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二疏

《詠二疏》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吟詠西漢宣帝時以“知足”為宗旨而急流勇退的疏廣疏受叔侄二人,謳歌了二疏立功不居、功成身退、有金不私的賢達事跡。全詩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二疏實現功成身退之目標的積極評價,第二部分描寫二疏辭官回鄉的場面,第三部分描寫二疏歸鄉後所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不屑於“近務”而每日邀請在一起飲宴的情景,最後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經過時間的洗禮仍閃耀著光輝作結。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詠二疏1
大象轉四時2,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3,幾人得其趣4
游目漢廷中5,二疏復此舉6
高嘯返舊居7,長揖儲君傅8
餞送傾皇朝9,華軒盈道路10
離別情所悲,余榮何足顧11
事勝感行人12,賢哉豈常譽13
厭厭閻里歡14,所營非近務15
促席延故老16,揮筋道平素17
間金終寄心18,清言曉未悟19
放意樂餘年20,逞恤身後慮21
誰雲其人亡22,久而道彌著2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二疏:指疏廣與疏受,漢宣帝時蘭陵(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人。疏廣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職五年;疏廣認為名已成立,不離去恐有後患,便與疏受一道辭職還鄉。當離去時,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車百輛,觀者皆嘆日:“賢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給二疏很多財物,他們還鄉後便以賜金日與親友賓客宴飲共樂,而不留金為子孫置辦房屋田產。事見《漢書·疏廣傳》。
  2. 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大象無形。”又:“執大象。”王弼註:“大象,天象之母也。”轉:運行。
  3. 借問:請問。衰周來:自東周末期以來。
  4. 趣:旨趣,意旨,道理。
  5. 游目:隨意觀覽,這裡是放眼、回顧的意思。
  6. 復:再,恢復。此舉:這種行為,指“功成者自去”。
  7. 高嘯:猶高歌,形容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8. 長揖(yī):舊時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或道別的禮節。《漢書·高帝紀上》:“酈生不拜,長揖。”詩中是指辭謝。儲君傅:指太子大傅與太子少傅的職位。儲君:太子。
  9. 餞(jiàn)行:以酒食送行。傾:盡。
  10. 華軒:華貴的輕車,指富貴者乘坐的車子。盈:滿。《漢書·疏廣傳》:“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指餞行),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
  11. 余榮:剩下的榮華。即指二疏所辭去的官職俸祿。
  12. 勝:盛大,佳妙。賢哉豈常譽:《漢書·疏廣傳》:“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為之下位。”
  13. 常:普通,一般。
  14. 厭(yān)厭:安逸、安詳的樣子。《詩經·小雅·湛露》:“厭厭夜飲。”毛傳:“厭厭,安也。”閻里:鄉里。
  15. 近務: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16.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親近。延:邀請。
  17. 揮觴(shāng):舉杯,指飲酒。道:敘說。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18. 問金終寄心:指疏廣的子孫托人間疏廣,給他們留下多少錢財以置辦房舍田產。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關心。
  19. 清言:指疏廣所說“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等語。曉未悟:曉諭不明白的人。
  20. 放意:縱情。餘年:剩下的歲月,指晚年。
  21. 遑(huáng)恤(xù)身後慮:哪有閒暇考慮死後的事。遑:閒暇。恤:憂慮。《詩經·邶風·谷風》:“遑恤我後。”《箋》:“追,暇也。恤,憂也。”
  22. 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23. 彌:更加。著:顯著,昭著,指廣為人知。

白話譯文

天地四時自運轉,完成功業當歸還。
請問東周未世後,幾人能把其意傳?
放眼漢代朝廷內,二疏舉止可稱讚。
歡快高歌返故鄉,告別太子長辭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華貴輕車填路問。
悲嘆之情為送別,榮華富貴豈足戀!
德操高尚感行人,賢哉之譽豈一般!
鄉里安逸相聚歡,經營之事不簡單。
邀來故老促席坐,飲酒共將往事談。
兒女關心遺產事,疏廣曉諭出清言。
縱情享樂度餘年,死後之事不掛牽。
誰說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創作背景

這首詩同《詠三良》、《詠荊軻》是陶淵明三首著名的詠史詩,三篇體制大體相當,當為同一個時期的作品。但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後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陶淵明五十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內容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開頭的六句,為作者對二疏實現“功成者自去”之目標的積極評價;第二部分是繼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據史實描寫二疏辭官回到鄉里的場面;第三部分開頭八句筆法一轉,描寫二疏歸鄉後所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們不屑於“近務”而每日邀請在一起飲宴的情景,接著告誡親族不要過分關注錢財之事,最後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經過時間的洗禮仍閃耀著光輝作結。
此詩在陶淵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詩的寫法基本是敷衍史傳,這本是詠史詩的老傳統,自班固詠史》以下,作品指不勝屈,陶淵明的高明之處在於“據事直書,而寄託之意自見”。當然,陶淵明也有自己的選擇和重點,他固然關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點並不在此,詩中尤其強調的是疏廣“放意樂餘年”,不讓子女當“啃老族”——這也曲折地表達了他本人的人生態度。
詩中寫得最傳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這四句。疏廣之“問金”是為了“寄心”,不同於一般的查賬,他的意思一時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清言曉未悟”。“問金”,即指《漢書·疏廣傳》所載:“數問其家金餘尚有幾所。”查詢還剩下多少錢,是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現疏廣的風流曠達與深謀遠慮。金錢在實際生活中大有作用,關鍵要看怎么弄錢、怎么花錢。疏廣的那一大筆錢來自皇家的恩賜,來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給子女,則是怕他們因此而損志、益過——他為下一代考慮得很深遠。陶淵明最重視的正是疏廣拿來開導未覺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淵明也是不忌諱談錢的,據《宋書》本傳載,陶淵明很明確地“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歸隱也得有一定的本錢。他在《歸去來兮辭》的序里說過,到彭澤去當縣令,就是想弄點“公田之利”來喝酒,說法比較風雅,而不諱言過日子要花錢。然而他同疏廣一樣,也不打算給子女留下多少錢——事實上他也沒有什麼錢,想通這樣的道理就顯得更為必要。
其實,在陶淵明之前,西晉詩人張協已先寫過一首詠二疏的《詠史》詩:“昔在西京時,朝野多歡娛。藹藹東門外,群公祖二疏。朱軒曜京城,供帳臨長衢。達人知止足,遺榮忽如無。抽簪解朝衣,散發歸海隅。行人為隕涕,賢哉此丈夫!揮金樂當年,歲暮不留儲。顧謂四座賓,多財為累愚。清風激萬代,名與天壤俱。咄此蟬冕客,君紳宜見書。”張協也是根據《漢書·疏廣傳》加以敷衍,他也關注到“多財為累愚”這樣的道理,內容與陶詩大同小異;但二者之間尚有細微的差別。一是張詩多有教訓別人的氣味,與陶淵明的讀書得間、與古人共鳴有所不同;二是張詩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傳材料敷衍,看不出獨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點。當然,張協是很優秀的詩人,其人被鐘嶸的《詩品》列入上品,稱為“曠代之高手”,他這首詩曾被收入蕭統的《文選》,但其水平離陶淵明的《詠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名家點評

宋代蘇軾:“《詠二疏》詩,淵明未嘗出二疏,既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謂既出而返如從病得愈,其味勝於初不病,此惑者顛倒見也!”
清代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卷四:“詠二疏去位,所以自況其辭彭澤而歸田也。”
現代龔望陶淵明集評議》:“敘二疏事處,清婉可嘉。”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