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友柏

謝友柏

謝友柏(1933.9.23-)。江蘇省高郵市人。機械學設計及理論、摩擦學專家。195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現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友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3.9.23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概述,工作簡歷,科研項目,主要成果,論著,

人物概述

謝友柏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高郵人,1933年生於上海。195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並留校執教。開設過包括“現代設計”等的許多課程。1957年隨校西遷。後升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並任職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教育部現代設計與製造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機械工程學報、英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編委。1994年5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在國際上首先與他的同事們提出轉子軸承系統廣義能量守恆原理,從理論和實驗證明可傾瓦軸承不是天然穩定的。首次在國內完成油膜剛度阻尼測量。發展國外建立在簡單系統上的摩擦學系統方法,提出摩擦學系統工程思想,構造理論和方法的框架,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透平機械轉子軸承系統等的摩擦學設計和安全運行上,得到豐碩的理論及套用成果。在現代設計理論方面,科學地論證了創新設計過程的核心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獲取的過程,探討了建立在分布資源環境基礎上的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並發表了大量論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

工作簡歷

謝友柏教授,1955年畢業於交通大學 內燃機製造專業並留校執教,後隨校西遷,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潤滑理論及軸承研究所所長(1986—1997),潤滑理論及轉子軸承系統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1994—1999)。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86—),博士生導師(1984—),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教改顧問組成員,機械科學研究院AMTRC現代設計技術首席專家, 十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主任、摩擦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工程設計、英Proc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編委。歷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1979—1992)、第四屆理事長(1992—1997)、第五屆常委(1997—)。1994年5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在這四十五年中,開設過的課程有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振動理論、流體動力潤滑理論、彈性流體動力潤滑理論、軸承技術、摩擦學、現代設計等。

科研項目

謝友柏教授經過40多年和許多同志的共同努力,把一個研究小組發展成研究室,最終成為在流體潤滑理論、軸承技術和轉子-軸承系統動力學領域中國內外知名的研究所。而同時發展起來的實驗室也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大學裡這一領域中最大的實驗室,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國際上還沒有的試驗台。 在這個過程中,他主持完成了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數十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科學大會獎(1978)、省科技成果獎(一等,1979)、省個人科學成果獎(1979)、校科技成果獎(一等,1981)、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1982)、機械部科技成果獎(二等,1982)、機電部科技進步獎(三等,1991, 1991)、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1991, 1995, 1997, 二等,1987)、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 1997)、首屆孺子牛金球獎榮譽獎(1995)、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1996),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等十多項,專利多項,發表論文二百多篇,培養碩士研究生39人,博士研究生31人, 曾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95)。

主要成果

謝友柏教授在摩擦學這一涉足廣泛知識領域的學科,在潤滑、磨損、形貌、流變、傳熱、振動、材料、工藝、監測、控制、可靠性、知識獲取、資料庫、專家系統等方面都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研究,並取得進展。
他發展了原有建立在簡單摩擦學系統上的系統方法,提出了摩擦學(大)系統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構造了理論上的框架。並在大型汽輪發電機組和高速透平機械轉子軸承系統以及內燃機缸套活塞組件系統的摩擦學、動力學設計上,得到重要和豐富的理論及套用成果,在推動摩擦學設計和建設摩擦學資料庫上,做了大量工作。發表了大量的論著,歸納了摩擦學行為的三個基本規律:系統依賴性,時間依賴性和不同學科行為的耦合,並建議把它們列為摩擦學的三條公理。他指出,傳統的理論和技術,多不考慮動力學行為耦合,這是歷史打在摩擦學身上的一個烙印 。

論著

[1] 謝友柏. 現代設計理論中的若干基本概念. 機械工程學報, 2007, 43(11): 7-16.
[2] 謝友柏.關於在“產品設計”中必須引入最新技術的認知和舉措.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05,5:6-10.
[3] 謝友柏. 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機械工程學報, 2004, 40(4):1-8.
[4] 謝友柏. 知識服務-網際網路上合作設計的基礎. 中國機械工程, 2002, 13(4): 290-297.
[5] 謝友柏. 產品的性能特徵與現代設計. 中國機械工程, 2000, 11(1-2): 26-32.
[6] 謝友柏. 現代設計與知識獲取. 中國機械工程, 1996, 7(6): 36-41.
[7] Xie You-Bai. On the Modern Design Theory. New Trends in Engineering Design, Proc. of 15th International CIRP Design Seminar 2005.
[8] Xianghui MENG, Youbai XIE. “Design Decomposition For Cross-Organizational Assignment Of Design Tasks,” 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s, 2010,18(2): 111-119.
[9] Xianghui MENG, Youbai XIE, “Embedded Knowledge Service in Mechan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1) 53:669–679.
[10] Xianghui MENG, Youbai XIE. “Numerical Study Of Piston Skirt-Liner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And Contact By The Multi-Grid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10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ivision Fall Technical Conference, ICEF2010, September 12-15, 2010, San Antonio, Texas, USA.
[11]Z Zhang, Y Xie, X Zhang, X Meng. Analysis of Piston Secondary Motion Considering the Variation in the System Inertia, Proc. IMechE Part D: J.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09, Vol. 223
[12] Zhinan Zhang, Youbai Xie. Knowledge Flow in Product Design. Proc. of the 9th Biennial ASME Conference on ESDA, 2008, Haifa, Israel, CD-ROM, Paper ID: 59321.
[13] Dai Xudong, Meng Xianghui, Zhang Zhinan, Xie Youbai. Product Modern Design Platform to support product development in distributed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c. of the 9th Biennial ASME Conference on ESDA, 2008, Haifa, Israel, CD-ROM, Paper ID: 59345.
[14] Chen Y, Lin Z, Xie Y B. Understanding and Representing Function for Conceptual Design. Proc. Of ICED’07, Paris, CD-ROM, Paper ID: 223.
[15] 謝友柏.摩擦學的三個公理. 摩擦學學報.2001, 21(3):161-166.
[16] 謝友柏. 論機械學. 中國機械工程, 2001,12(6):692-696.
[17] 謝友柏. 概念設計的基礎—新知識的資源. 製造技術與工具機, 2001(8): 31-33.
[18] 孟祥慧,謝友柏 等. 面向複雜產品時變性能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機械工程學報,2010, 1: 128-133.
[19] 孟祥慧,謝友柏. 內燃機活塞裙部二次型線的彈性流體潤滑分析,潤滑與密封,2008,33(11):1-4,45.
[20] 孟祥慧,謝友柏,戴旭東. 典型磨損情況下的內燃機性能退化預測,摩擦學學報,2009,29(5):469-47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