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穀子

觀賞穀子

“觀賞穀子”是一個園藝上的名稱,中文名一般稱“御谷”,也有叫“珍珠粟”或“蠟燭稗”,隸屬於屬禾本科,狼尾草屬,原產非洲,亞洲和美洲早年曾作為糧食引種栽培。我國河北、北京等地曾有栽培,近年來人們逐漸培育出了用於觀賞的品系,因其外形特別象我國栽種的穀子,因此園藝學者稱該植物為觀賞穀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御谷
  • 拉丁學名:Pennisetum americarum (L.)
  • 別稱:珍珠栗、蠟燭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 Graminales
  • :禾本科 Gramineae
  • 亞科:黍亞科 Panicoideae
  • :黍族 Trib. Paniceae
  • :狼尾草屬
  • :御谷(觀賞穀子))
  • 分布區域:原產非洲
  • 亞族:蒺藜草亞族 Subtrib. Cenchrina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鬚根系。桿高82-114cm,偶有分枝,稈圓柱狀,直徑0.8~1.1cm,有7~13節,表面光滑,淡紫色或粉紅色不等。
北京植物園的觀賞穀子北京植物園的觀賞穀子
葉二列互生,葉片條形,長43-59cm,寬3.1-4.1 cm,幼嫩時青綠色,和葉的中脈有青紫、粉紫、紫紅、紫墨、深紫等多種顏色,富有觀賞性。
穗狀圓錐花序,長7~22cm,粗2.1~2.6cm,花序基部的主軸周圍有紫色的柔毛,剛毛狀小枝常呈紫色。
穎果(園藝上的種子)棕褐色,卵圓形,直徑約2mm左右,每一果穗上有穎果552~1075粒。

生長環境

觀賞穀子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尤其在泥炭土和腐葉土中生長最好,最適生長溫度在18-30℃。若低於16℃,植株生長明顯延遲,甚至停止生長,喜歡充足的陽光,也不怕陽光曝曬,在有一點遮陰的條件下也可以生長,耐乾旱,更需要按生長要求澆水。

分布範圍

原產非洲,史前傳到南亞,魏晉時傳入中國,我國近年來作為觀賞草栽培。

主要價值

觀賞穀子的莖稈、葉片和果穗幼嫩時是麥綠色,以後逐漸變成麥紫、粉紫、紫紅、紫墨、暗紫等多種顏色,光亮美麗,極具觀賞性。穗狀圓錐花序直立向上,並有硬直的剛毛,很有生氣。觀賞性極佳。此外,幼嫩莖葉可作飼料,種子可作糧食和釀酒。總之,觀察穀子的套用前景非常廣闊。

繁殖方法

觀賞穀子一般用種子繁殖。具體又分為直播和育苗移栽2種方法,直播常在盆缽中進行。根據盆缽大小。每盆種1穴、3穴或5穴,每穴播種子1-2粒,然後覆土1cm左右,(覆土太厚,針苗出土有困難,覆土太薄,幼苗又容易倒伏),然後澆足播種水。
育苗常在方格育苗盤或小塑膠盆缽中進行,育苗基質要疏鬆,肥沃,常用菜園土、泥炭土和腐葉土混合配製而成,每格或每盆中播上種子2-3粒,然後篩上一層細沙或稀土,最後用細眼噴壺把基質噴濕即可。
播種5-7d即會出苗。苗高6-8cm時進行移栽定植,定植後50~60d就會出穗,出穗後30-40d就會開花,結實後25-30d種子即可成熟。從播種到收穫種子,一個收穫周期大約是110-120d左右。

栽培技術

觀賞穀子的小苗。常栽植於花壇中心、花境兩側和街心花園,社區綠地、園林鑲邊、大型組合盆栽等處也可移栽定植。定植處要除草、鬆土和挖穴。穴的大小根據育苗盆缽大小和所帶土團多少來決定。一般長寬深為12—15cm,穴距40—50cm即可。
定植是不要讓土團或宿土鬆開,定植不能過深或太淺.土團面與地表齊平為宜,然後分層填放打碎的細土,苗要扶正壓實,最後澆足定根水,成活後保持土壤潮濕即可。
觀賞穀子是鬚根系。除草時還需要適當培土,讓根系能夠扎牢,使植株不易倒伏,1穴中1一3株不等,培土多少應有區別,如是單株,而植株又高,當地的風又大時,出穗後還應該在旁插上竹竿,把植株綁扶固定在竹竿上,以免風把植株吹倒或吹折。定植成活後,每隔25—30d就應追施液肥,液肥中氮磷鉀應均有,具體追施時應施在距植株8—10cm處。
在林木多,來往行人少的地方,常有成群麻雀在植株旁飛旋,亦有機會麻雀就會飛去站在果穗上啄食種子,如不注意,10d左右麻雀就會把一穗上未成熟或已成熟的幾百粒種子吃光。灌漿至成熟這段時間,關鍵是做好預防和驅趕麻雀危害的工作。果實成熟後應及時收穫,應做到成熟一株就收穫一株,否則就會收不到種子。掉落在土中的成熟種子。來年雨季開始後,有的也會自然生長發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