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冥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

詩意的冥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

《詩意的冥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從第一個層面上講,遊戲的虛擬性邊界是不容跨越的,那就是一定要始終保持在假定性和超現實的約定上,在遊戲與現實中存在著無法逾越的深淵,並且要求遊戲者時時意識到這個深淵。但是,這種將遊戲與現實、虛擬與真實存在相混淆的情況,又是經常地發生的,比如說,在網路化的時代,大量存在的網戀,演變為現實的悲喜劇的事實,以及由此產生的相應的專用詞“見光死”,就令我們這些局外人感到啼笑皆非。當然,這樣的遊戲並沒有什麼社會禁令,只是說,它往往會產生“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後果,每一個參與遊戲的人都必須為由此引導出來的不虞後果負責,必須有相應的思想情感的準備。

基本介紹

  • 書名:詩意的冥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
  • 出版社:西泠印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32
  • 品牌:西泠印社出版社
  • 作者:彭少健
  • 出版日期:200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5176310, 780517613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詩意的冥思: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由西泠印社出版。

作者簡介

彭少健,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文學碩士,副教授。曾主編或參編《世界詩庫·美國愛爾蘭卷》《歐美現代文學史》《世界文學史綱》等專著、教材,先後發表外國文學研究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引言/1
第一章 本我與角色之間:另一種可能性/8
《認》和《搭車遊戲》解讀
告別故土與“純文學”的新追求
一個人有幾副面孔?
多情卻被無情惱
悲劇與喜劇:即興與必然
遊戲規則和深層心理
菲勒斯崇拜說:適用性與有限性

第二章 錯位和悖謬導演的性喜劇/26
《可笑的愛情》解讀
《可笑的愛情》來到中國
愛情烏托邦的終結
“她沒有理由為了紀念碑而放棄生活”
從“偉大的唐璜”到“偉大的收集者”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第三章 青春的拷問:悲劇、喜劇和鬧劇,55
《生活在別處》解讀
青春是什麼?
雅羅米爾和詩人的誕生
青春期的現實與幻想
詩人與母親
畫家和紅頭髮姑娘
革命在呼喚:你別無選擇
青春的困惑和青春的逃亡
無處遁逃
摹仿和話語權
生活在別處?
詩人與劊子手聯合統治的時代

第四章 什麼是不朽: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叉點上追尋/88
《不朽》解讀
關聯與錯層結構
蘭波的追隨者:歧路亡羊
放棄自我覺重生
幾億人的共同姿勢
對鏡長嗟當自傷
面對鏡像與攝像機的尷尬與自省
不柄能為
隱秘世界的消失
意象時代與欲望的膨脹

第五章 徒勞的抗拒和譏諷的笑聲/119
《笑忘錄》解讀
“變奏曲”和“鍊金術”
記憶與遺忘一一人與強權的抗爭
米瑞克:記憶時難忘亦難
記憶與現實的糾纏:必要的和本能的
我有迷魂招不得
眾語喧譁中的喑啞世界
拉斐爾夫婦或者天使之笑
天堂之門打開之後
天使之外的世界:魔鬼的笑聲和“利多斯特”

第六章 命運,嘲弄人生/155
《玩笑》解讀
書籍有它自己的命運
相似性的缺失:命運從哪裡開始
“誰是真正的我?”
黑暗王國的一線黎明
“影子愛情”中的自我陶醉
海倫娜:玩笑的再次幻滅
可怕的青春與可怕的歷史
“我更多的是我經歷的客體,而不是主體”
“國王們的騎馬”:最後的棲息地?
曲終奏稚:清白、理解和同情

第七章 圍獵、關愛和拯救的寓言/184
《為了告別的聚會》解讀
悲劇和笑劇的順序問題
從“圍獵”的意象說開去
“歷史時常使人們面臨無法抵抗的壓力和圈套”
播撒愛意的聖者——巴特里弗
另一位創造奇蹟的上帝——斯克雷托醫生
雅庫布:自我醒悟和審美發現
“它唯一的意義是使他看到自己是一個殺人犯”
拉斯柯尼科夫的逆行精靈

第八章 在智慧和詩情的迷宮中盤桓/21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解讀
盤陀路路盤陀
順水漂來的草筐里的孩子
比喻是危險的
軟弱和軟弱導致的暈眩
比喻:作為修辭學方式和作為思維方式之不同
關於俄狄浦斯的悲劇的迫問
孩子與拯救者:軟弱與堅強的換置
重與輕:永劫回歸和永劫不回歸的兩難命題
反抗必然性:“非如此不可”與“別樣也行”
美感升華偶然,瞬間化作永恆
再論“非如此不可”與“別樣也行”
“詩情記憶”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啟迪

第九章 雙重可能性的尋找/255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觀簡論
詩歌與抒情時代的告別
歐洲長篇小說:歷史並沒有終結
終極悖論與相對性之思
關於知性小說的思考
小說藝術的魔法師

文摘

是啊,即興的舉動,一時的心血來潮而突破日常的規範,會讓人感到短暫卻極為有益的解脫和放鬆,會令人體會到別一種境界。具體而言,小伙子和姑娘從日常環境中抽出身來,第一次去度他們的快樂假日,這也需要進行一番身份和角色的轉換。搭車遊戲的出現,因此獲得了又一重的合理性。這可以說是雙重的自由狀態——第一重是他們擺脫了日常的平庸的生活的纏繞,緊接著,他們又縱身一躍,從現實邁進了虛擬的遊戲的天堂。更重要的是,讓·馬克和珊達爾的虛擬遊戲即匿名信事件,起源於珊達爾的無端煩惱,沒有男性願意再回頭看她一眼,讓·馬克是為了幫助她解除煩惱才出此下策的,總有些迫不得已的窘迫。姑娘和小伙子卻是為了讓即將開始的快樂時光更加有滋有味,不經意卻又非常自願地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情境之中。但是,樂極生悲,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他們在這場遊戲中越走越遠,在搭車女郎與好色司機的虛擬關係中陷入了無法解脫的漩渦,再也回不到當初的戀人的關係和心心相印的情感狀態中了。
遊戲規則和深層心理
問題出在哪裡?從第一個層面上講,遊戲的虛擬性邊界是不容跨越的,那就是一定要始終保持在假定性和超現實的約定上,在遊戲與現實中存在著無法逾越的深淵,並且要求遊戲者時時意識到這個深淵。但是,這種將遊戲與現實、虛擬與真實存在相混淆的情況,又是經常地發生的,比如說,在網路化的時代,大量存在的網戀,演變為現實的悲喜劇的事實,以及由此產生的相應的專用詞“見光死”,就令我們這些局外人感到啼笑皆非。當然,這樣的遊戲並沒有什麼社會禁令,只是說,它往往會產生“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後果,每一個參與遊戲的人都必須為由此引導出來的不虞後果負責,必須有相應的思想情感的準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