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歸序

詩歸序

選古人詩,而命曰《詩歸》,非謂古人之詩,以吾所選為歸,庶幾見吾所選者,以古人為歸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選古詩[1],人遂以其所選者為古詩,因而名古詩曰“選體”。唐人之古詩曰“唐選”。嗚呼!非惟古詩亡,幾並古詩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歸之也。選者之權力,能使人歸,又能使古詩之名與實俱殉之,吾豈敢易言選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詩歸序
  • 創作年代:明
  • 文學體裁:序
  • 作者:鐘惺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詩歸序
【年代】明
【作者】鐘惺
【體裁】序

作品原文

詩歸序——(明)鐘惺
選古人詩,而命曰《詩歸》,非謂古人之詩,以吾所選為歸,庶幾見吾所選者,以古人為歸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昭明選古詩[1],人遂以其所選者為古詩,因而名古詩曰“選體”。唐人之古詩曰“唐選”。嗚呼!非惟古詩亡,幾並古詩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歸之也。選者之權力,能使人歸,又能使古詩之名與實俱殉之,吾豈敢易言選哉。
嘗試論之:詩文氣運,不能不代趨而下,而作詩者之意興,慮無不代求其高。高者,取異於途徑耳。夫途徑者,不能不異者也;然其變有窮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變無窮也。操其有窮者以求變,而欲以其異與氣運爭,吾以為能為異,而終不能為高。其究途徑窮,而異者與之俱窮,不亦愈勞而愈遠乎?此不求古人真詩之過也。
今非無學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極膚、極狹、極熟,便於口手者,以為古人在是。使捷者矯之,必於古人外,自為一人之詩以為異[2]。要其異,又皆同乎古人之險且僻者,不則其俚者也;則何以服學古者之心!無以服其心,而又堅其說以告人曰:“千變萬化,不出古人。”問其所為古人,則又向之極膚、極狹、極熟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與同邑譚子元春憂之。內省諸心,不敢先有所謂“學古”“不學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詩所在。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於喧雜之中[3],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游於寥廓之外。如訪者之幾於一逢,求者之幸於一獲,入室之欣於一至。不敢謂吾之說,非即向者千變萬化不出古人之說,而特不敢以膚者、狹者,熟者塞之也。
書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詩歸》。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八卷,晚唐四卷,凡三十六卷,曰《唐詩歸》。取而覆之,見古人詩久傳者,反若今人新作詩。見己所評古人語,如看他人語。倉卒中,古今人我,心目為之一易,而茫無所止者,其故何也?正吾與古人之精神,遠近前後於此中,而若使人不得不有所止者也。

作品注釋

[1]昭明選古詩:昭明,即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曾招集文士編纂《文選》三十卷。其中收有漢、魏、南韓詩及屈原《離騷》、《九歌》等詩歌作品。
[2]“學古者”:指明代中葉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前後七子;“捷者”指主張變古創新的公安派
[3]幽情單緒,孤行靜寄:幽深孤寂的感情,獨特寂寞的寄託。

作品賞析

《詩歸序》不僅是《詩歸》其書旨趣的概括,更是作者鐘惺的詩學觀點的集中反映,同時也應看作是竟陵派詩歌創作主張的綱領。

作者簡介

鐘惺(1574~1624)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皂市)人。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曾任工部主事,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又辭官歸家,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