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陶然亭

話說陶然亭

《話說陶然亭》是鄧友梅創作的短篇小說,1979年發表於《北京文藝》(一九七九年二月號)。

小說以丙辰清明的四五運動為背景,描寫了釀酒專家老管、畫家華一粟、琴師蕭子良三位被剝奪了為人民服務的權利的老人,在陶然亭公園與一位退伍軍人相遇後,在他的啟發下,互相安慰鼓勵,再度重拾信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積蓄力量,最近終於迎來了歡慶勝利的日子。通過四位老人的經歷,展示了動亂年代“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民心和民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話說陶然亭
  • 作者:鄧友梅
  • 創作年代:1979年 
  • 作品出處:《北京文藝》(一九七九年二月號)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字數:約7000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四人幫把國民經濟推到了“崩潰邊緣”的日子裡,雖是百業蕭條,但是北京的公園卻格外熱鬧,一天到晚人像稠粥似的。其中,早晨開門到八點來鐘,來公園的主要是鍛鍊身體的老人、喊嗓子練腰腿的演員和候補演員。
原白酒廠釀酒專家老管退休在家,憋得百病叢生,醫生勸他加強鍛鍊身體,於是,他開始每天早上在陶然亭公園晨練。晨練的人很多,獨來獨往的老管不勝其擾。過了幾天,他發現陶然亭公園遠對繪雲樓、近傍鸚鵡冢的松樹林中,有三位老人定在那裡鍛鍊。老管決定加入他們一夥,日久天長,三位老人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因為三位老人彼此都不互稱姓名,老管心裡就給他們起了外號,總戴水晶茶鏡的叫“茶鏡”,留著一撮鬍鬚的叫大鬍子,滿頭白髮、穿一件洗褪了色的軍裝的叫“將軍”。
老管跟著將軍學太極拳。他發現其他兩人練的功夫挺特別,茶鏡是騎馬蹲檔式站著,像觸了電一樣抖動十個手指,鬍子是前腿繃、後腿弓,單用一隻左手握著杖左右畫圈。練完功後,四人閒聊,談起中國的酒,觸到了老管的“傷疤”,他忘情地說起對於現在造酒現狀的不滿,直到意識到自己打破了給自己定的“不談業務”的清規,才閉口不言。其他三人為了將老管從不愉快中解脫出來,紛紛憶起過去的好酒。然而,老管仍陷在煩惱中,因為那些酒有的是他釀造的,有的是他參與品嘗鑑定的。將軍鼓勵他說將來那些名酒還會擺滿大酒館小酒鋪,因為喝酒的人喜歡這樣,造酒的人也喜歡這樣。老管不太相信會有那么一天,將軍肯定地說“有積蓄力量的時間,就一定有使用力量的時間”。老管問起為何當鬍子說戒酒時將軍說代表成千上萬的人祝賀他。將軍說,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長處對所有人有利,短處也就值得大家擔憂,即使一個人退休了,對人民的責任、對國家的義務這種與生命共存的東西不能退,除非被奪去生命。老管口中不說,心中卻不服氣,因為他覺得將軍等三人也和他一樣在陶然亭消磨時光,談不到什麼負責任、盡義務。
1976年4月初,人民在自發地悼念周總理,控訴四人幫的罪惡。老管也忍不住到去看。在那裡,他驚喜地見證了人民的力量,還看到名畫家華一粟畫的鷹,聽到有人在吹洞簫。第二天早上鍛鍊完畢後,他想和三個老夥伴談一談所見所聞,但是三人顧左右那而言它,老管覺得與廣場上那沸騰的生活相比,陶然亭簡直是墳墓。
這天晚上,老管被叫到民兵小分隊聽廣播。聽完廣播後,老管萬念俱灰,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帶上一直珍藏、本想留下做個紀念的佳釀來到陶然亭,想與三個夥伴一起喝光,當做與自己的大半生道別。
練完拳後,將軍照常讀了一段毛選,然後,他語重心長地說:“老一輩的,周總理給我們作出了榜樣,小一輩的,這幾天給咱們當了先鋒。前有車,後有轍,咱們剩下的路都不多了,沒多少功夫再鬼打牆,奔有亮光的地方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吧,這幾年,咱們的家底,凡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抖落得差不多了。還有些家底是在人們心裡、腦里、手心裡的。這部分更寶貴、更難得,誰要有誰就把它看好。不我等到有一天人民用著它時,發現保存的人白把它扔了,那可上對不起祖先下有罪於子孫了。”聽了這番話,老管臉上有點發熱。
鬍子提議到個更幽靜的所在。他們過了白石橋,過了雲繪橋,步入雪松林。鬍子拿出一軸畫卷掛在雲杉上。畫中是一棵青松和一隻雄鷹,落款寫著:“丙辰清明後二日,有感而作。一粟左手”。老管大吃一驚,將軍也激動地拉起鬍子的左手。鬍子坦言自己正是華一粟。他的右手被造反派打殘,本打算從此不再畫畫,但是在陶然亭晨練的一年多里,經過將軍的開導,他堅持鍛鍊,終於能用左手畫出好畫。這時,茶鏡從書包里拿出一支洞蕭吹起送葬曲。老管想起在天安門聽過這個調子。鬍子從洞蕭上刻的字認出茶鏡就是京劇界的老前輩、曾給梅蘭芳等拉過弦的蕭子良。蕭子良被造反派掰斷了三根手指後發誓至死不摸樂器,和鬍子一樣,他聽了將軍的開導,看到鬍子天天練功,於是也下狠心練手指頭,現在雖不能拉二胡,但可以吹管可以按眼了。鬍子問將軍如此關心他們,是不是早就知道他們的身份。將軍說自己只知道他們是中國公民,只是盡了一個革命同志的義力。當鬍子提出在畫上題個款送給將軍做紀念時,將軍說自己的名字不值一提,只寫“革命者”即可。老管也將帶來的酒交給將軍保管,他決定將中斷的釀酒法研究重拾起來,等到成功後,他會把新酒與老酒放在一起請大家品鑑。
就在那一年十月狂歡的日子裡,當遊行隊伍經過陶然亭時,看到山上有一支小小的啦啦隊,一人舉著國畫,畫上是四個被繩拴住的螃蟹,一個拉著二胡,曲子叫“大得勝”,還有兩人各執一面三角旗,上書“高興”“痛快”。遊行隊伍里有人認出了四個老人中穿著舊軍裝的“將軍”,大叫“老書記”。老人滿臉淚痕,連連點頭示意,山下歡呼的人們也擦起淚來。
如今,這四人仍準時在陶然亭會面,但是,閒聊的節目取消了,因為他們都很忙。

創作背景

文革後期,隨著“文化大革命”破壞性後果不斷暴露,黨內外抵制“左”傾錯誤、反對江青集團的力量不斷發展。在1976年1月間各地人民民眾痛悼周恩來逝世時,“四人幫”等人以簡化治喪禮儀為名,作出種種規定壓制和阻撓人民民眾的悼念活動。一連串的事件使人們胸中積蓄已久憤怒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從3月底開始,不斷有民眾聚集在金水橋前自發悼念周恩來並聲討四人幫的罪行。悼念活動引起“四人幫”的恐懼和仇視。他們利用輿論工具極力歪曲事實,把民眾悼念周恩來的活動說成反革命事件。從3月底到4月5日,在全國各地發生的人民民眾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支持鄧小平的活動,被統稱為“四五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四五運動始得平反。
文革結束後,反思苦難的“傷痕”文學應時而生,文學界開始揭露控訴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害,四五運動亦成為重要題材。宗璞的《弦上的夢》和李陀的《願你聽到這支歌》都是以四五運動的參與者作為主人公,正面展現那場鬥爭。1976年,“提前退休”的鄧友梅從下放地回到北京,住在右安門附近,離陶然亭公園不遠,他經常到公園“溜早兒”,並結識了不少梨園界、文物界的人物。文革結束後,在考慮創作方向時,他發揮自己的強項——熟悉北京人的語言和生活狀態,嘗試用北京市民的語言描述北京人的故事,於是以1976年的生活經歷為基礎,獨闢蹊徑從側面描寫四五運動,創作了《話說陶然亭》。

人物介紹

老管
釀酒專家,在動亂年代,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遊街示眾,造反派關了他的研究室,把他的技術資料作為罪證送進反白專展覽會。退休以後,他心灰意懶除去買東西很少跟人說話,在自己的小屋裡憋得百病叢生,按醫生的囑咐加強鍛鍊,於是到陶然亭晨練,認識了將軍、茶鏡、鬍子三位老人,跟“將軍”學習太極拳。本來他一心遠離學問,而當聽到幾個老夥伴談起中國的名酒時,他卻又忍不住道出對於現狀的不滿。丙辰清明,四五運動被四人幫定為反革命事件後,他一度對國家前途失去希望,但在將軍等人的啟發下,他的心又熱起來,決定重拾新釀酒方法的研究。
將軍
與老管一起晨練的夥伴,常年穿一身洗得發白的軍裝,所以老管在心裡叫他做“將軍”。眼睛受過傷, 一讀書就頭痛,遂請鬍子為他讀毛選,然後給老管等三人講解自己的學習體會。雖然彼此沒有通報過姓名、身份,但他盡了革命同志的責任,鼓勵老管等老夥伴在逆境中振奮精神,為國家、民族的未來積蓄力量。在四人幫倒台,人們歡慶勝利時,老管等人才得知他原是中央某部的老書記。
鬍子
真名華一粟,著名畫家,擅長畫鷹。叫造反派把右腕骨砸成粉碎性骨折,終生不能執筆。到陶然亭晨練後,在將軍旁敲側擊鼓舞啟發下,他拿帶著鋼筋的拐杖苦練自創的“肘臂功”,終於能用左手畫畫。
茶鏡
真名蕭子良,著名京劇琴師,曾為梅蘭芳等名伶伴奏,得到周總理的讚許。在文革中被掰斷左手三個指頭,曾發誓至死不摸樂器。可是聽了將軍的開導,看到鬍子天天咬牙練拐杖,終於活了心動了情,下狠心練習手指。到四人幫倒台時,他已經能拉二胡演奏“大得勝”了。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話說陶然亭》通過幾個不同身份、職業、性格和氣質的老人在陶然亭的四次意味深長的聚會,反映了1976年四五運動前後那種人民敢怒不敢言、沉悶、抑鬱、令人窒息的生活氣氛。小說中對於階級鬥爭擴大化的年代民風民俗的描寫,揭露和嘲弄了那由於階級鬥爭擴大化弄得人們不敢互相交往、互存戒心的醜陋的世風。鬍子、茶鏡、將軍三位老人在陶然亭公園裡“一塊溜早二三年了,誰也沒打聽過誰的姓名地址”,而以外號相稱,為的是“圖個放心”,晨練後一起讀毛選,也不直接談及時事。這表現出人們在那種特殊環境裡用以“自衛”的特殊方式。
在揭露醜陋世風的同時,作者又挖掘出掩蓋在“世風”之下的“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民氣和民聲。在黑白顛倒、道路以目的動亂年代,在一起晨練的四位老人表面上天天早在陶然亭消磨時間,而實際上是在學習,磨礪思想,鍛鍊身體。儘管“四人幫”摧殘了鬍子、茶鏡、老管等人的身體,剝奪了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權力,儘管他們有過痛苦和憤懣,但垂暮之年的他們最終沒有緘默和消沉,而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默默地積蓄力量,在最黑暗的時候仍堅持期盼光明。作者向讀者展示了在人民民眾中蘊含著巨大的革命力量,即使在政治高壓下仍像熾熱的岩漿一樣在地下運行。
除此之外,四個老人一方面互不打聽姓名地址身份,另一方面卻互相信任,互相鼓勵,在夥伴們的感染下,對事業和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甚至不願與人打交道的老管又感到了生活的意義,“覺得心裡有暖氣,腿上有了力氣”,似乎“又回到了人的世界”。小說正是通過在特殊環境中小人物之間真摯的革命友誼,展示了人情之美。

藝術特色

《話說陶然亭》突破了“顯示矛盾-追溯矛盾-解決矛盾”的敘事模式,採用“逆向——低谷——正向”的“U”型探尋敘述結構。文革中失去了工作權利的老管心灰意懶,在陶然亭結識了將軍等人,雖然得到歸屬感,但他覺得和風雲激盪的外部世界相比,陶然亭靜得像墳墓,這是逆向發展;正當讓老管為人民的力量和意志激動時,四人幫宣布四五運動是反革命事件,老管的心情跌入低谷,對國家前途失望之餘,決定把藏酒拿出與晨練夥伴們分享,以此作為象徵與過去一刀兩斷;接下來,情節發生轉折,在老管發現鬍子、茶鏡是和他一樣遭到迫害、報國無門之人,但他們默默積蓄著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人民鬥爭,將軍的一席話,更讓老管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決定繼續被迫中斷的研究;數月後四位老人在陶然亭迎來了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時刻,故事也迎來了光明的結局。
小說時代背景是丙辰清明的四五運動,但全篇並未出現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從正面描寫那場轟轟烈烈震驚全國的人民鬥爭,而是用反正相襯、表里烘托的藝術手法,把讀者帶到一種表面上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氣氛。在情節安排上,以老管參加體育鍛鍊為由頭,場景設定在晨練的小樹林中,以老管、鬍子、眼鏡、將軍四人相識交往閒聊為主體。在意象的選擇上,“松樹林”、“月季園”、“茶鏡”、“鬍子”、“鼻煙”,給人以淡泊清心、一醉一陶然之感。作者運一方面描寫茶鏡、鬍子奇特的晨練方式,一方面渲染陶然亭世外桃源之靜,一動一靜的對比中,埋下伏筆,使讀者能察覺到蛛絲馬跡卻又戛然而止。四五運動被鎮壓的第二天,茶鏡、鬍子、將軍仍然“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練自己那一套功夫,不比往日用力,也不比往日鬆懈”,讓人感受到老人們分明是在“暗使勁”兒,他們的內心與外面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的聲勢浩大的民眾鬥爭息息相通。
作者用散淡優雅的筆調描繪世事風雲,不卑不亢,從容不迫,字裡行間透露出京都文化典麗優雅的氣息和真實的民俗化、地域化特色。小說開篇描寫文革中北京的公園之熱鬧:“每天從開門到淨園,人一直像稠粥似的……早晨開門到八點鐘,是鍛鍊身體的老人,喊嗓子練腰腿的演員和候補演員們;八點到午後,主流是背著大黑塑膠包的各省外調、採購人員;太陽西斜,就換成對成雙的男女青年,遠遠看去像一路縱隊的分列式遊行。”寫晨練人群之多:“你走進樹林剛要作深呼吸,來了幾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左邊一個喊‘謝謝媽!’右邊一個唱‘幾天來察敵情收穫不小’。後邊忽然沖你腦勺大叫一聲:‘我踩著地雷啦!’。”文字富有鮮明的“北京風味”和生活氣息,語言幽默,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清新活潑。

作品影響

《話說陶然亭》曾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由於小說反應甚佳,鄧友梅接著又創作了《尋訪畫兒韓》、《煙壺》、《那五》等一系列具有濃郁老北京民俗風情的京味文化小說,可以說《話說陶然亭》是鄧友梅“京味兒”民俗小說的發軔之作。

作品評價

詩人、文學評論家張同吾:(《話說陶然亭》)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輕勾淡抹之間,讓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不過,就形象塑造而言……更多表現了特定歷史背景下老年知識分子們的某些共性,而缺乏獨有的個性特徵。“將軍”形象,帶有說教氣味,留有人為設定和斧鑿的痕跡。小說結尾也有失含蓄,顯得淺直造作。

作者簡介

山東平原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築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協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委會副主席及第六、七屆名譽副主席。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鄧友梅自選集》(5卷),《京城內外》、《煙壺》、《散文雜拌》等。
話說陶然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