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壽

《謝壽》是詩人董必武先生於1944年1月2日,為答謝好友為其祝壽所寫下的詩作。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好友的謝意,同時體現出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於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謝壽》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董必武詩選》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謝壽
新年連日諸友好宴集,為余做生日,感奮不寐,枕上口占二律謝之。
【其一】
恰逢令節為生日①,柏酒延年共舉卮②。
諸子情深殊可感,藐躬德薄不相宜③。
新中國僅雛形具,大亞東驚怪影馳④。
實現民權要努力,同登仁壽域何疑。
【其二】
我似老牛鞭不動⑤,後推前挽總蹣跚⑥。
愚公未惜移山力,壯士須懷斷腕觀⑦。
大局隱憂為破壞,小民私祝是平安。
晨雞屢作聲喔喔,反覆叮嚀報夜闌⑧。

注釋譯文

①恰逢令節為生日:董必武誕生於1866年3月5日。1944年1月3日是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為便於開展統戰工作,借祝董老六十大壽而確定的日期。實際上當時董老剛五十八歲。令節:佳節。
②柏酒:柏葉所侵之酒。相傳柏葉侵酒,可以辟邪。《本草綱目》:“柏性後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元旦以之侵酒,辟邪。”卮: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
③藐躬:藐小的身軀。藐,小。躬,身。
④大亞東:即大東亞,亦即大東亞共榮圈的略稱。
⑤我似老牛鞭不動:作者自註:借用蘇東坡句,見《東坡續集》卷一二《次韻子由詩相慶》。
⑥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
⑦斷腕:割斷手腕。《遼史·地理志》:“應天皇后,於義節寺斷腕,寘太祖陵,即寺建斷腕樹碑焉。”《宋詩鈔》韓琦《安陽集鈔·蜂蠆》:“包潛忠良善,斷腕未足駭。”
⑧夜闌:夜將盡。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後期,蔣介石集團為了維持獨裁統治,強化反動的國家機器,對人民採取高壓政策,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受到更大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南方局在周恩來、董必武的領導下,採取靈活多樣的戰鬥方式,把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鬥爭和地下鬥爭、統一戰線中上層工作和民眾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講演會、紀念會、座談會、聚餐會、祝壽會等多鐘方式,積極開展了統戰工作,團結了各階層人士,爭取了中間勢力和地方實力派,為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推動國統區人民反對國民黨統治做了大量工作。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44年元旦,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提前為董必武作六十大壽,並從延安發來賀電,對董老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元旦那天,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和新華日報社全體同志集會,祝賀董老六十大壽,重慶各界領導人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陶行知鄧初民張申府等紛紛到會慶祝。大家在祝壽活動中,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磋商聯合起來同國民黨反動統治作鬥爭的策略,並利用祝壽機會,先後在《新華日報》上題詞、作詩、撰文,歌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歌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讚譽董老幾十年來為黨為人民立下的歷史功績,從而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

作品鑑賞

這首詩就是董必武先生為答謝諸位同志和各界好友的熱情祝賀而揮毫寫出的“感奮”之作。詩篇表達了詩人虛懷若谷、自強不息的革命進取精神,抒發了一個堅定、穩健的無產積極革命家的戰鬥豪情與必勝信念。
第一首,是董老對給他祝壽的“諸好友”的深深謝意,並指出建設新中國鬥爭任務的艱巨。“諸子情深殊可感,藐躬德薄不相宜。”諸位先生祝賀的深情厚誼實在使詩人自己感動,但對自己這個德操淺薄的人卻是不相宜的。這是詩人的自謙之詞。但是,董老真正關心的並不是為自己祝壽的本身,而是通過祝壽,啟示大家認清時局,激勵大家的鬥爭意志。下面的詩句也就可以理解了:“新中國僅雛形具,大亞東驚怪影馳。實現民權要努力,同登仁壽域何疑。”新中國才僅僅具有一個雛形,而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的“大東亞共榮圈”的怪影卻仍遊蕩著。要實現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仍須作極大的努力,但共同登上相互親愛而又長壽的境遇是沒有疑問的。既指出了戰鬥任務的艱巨性,又充滿信心的喻示了光明的未來,表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和革命的堅定信念。
第二首是說今後同志們應該繼續奮鬥,克服當前抗戰大局中的“隱憂”。“我似老牛鞭不動,後推前挽總蹣跚。”這又是董老的自謙之詞,但仍然透露出他不甘落後、奮力前進的革命精神。“愚公未惜移山力,壯士須懷斷腕觀。”要有愚公移山的頑強毅力,發揚忠心報國、勇於犧牲的獻身精神。這既是董老的自勉,又是對大家的熱情鼓舞。這是因為,國民黨反動派還在不斷挑起事端、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隱憂為破壞,小民私祝是平安。”是上一句的對仗和同義反覆:小百姓私下祝壽是因為還有平安的時候;言外之意是說,在國民黨反動派獨裁統治下,像這樣能夠祝壽的平安日子太難得了。但是,只要堅持鬥爭,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勝利終將會到來的。“晨雞屢作聲喔喔,反覆叮嚀報也闌。”這是詩人真實的生活體驗,但從詩句輕快流暢的節奏中,讀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此刻詩人在預感革命即將成功、光明就要到來時,那種歡欣雀躍的激動心境。
通讀全詩,讀者不僅是領受了詩人那虛懷若谷、自強不息的革命進取精神,一個無產積極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革命的堅定信念,更可以感觸到他忠於黨、忠於民族和人民,獻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片赤子丹心,然而這一切,都又是通過質樸的語言、平實的筆觸表現出來的,詩中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見什麼敷彩與渲染,但卻在平實的抒寫中,漸次呈現出了詩人那顆如旭日騰空、激動人心的偉大靈魂,給人一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審美感受。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董必武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