀在廣東粵劇學校曲藝班為學員上課

職業生涯

唱家風韻
她是怎樣成為“子喉王”的……作為一名粵曲子喉演員,譚佩儀唱了半個多世紀。她從不濫選濫唱曲目,而是在選定一首曲目後,必定要在唱腔上經過自己的反覆鑽研,精工處理才拿來演唱。所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姑蘇晚詠》、《瀟湘夜雨》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蔡文姬歸漢》、《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綠了羊城白了頭》等,她的每個曲目都有著較高的藝術質量。即使選唱《燕子樓》、《雷峰塔》等傳統名曲,也要和樂師們合作研究,力求賦予新的光澤,唱出個人特色。用不同聲腔表現不同人物。通過唱腔來刻畫人物,這是曲藝的最大特色。因為粵曲和粵劇不同,它不是靠“演”,而是靠“唱”來表現人物的。而每個人物的經歷、年齡、思想感情都是不同,如《姑蘇晚詠》中的西施的抑鬱憂傷,《蔡文姬歸漢》中蔡文姬的依依惜別,《錦江詩侶》中薛濤對詩友的深情、對權奸的憎恨以及《白雲松濤》中少女的天真爛漫……都要細緻地區別開來,用不同的聲腔表現出來,才能避免千篇一律。所以,如何把每個曲中的人物刻畫到恰到好處?譚佩儀付出了許多心血去鑽研。每選定一首曲目後,她要找來有關的資料,仔細閱讀,直至對曲中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曲中人身份、年齡、性格、愛好、情操皆了如指掌,才著手創造她的唱腔。為了賦予曲中人一個準確、優美的唱腔,她常常弄得自己神魂顛倒,渾忘一切。在創造《瀟湘夜雨》的唱腔時就鬧過一個笑話:有次譚佩儀一邊燒飯,一邊嘴裡哼著曲詞,想著如何把旋律處理得更優美些,竟夾起一塊煤球放到飯煲里,把一煲白米飯煮得黑糊糊。
“文革”後譚佩儀重登舞台“文革”後譚佩儀重登舞台
大膽改革傳統唱法
《蔡文姬歸漢》這首粵曲主要描寫蔡文姬在母子別離之際那種悲喜交集的情感。其中有一句是唱“哭相思”的,譚佩儀覺得不能很好地表達蔡文姬當時的心情,於是把它改成一句清唱:兒呀……改變後的效果聽起來更加感人,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聽眾們也紛紛表示喜歡這個改革。
學習西洋發聲提高技巧
譚佩儀說,子喉要唱得好,單靠高音不行,中音、低音也要好。如果只顧高、尖,就會刺耳,因此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做到音域寬廣,高八度、低八度都要唱得自然。所以,在發聲方法上,要懂得使用腹力(俗稱丹田力),高區位置要準備,這樣發出來的音才好聽,聲音也送得遠,而且不易失聲。譚佩儀非常注重探索發聲方法,如聲音到哪裡才能準,高音如何才上得去,音色怎樣才較優美……每聽到一段好聽的曲子,她就想著如何把它融化到自己的唱腔中去。同時,她也注意學習一些西洋的發聲方法來豐富自己和提高自己。
烽火年代
1952年,作為廣東粵曲的代表,譚佩儀和另外三位演員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戲曲匯演,她和“平喉”唱家何麗芳對唱的曲目《勉郎參軍》獲了獎。返穗後,譚佩儀和當時另一位“平喉”唱家李少芳等人發起組織了“廣州音樂曲藝隊”,她出任隊長。同時,她們組織了一個曲藝互助組,後來改名為“廣州曲藝聯誼會”,並通過努力提供了10多個場地作為曲藝演唱的場所。這個組織將當時流散在廣州周邊的藝人召集起來組成一個團體,譚佩儀等人的努力為廣東粵曲的發揚和傳承起到了莫大的推動作用。後來,“廣州音樂曲藝隊”同民間樂團合併成立為今天的廣東音樂曲藝團。1958年,譚佩儀正式加入廣東曲藝團,同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戲外人生
11歲學藝,13歲登台
譚佩儀出生在廣東高鶴縣,家境貧寒,但自幼喜歡粵曲。在她小的時候,鄰居住著一大戶人家,該人便是粵樂名宿譚雨初,當時譚雨初家中幾乎每天都會傳出薛覺先徐柳仙上海妹等名家流派的曲目,他還經常邀請當時一些喜好音樂的人共聚一堂玩音樂。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譚雨初家中傳出音樂,愛好粵曲的譚佩儀就會躲在門外偷偷地聽,偷偷地跟著唱。大概過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有一天,譚雨初被這么小年紀的一個女孩對粵曲的痴迷所打動,他主動邀請躲在門外的譚佩儀進入家中與他一同欣賞粵曲……就這樣,在譚佩儀11歲的時候,她開始在譚雨初門下學藝,成為譚雨初的“入室弟子”。跟師傅學藝的那段時間,譚佩儀學會了多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並有機會聽到薛覺先徐柳仙上海妹、胡美倫、熊飛影等名家流派的唱腔唱法,日夕揣摩各家各派的唱腔,漸有心得。
譚雨初是個粵曲迷,但畢竟不是粵曲唱家。所以譚佩儀最初的學藝生涯只是跟著粵曲學唱,但天生對粵曲唱法悟性極高的譚佩儀學唱什麼像什麼,她一人會唱三種喉:大喉、平喉、子喉。後來經老藝人提點,譚佩儀開始專攻最適合自己的子喉。
抗日的戰火蔓延到了廣東,家園受摧,親人離散。相依為命的母親病魔纏身,為了維持生計,譚佩儀開始在廣東、廣西各城鄉茶座登台演唱,自此真正開始了她的粵曲演唱生涯,那年她只有13歲。雖然年幼,但譚佩儀擁有一把天賦的好嗓子,唱腔秀婉秀娟,纖麗清潤。她迅速在廣東和廣西走紅起來,並在圈中小有名氣。漸漸地,有一些不出名的作曲人開始不斷找譚佩儀合作,這部分人為譚佩儀所做的曲目也都因為譚佩儀演唱的成功而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