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衍

謝衍

謝衍(1949年-2008年8月23日),浙江上虞人,中國電影大導演謝晉之子。謝衍年輕時曾在安徽農村插隊落戶,因顯示出文藝天賦被調至縣文工團,再後來到杭州市話劇團浙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赴美國學習電影,就讀於紐約大學電影系。學成歸來後,先後拍攝了根據白先勇短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花橋榮記》,周迅初登銀幕之作《女兒紅》以及勵志電影《牽手人生》。謝衍於2008年8月23日下午,因肺癌晚期在上海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上虞
  • 出生日期:1949年
  • 逝世日期:2008年8月23日
  • 職業:導演
  • 畢業院校:紐約大學
  • 經紀公司:浙江電影製片廠
  • 代表作品:《花橋榮記》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相關內容,

人物生平

1983年春,在美籍華裔影星盧燕的幫助下,謝衍赴美學習電影。學成歸來後,謝衍拍攝了根據白先勇短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花橋榮記》。該片1998年在台灣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編劇獎提名。而如今在影壇大放異彩的周迅,其初登銀幕之作《女兒紅》也是由謝衍執導的。
謝晉和大兒子謝衍謝晉和大兒子謝衍
逝世前幾年,謝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台灣地區。他拍攝過描述河南人馬文仲的感人故事《牽手人生》。據悉,謝衍的好友白先勇李行都是該劇的忠實觀眾。由謝晉執導、劉曉慶主演的舞台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謝衍也從旁協助。而幾年前謝衍買下同志題材小說《荒人手記》的電影著作權,開拍未果,如今已成憾事。
謝衍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系,與李安奧利弗·斯通等國際著名導演是校友。他為人一向低調沉穩,從不對外炫耀父親的名導頭銜。他在《女兒紅》和《花橋榮記》兩部影片中充分顯現了自己的導演才華。拍攝於1994年的《女兒紅》由周迅歸亞蕾分飾女主角“花雕”的青年和中老年時代,結果當時年僅17歲的周迅因在此片中靈光四射的表現而開始躥紅,50歲的歸亞蕾同樣因此片獲得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影后桂冠。而同樣由周迅和鄭裕玲主演的《花橋榮記》一片則由謝衍本人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花橋榮記》,他因此片入圍第35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才華備受肯定。
花橋榮記花橋榮記
後謝衍因照顧年邁的雙親和患病的弟妹而淡出了自己的創作舞台,但在謝晉導演的一些重要作品中,都有他默默耕耘的身影。謝晉執導、劉曉慶主演的舞台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中國熱演,謝衍在該劇創排過程中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
謝晉育有三子一女,兩個小兒子天生智障,長子謝衍年幼時便挑起了家庭重擔,在最艱難的日子裡,他一邊要操心被關在“牛棚”里的父母,一邊照顧家裡的老人,保護還不懂事的弟妹。走上導演這條路以後,他非但一直不願借父親的光,而且始終以父親的事業為重,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父母和智障的弟弟。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得病後,謝衍還在排演話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默默地幫助父親完成了一個大心愿。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始終不說自己的病情,在安排好家裡的一切後,自己去了醫院,這一去,再也沒能回家。
  • 名人說謝
2008年8月23日謝衍去世,電影界哀痛不已。著名編導石川教授編導《大師謝晉》,普遍認為是最了解謝衍以及謝衍之父謝晉的人。謝衍去世之後他想外界紕漏了一些細節,讓外界了解到一個真性情的謝衍。以下出自石川教授之後,媒體錄之,編者收入此處,有刪改。文中的“我”等第一人稱均指石川教授。
懷揣祖傳金表 赴美留學
上世紀80年代初,謝衍打算自費到美國留學。在著名影星盧燕的幫助下,謝衍費盡周折總算拿到赴美簽證,可是高昂的學費又讓每月只有39.5元工資的他感到步履艱難。他不得不向父親求助。父子倆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攢足了去美國的路費。臨行前,謝晉鄭重其事地送給謝衍一份禮物,那是祖父傳下來的一塊金表。謝晉戀戀不捨地把它交到謝衍手中,叮囑他錢不夠時,可以把它賣掉應急。懷揣著這份厚重的父愛,謝衍踏上了赴美留學的漫長旅途。但不管生活上有多大的困難,謝衍也從未想過賣掉這件無價的傳家之寶。初到紐約,謝衍經濟狀況十分拮据,但他依靠一雙勤勞的雙手,不僅養活了自己,還奇蹟般支付了每年高達四五萬美元的學費。
影片《大師謝晉》攝製組在緊張拍攝影片《大師謝晉》攝製組在緊張拍攝
堅強樂觀性格 戰勝困苦
謝衍的堅韌和樂觀同樣來自父親。清苦的生活對他來說算不得什麼,只要想想一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紐約的生活也就立刻變成了天堂。當年,父親住“牛棚”的時候,每月只有五角錢的津貼,根本無力支撐一家三代六七口人的生活支出。為了給身邊兩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增加營養,母親徐大雯不得不頂著路人鄙夷的目光到小菜場裡去揀菜皮。謝衍清楚地記得,即使到了這個地步,父親樂觀從容的天性也絲毫沒有改變。他在被允許回家的時候,往往會像中學生做化學實驗那樣,把母親揀來的菜皮與豬血一起熬湯,一旦得到家人的稱讚,便會洋洋得意地到處炫耀自己的發明。
花橋榮記獲獎 兩代接力
謝衍是個待人謙遜處事低調的人,平時他決不願分享父親的榮譽,也很少與父親一道出現在公眾視線里。但是,父親依然無處不在,他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無時無刻不輻射著謝衍的事業和人生。人們也許都知道,《花橋榮記》是謝衍的代表作,但是,卻很少有人了解,這部白先勇的小說,最早是被謝晉看中,打算把它改編成電影的。那還是1987年的時候,白先勇首次來到上海,在興國賓館,謝晉見到了這位著名作家,並向他表達了改編《花橋榮記》的願望。但限於當時的兩岸關係,影片無法前往台灣取景拍攝,謝晉只好放棄《花橋榮記》,而選擇將白先勇另一篇小說《謫仙記》改編成影片《最後的貴族》。或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十年之前父親留下的遺憾,十年之後卻在謝衍手中達成了圓滿。
謝晉謝衍父子觀看金大班彩排我在台上表演謝晉謝衍父子觀看金大班彩排我在台上表演
可是,《花橋榮記》做後期的時候,亞洲金融風暴不期而至,韓國片商因此中斷了對影片的投資,這讓身處香港的謝衍陷入絕境。這時,又是父親向他伸出了有力的援手。在父親的幫助下,謝衍將全部素材帶回上海,在上海電影製片廠重新開始剪輯。為了讓兒子能夠專心創作,謝晉還將自己多年的合作夥伴派往謝衍身邊,擔任他的後期製片,幫助他料理日常事務,特別是應付那些上門討錢的債主。因此,當《花橋榮記》最終在夏威夷電影節獲得榮譽的時候,謝衍把第一個發自內心的感謝,獻給了自己親愛的父親。
最後一次聚餐 破例飲酒
2008年8月23日下午5時許,謝晉導演的愛子謝衍因患肝癌不幸去世。噩耗傳來,我的心口像是重重挨了一拳,痛得幾乎讓人無法呼吸。我努力想讓自己平靜下來,卻怎么也擋不住那狂風暴雨一樣漫天襲來的紛亂思緒。我抬頭想了又想,才記起我和謝衍最後一次見面的情形。那是2008年的6月12日。這天,香港著名電影導演許鞍華來到上海,謝晉和謝衍父子相約與她共進晚餐,我亦有幸忝陪末座。餐桌上,謝衍不僅談興甚濃,而且從來滴酒不沾的他,竟然還破例與許導演共飲了一杯紹興花雕。看著他滿面紅光的樣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時他已是一個重病纏身的不治之人了。
獨自承受病痛 隱瞞病情
一年多以前,謝晉公司準備開拍一部描寫謝晉電影創作生平的大型電視文獻片。原本計畫由謝衍親自擔任導演,由我擔任撰稿人。可到2007年初,忽然傳來訊息,說是遠在美國的謝衍身體不適,需要一段時間來休養。但電視片開機在即,無法延期,只好讓我來接替謝衍負責電視片的編導和外采工作。2007年春末夏初,大病初癒的謝衍回到上海。我見到他時,發覺他顯得心事重重的樣子,人比以往瘦了一圈,頭髮也花白了不少。當時我想,是不是他性格《鴉片戰爭》海報內向,因為生病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回想起來才恍然大悟,估計那時候謝衍已經知道自己罹患不治之症。只不過,他不想給年邁的父母增添精神負擔,也不想麻煩身邊的親朋好友,才始終一聲不響,守口如瓶。謝衍就是這么一個人,只有好事才會拿來與人分享,而習慣獨自承受所有的病痛和苦難。
《花橋榮記》《花橋榮記》
爺倆脾性迥異 小有分歧
謝衍的面孔像母親徐大雯,長得慈眉善目,氣定神閒。可身板卻像父親謝晉,長得高大健壯,威風凜凜。但除此之外,父子兩人在性情上卻幾乎毫無相同之處。謝晉個性張揚,說話聲如洪鐘,做事雷厲風行,喜歡抽菸喝酒,穿衣吃飯一向大大咧咧,隨意而率性。一生未婚的謝衍恰恰相反,他性格溫和內斂,說話輕聲細語,做事謹慎細緻,且菸酒不沾,從無不良嗜好,善於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後,他變賣了在美國的所有財產,且不露聲色,連父母都不知道。最後自己成為佛教居士。因為性格上的這些差異,爺兒倆難免在一些問題上小有分歧。謝衍《花橋榮記》說話不多,也不和父親爭執,心裡卻滿是“對付”父親的招數。有一次謝晉到老家上虞過年,回上海時帶來很多當地土產。謝衍抱怨說,這么多東西,吃不完也用不完,放在家裡還不如分給公司同事。便不聲不響把東西統統“偷”了出來,拿到公司分給大家了事。
工作互不干涉 各自忙碌
性格差異也讓父子倆在事業上各司其職,各行其是,像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1996年,謝晉正在熱熱鬧鬧地籌拍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謝衍也在一邊為自己的第二部影片《花橋榮記》悄悄忙碌。到1997年7月,《鴉片戰爭》在內地和香港隆重上映,《花橋榮記》也在年底與大陸、台灣的觀眾見面。隨後,父子的辛勞分別有所斬獲——《鴉片戰爭》在大陸奪得“金雞獎”最佳影片獎,《花橋榮記》則在台灣榮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周迅,周迅參演了《花橋榮記》周迅,周迅參演了《花橋榮記》
在具體工作方法上,父子倆也處處迥異其趣。謝衍在美國接受電影訓練,習慣嚴格遵守製片進度和預算,絕不像父親那樣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在現場磨個沒完。謝晉喜歡“挖戲”,每每讓演員到現場排練小品,不到滿意絕不開機。謝衍則篤信“靈感”,不太看重事先的安排設計,也從不帶演員到現場排戲。謝晉作息日夜顛倒,越是夜深越有精神。謝衍則一向早睡早起,收工時間從不拖延。謝晉是以小事大,擅長見縫插針,一有空閒,倒頭便睡;謝衍則是以大事小,凡事親歷親為,工作時思慮緊張,往往夜不能寐。
藝術改變人生 子承父業
不過,即便父子兩人處事風格截然不同,但作為兩條各行其道的“平行線”亦不乏相交乃至重疊的時候。比如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子承父業。謝衍自幼深受父親薰陶,愛好文藝和體育。憑著這種天賦,他得以改變命運,為自己開拓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文革”期間,謝衍在安徽濉溪插隊落戶,因有文藝才幹,被抽調到縣文工團從事宣傳工作。不久以後,又被調到杭州市話劇團浙江電影製片廠擔任助理編導,由此開始追隨父輩的藝術道路,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影編導。
父子情不言愛 濃烈醇厚
謝晉、謝衍兩父子都是感情深沉的人,他們很少把對彼此的關愛掛在嘴邊,以至於我們平時幾乎聽不到他們談論對方的聲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流逝,這份父子之情卻變得愈發濃烈,愈發醇厚。近些年謝衍更是把自己的電影創作放到一邊,而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對父親藝術創作史料的蒐集、整理和出版方面。2007年夏,謝衍和我們合作編輯出版了六卷本《謝晉電影劇作文集》,我們合作拍攝的20集電視文獻片《大師謝晉》,後期製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我們還約定,到秋季的某一天,大家要湊在一起商討下一步共同組建“謝晉電影博物館”的方案……我們就像是一群一起埋頭攀岩的夥伴,就在巔峰在望的那一刻,環視左右,卻猛然發現少了嚮導的身影。
1994年《女兒紅》導演
1998年《花橋榮記/桂林榮記》導演
1995年《花橋榮記》導演

主要作品

女兒紅》(1995年)
花橋榮記》(2005年)
牽手人生》製片人(2006年)
電視作品
2002年5月 受大愛電視台邀請與台灣旅美編導楊心瑜,共同製作《大愛劇場:髓緣》。
2006年《牽手人生

相關內容

據台灣媒體報導,著名導演謝晉之子、曾執導《女兒紅》等片的導演謝衍,在2008年8月23日下午因肺癌病逝,享年59歲。謝衍導演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舉行。
近年來,謝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台灣地區。他拍攝過描述湖南人馬文仲的感人故事《牽手人生》。
謝衍謝衍
作為謝晉的長子,謝衍從年輕時就一直追隨父親的腳步。上世紀80年代,他赴美國攻讀紐約大學電影系,歸國後獨立做導演,曾執導過《女兒紅》、《花橋榮記》、《牽手人生》等片。周迅當年便是因謝衍慧眼識才,17歲便主演了《女兒紅》而走上影壇的。謝衍並曾以《花橋榮記》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才華備受肯定。
噩耗傳開,電影界的朋友們都震驚不已。姜文連連驚呼:“不可能!謝衍那么樂呵堅強的一個好人,怎么會?”劉曉慶難過得哽咽,回想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排練場上的謝衍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排戲,當時大家都說“謝衍你怎么這么瘦”,他只是笑笑說剛病了一場。回頭想想,這么幾十年,大家都習慣了謝衍作為謝晉的兒子照顧父親,卻忘了他也是位優秀的導演,其實他也有他自己的事業。潘虹說起謝衍也是萬分不忍:“謝衍的一生,真的就是無私付出的一生,他是個偉大的兒子,偉大的哥哥。”傷心之餘,大家也特別關心謝晉導演的身體,願意幫助謝晉導演分擔痛苦。
痛失愛子,85歲的謝晉傷心得難以言表。這幾天,他閉門不出,吃不下睡不著,也不說話。兒子從入院到病逝、火化,堅強的他和老伴一直獨力支撐,沒有麻煩組織,也沒有告訴朋友。他說,他一定會努力,一定會扛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