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福建漳州九龍江的支流)

西溪,發源於博平嶺山脈南側龍巖境內的適中村,支流有花山溪、黃溪、永豐溪、薌江等。西溪河係為九龍江的支流。幹流河長166公里,流域面積37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溪
  • 外文名:West River
  • 別名:南門溪
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主要支流,水文特徵,水利概況,堤防建設,排澇工程,灌溉工程,蓄水工程,水電工程,航道航運,地圖信息,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西溪4條支流實際上是花山溪與船場溪、永豐溪與龍山溪,先是兩兩匯合後才在靖城再匯合形成西溪幹流,但由於4條支流匯合口很近,所以習慣上仍稱為4條獨立支流。
《福建省志·地理志》載:西溪正源是船場溪,發源於龍巖市適中鄉南部適方山,支流有花山溪、黃溪、永豐溪、薌江等。薌江與船場溪在靖城附近鄭店匯合後稱西溪。西溪流經漳州平原,至福河與北溪匯合稱九龍江,然後東流入海。靖城至福河河長35千米;福河至入海口距離為11千米。
船場溪
南靖縣,船場溪,主流發源於南坑鄉高港村內艦山,上游由南朝北,中下游由北而南,流經南坑鄉葛竹村、船場鎮下山村、書洋鄉雙峰村、田中村、書洋村、梅林鄉璞山村、官洋村、梅林村、雙溪村,進入奎洋鄉上洋村、店美村、東樓村,在合溪口匯合永溪,直瀉船場鎮梧宅村、鼎寮村、船場村、集星村,南坑鄉南高村、南坑村,再後進入山城鎮溪邊村、三卞村、翠眉村、鴻坪村、岩前村,在龜仔寨與花山溪匯合後,為山城溪。有象溪、永溪、河坑、西坑、科嶺、亭仔角6條較大支流。主河道長121公里,流域面積1033平方公里。兩岸高山峻岭,江流狹窄彎曲,河道遍布怪石。主河道比降8.5‰,天然落差1027米。
山城溪
山城溪,亦稱荊江,上遊船場溪在山城鎮龜仔寨接納花山溪後,始為山城溪,流經山城鎮鴻坪村、鴻缽村、山邊村、葛山村、橋頭村、鐘鼓村、山苑村、下碑村、下戴村、靖城鎮尚寨村、瀝陽村、湖山村,在雙溪口接納薌江(由永豐溪與龍山溪匯合而成)有黃井溪支流。主河道長15.3公里,縣境流域面積170平方公里。
西溪幹流
山城溪接納薌江後,始為西溪幹流,東流入漳州市薌城區,經龍文區,至龍海市福河村匯合北溪(九龍江正源,故也稱為九龍江幹流)為九龍江幹流。
西溪河係為九龍江的支流。幹流河長166公里,流域面積37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1‰。上游有花山溪、船場溪、龍山溪、永豐溪四大支流匯合後,經靖城流入區境南部的墨溪、塔尾、天寶、茶鋪、謝溪頭、前山、康山、瑞京等村,貫穿市區的“四橋”(即中山橋、漳州大橋、東新橋、漳州特大橋)至下洲村的桂林和對岸的南星村、橋南等地出境,流入龍海長洲與北溪會合入海。在區境內的河段西自墨溪文昌塔,東至下洲桂林水閘,全長22.7公里,流域面積174.6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平均坡降0.19‰。
西溪 自南靖縣鄭店以下進入縣境,經岱山、田中央、塔尾、下尾、下莊、橋埔、下橋埔、小浦南、官田、西社、碧湖、浦口、下洋、土白、湘橋、丹洲、小港、馬洲、下社、水頭、陳墩、洋西、鎮頭宮、北溪頭、至大沙洲與北溪匯流。縣境內長17.75公里,區間流域面積288.8平方公里。

河道特徵

西溪水系呈扇狀,中、上游流域面積占全流域總面積的86.8%,下游流域僅占全流域總面積的13.2%。鄭店上下,西溪的河谷形態和河道坡降有明顯差異。鄭店以上,西溪各支流均屬山地性河流,河谷狹窄,河道坡降大,可達15‰以上;鄭店以下為平原性河流,河谷寬廣,河道坡降小,僅3‰。鄭店以上,西溪以沖刷作用為主,鄭店以下,西溪以堆積作用為主。西溪全長172千米,流域面積3940平方千米,約為北溪流域面積的40%。
薌江 由山城溪、龍山溪、永豐溪匯合成,流經靖城鎮湖林村、湖山村、珩坑村、鄭店村、下魏村、下割村、武林村、廍前村、滄溪村,直下漳州薌城區。縣境內長8公里,縣內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3]

主要支流

龍山溪,又名薌江,發源於漳平市適元鄉四旺村後漳平與龍巖交界處,歷史上龍山溪通航里程長,小木船可上達金山水潮,龍山溪河谷成為漳州通龍巖的交通走廊,知名度較高,可能因此早年曾將薌江誤作為西溪正源。龍山溪源出四旺村後流經龍巖適中邊界地區,在南靖縣和溪鄉樂土附近進入境域,向東南流經和溪、金山、龍山,至港仔口河流有個180度大拐彎,後曲折向東流,在寶林匯永豐溪,至靖城匯入西溪幹流,河流長94.5公里,流域面積為690平方公里,包括永豐溪為1107平方公里。
龍山溪,是境內第二大河流,主流發源於和溪鄉月明村,由北而南,流經和溪鄉月星村、坂場村、林坂村、林中村、和溪村、斗米村,直瀉金山鄉河墘村、後眷村、都美村、馬公村、東建村、荊美村、金山村、庵後村、水美村、新內村,進入龍山鎮涌北村、湧進村、龍山村、東愛村、坪埔村、棠溪村、太保村、海仔村、上苑村、雙明村,最後進入豐田華僑農場,在寶林作業區與永豐溪匯合注入薌江。有斗米、涵溪2條較大支流。主河道長75公里,流域面積690平方公里。兩岸低山對峙,主河道比降3.7‰,天然落差1104米。
永豐溪,境內第三大河流,主流發源於華安縣馬坑鄉境內,由北而南,流經龍山鎮蓬萊村、寶斗村、西山村、圩埔村、南蔗村、南坪村,直瀉豐田華僑農場,在寶林作業區與龍山溪匯合注入薌江。主要支流有省山溪。主河道長68公里,縣境內長36.8公里。流域面積417平方公里,在縣境內217平方公里。兩岸山峰對峙,河道落差大,主河道比降4.5‰,天然落差1172米。
花山溪,發源於平和縣境內,流經山城鎮湯坑、張渠、坎仔頭、岩前、元湖,在龜仔寨與船場溪匯合注入山城溪。主河道全長88公里,在縣境內9.5公里。
環城河,俗稱濠溝。宋鹹平二年(999年)開浚,長5.5公里。古時,小舸可載魚鹽進城。現在是排泄城市內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及市區內澇水的城建配套設施。排污口設在中山橋和東閘口兩水閘,直泄九龍江西溪。
港內河, 在東南郊的詩浦村,為天然內河,相連浦頭溪及西溪,長約3公里。
浦頭溪,也稱浦頭港,是古港。宋時,為區境主要內河航道之一,船通廈門等地。港由浦頭、詩浦起,迄碧湖入於九龍江西溪,長6公里多。清代以後因港道長期污物淤積,辟灘墾植,已成廢港。1995年,漳州市、薌城區兩級政府決定清浚浦頭溪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已進行籌備。
濁水港 俗稱大水港,在遠郊西鄉天寶鎮。它集天寶山、五鳳、花帕、石盤之水,匯天寶平原各小流,由西向南至茶鋪村流入九龍江西溪,港道長10餘公里。因每遇雨日,山洪徑流混濁匯聚入港,故名濁水港。

水文特徵

鄭店站(墨溪村)年均流量11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6.57億立方米。汛期(4月—9月)27.6億立方米,占75%,非汛期9.2億立方米,占25%。歷史上有記載的西溪最大流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二日發生過8850立方米/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6月10日發生過最大流量61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78立方米/秒出現在1963年5月25日。年徑流深1069.7毫米,年徑流模數33.9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蝕模數230噸/年/平方公里。
西溪由於上游水土流失較嚴重,年均輸沙量7.22萬噸,含沙量逐年增加。1952年—1959年,平均為0.122公斤/立方米;1962年—1970年為0.189公斤/立方米;1971年—1978年為0.282公斤/立方米。最大一天降雨為2.76公斤/立方米(鄭店站1972年7月30日);最大七天降雨為1.85公斤/立方米(鄭店站1960年6月10日前後)。
中山橋水文站標尺,年均水位8.02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高水位14.70米(警戒水位為10米),出現於1985年6月26日,最低水位7.01米,出現於1963年5月27日。
西溪河系客水資源豐富,鄭店站31年實測的資料分析計算,按入境量年均36.8億立方米,占薌城區總水資源的30.3%。
水溫年平均為21.4℃~21.6℃,最高月份7月—8月為28℃~28.5℃,最低月份1月—2月為13.7℃~14.7℃。

水利概況

堤防建設

西溪興建的堤堰、壩岸,經歷過幾個朝代、幾個世紀的時毀時修,真是“比比皆是”。但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防洪工程卻難以保護沿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災難的厄運還是逃脫不了。就以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農曆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的特大洪水,“沿江堤壩沖潰,田廬淹沒,西鄉塔尾決堤,沖漂十餘農戶,死二百餘人;天寶十里蕉園連根拔掉,天寶圩旁百年大榕亦不倖存……”。至解放前夕,只有單薄殘缺的天寶沙堤和高低不平的前山小段土堤尚存,而詩浦卻殘留段段沙墩,成為墓地荒坡,還有幾條橫臥江里的丁壩和舊堤遺蹟,成為破損亂石堆或毀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人民民眾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發揮集體力量優勢,大興水利建設,作為發展生產的一項大事。從1951年起組織數次修建水利的民眾運動,修復毀舊的防洪堤,又開闢了新的工程,掀起建堤高潮,至1961年先後修復、新建的堤段有29段,總長35.813公里(其中市區石堤長2.17公里)。

排澇工程

西溪下游的排澇工程主要有:
大水港一級站,位於九龍江西溪北岸的茶鋪村,系天寶澇區排澇工程,集雨面積109平方公里。該工程可排除天寶澇區面積0.78萬畝(不包括靖城排澇面積)。
東區排澇站,位於九龍江西溪北岸的桂林村,為市區東區蔬菜種植區和淡水魚養殖區。該工程受益的有下洲、土白、詩浦、前鋒、市尾、群勇等村4000畝左右的水田、菜地、魚塘等。
瑞京排澇站,位於九龍江西溪北岸的瑞京村。1961年10月動工,1962年8月竣工。該工程集雨面積為13.60平方公里,受益範圍有芝山鎮的瑞京、洋坪、上墩、林內等村耕地2650畝和一部分市區機關、企事業、學校等。澇片內的瑞京村1956年糧食總產80萬斤,1976年109萬斤,1981年115.4萬斤,1983年達到135.9萬斤,受到澇區各受益村的好評。
溪里排澇站,位於九龍江西溪北岸的天寶鎮的珠里村。建成於1972年6月,裝機2台,單機容量55千瓦,計110千瓦,排水流量為1.05立方米/秒,排澇受益面積800畝。
後園排澇站,在天寶鎮後園村橋頭。建成於1970年,裝機1台,容量55千瓦,排澇受益面積200畝。
天寶明渠排澇工程,該工程集天寶大山匯水面積60平方公里,集水口位於天寶山月嶺壟尾。1975年8月動工,中間停建,1977年續建,至1980年9月竣工。工程利用寶新環山灌溉渠道的壟尾至洋尾段,擴建成排灌兼用的左右乾渠,總長9.73公里;從埔里至茶鋪開挖排澇總乾渠,長4.55公里,收集天寶山大片的洪澇水,直接自流排泄出九龍江西溪。
西溪北岸排澇片
由東墩、漳濱、石井、下貫、漳溪、郭坑、扶搖、三角線8個排澇站和東墩排澇港、3613排澇港、浦頭港、九九灣內林港4條港道總長17公里,以及東墩、碧湖、湘橋等排澇閘組成,有效排澇面積13810畝。
步文東墩排澇站 1971年3月興建,1973年5月竣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9萬元。裝機7台1110千瓦,淨揚程5米,抽水流量16.23立方米/秒,配套排澇主渠一條長13.5公里,流通量22.5立方米/秒,支渠一條20.3公里,排澇面積11000畝。
步文漳濱排澇站 1977年11月興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總投資8.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萬元,裝機2台160千瓦,淨揚程4.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5秒,配套渠道1條2公里,排澇面積100畝。
步文石井排澇站 1979年12月興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總投資6.9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5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淨揚程5.6米,配套排澇渠道2條長2.5公里,排澇面積500畝。
郭坑下貫排澇站 1976年3月建成。工程投資5.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5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澇面積700畝。
郭坑漳溪排澇站 1973年建成,工程投資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萬元。裝機3台165千瓦,淨揚程68米,抽水流量1.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1000畝。
郭坑扶搖舟山橋排澇站 1974年12月建成,裝機1台55千瓦。淨揚程5.5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410畝。
郭坑排澇站 1975年10月建成,工程投資9.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8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揚程5.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澇面積540畝。
郭坑三角線排澇站 1980年12月建成,裝機1台55千瓦,淨揚程3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100畝。
西溪北岸排澇片
由東墩、漳濱、石井、下貫、漳溪、郭坑、扶搖、三角線8個排澇站和東墩排澇港、3613排澇港、浦頭港、九九灣內林港4條港道總長17公里,以及東墩、碧湖、湘橋等排澇閘組成,有效排澇面積13810畝。
步文東墩排澇站 1971年3月興建,1973年5月竣工,工程總投資6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9萬元。裝機7台1110千瓦,淨揚程5米,抽水流量16.23立方米/秒,配套排澇主渠一條長13.5公里,流通量22.5立方米/秒,支渠一條20.3公里,排澇面積11000畝。
步文漳濱排澇站 1977年11月興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總投資8.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萬元,裝機2台160千瓦,淨揚程4.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5秒,配套渠道1條2公里,排澇面積100畝。
步文石井排澇站 1979年12月興建,1980年4月竣工,工程總投資6.9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5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淨揚程5.6米,配套排澇渠道2條長2.5公里,排澇面積500畝。
郭坑下貫排澇站 1976年3月建成。工程投資5.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5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澇面積700畝。
郭坑漳溪排澇站 1973年建成,工程投資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萬元。裝機3台165千瓦,淨揚程68米,抽水流量1.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1000畝。
郭坑扶搖舟山橋排澇站 1974年12月建成,裝機1台55千瓦。淨揚程5.5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410畝。
郭坑排澇站 1975年10月建成,工程投資9.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8萬元,裝機2台110千瓦,揚程5.6米,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排澇面積540畝。
郭坑三角線排澇站 1980年12月建成,裝機1台55千瓦,淨揚程3米,抽水流量0.5立方米/秒,排澇面積100畝。

灌溉工程

三卞渠道,地址在山城鎮三卞、翠眉、鴻坪、下潘、葛山、橋頭、鐘鼓、山苑,渠道全長(含主、支渠)21.12公里,引水流量每秒2.2立方米,受益農田10800餘畝。整體工程,包括進水閘1座(底寬1.6米,水深1.4米)、排水閘1座、溢洪道2座、木渡槽1座、跌水18處、涵洞2座、分水閘3座、大小木便橋50座,渠道石堤610米,共開鑿石渠685立方米、挖填土方36463立方米、夯土方57650立方米、挖土方54530立方米、石灰紅粘土砂漿砌河卵石渠道襯砌8332立方米。工程分2期進行:第一期(從油甘坪至鴻坪村),1954年10月20日動工,翌年4月完成,投入民工13.8萬工日,技工5039工日,投資10.338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萬元,銀行貸款6萬元,自籌資金1.3884萬元,受益面積4146畝;第二期(從鴻坪村至山苑村),1955年8月動工,同年10月完成,投入勞力近7萬工日,投資0.7萬元(不含民工費用),受益面積6654畝。
金山渠道,地址在金山鄉後眷、都美、碧溪、馬公、荊美、金山、庵後、水美、新內,全長22.5公里,渠道上游集雨面積306平方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枯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受益農田10080畝。工程建築物143處,其中比較大建築物52處。進水閘寬1.8米,進水深1.4米。1982年安裝人工啟閉閘門,進水段砌石渠外岸長456米,輸水涵洞4處長750米,排水涵洞8處,石拱渡槽7處,泄洪閘21處,跌水2處,滾水碑2處,跨渠便橋46座。工程總投資70萬元(含國家投資18.5萬元),總工程量38.5萬立方米,其中漿、乾砌石方11.23萬立方米,總投工41萬工日,使用水泥1200噸、鋼材15噸、木材120立方米。工程分2期進行:第一期(從暗潭仔口至荊美村),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70年1月結束;第二期(從金山村至新內村新內坑),1971年11月竣工。渠道流經10個大隊193個生產隊(人口17726人),占金山公社總人口二分之一,受益面積占全公社三分之一。
寶新引水工程
系灌溉萬畝以上的引水工程。為區內三大水利骨幹工程之一。1956年10月開建,1957年5月竣工,是中型無壩河岸式引水工程。取水口從九龍江西溪上游的永豐溪、龍山溪兩條支流匯合點寶林引水,至區內北斗新亭,故名寶新。上游匯水面積1090平方公里,設計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90年代流量為2.43立方米/秒,年最枯流量1立方米/秒。設計乾渠25公里,1980年擴至30公里,有灌溉千畝以上支渠8條,總長22.6公里;有大小建築物178座,其中主要建築物有輸水建築物9座、分水建築物58座、排水建築物27座。工程建成後,沿線增建提水站25處,裝機25台、容量414千瓦,柴油機17台、158馬力。工程總投資67.24萬元,完成土石方72萬立方米,投工300.5萬工日。受益有:南靖縣的靖城鎮6個村,區內天寶鎮16個村、石亭鎮3個村。設計灌溉面積1.52萬畝,經歷年續建配套挖潛和加強管護等措施,工程效益不斷擴大。
工程建成後,灌區糧食單產1953年—1957年畝均300公斤左右,1977年增至624公斤。使天寶地區成為漳州市糧食產區和商品糧基地之一,促進名優特產——天寶香蕉的增產。
由於進水口上游水土流失,致西溪河床逐年淤高,造成引水流量近年來不足2.4立方米/秒,枯水季節少至1立方米/秒,且工程老化,損壞嚴重,工程效益已下降。1990年由省、市、區三級政府及天寶鎮合計投資11.5萬元修建;擴大進水閘,將原來單孔淨寬2米,改為雙孔淨寬5米,改置鋼閘門和電動啟閉機;閘前新設攔沙導流坎,攔截河砂;架設高、低壓動力線路,配置一台10千伏安變壓器;擴建管理房、圍牆及安裝生活照明。
工程改建後,渠道進水能力基本恢復,能滿足下游農業灌溉用水;有效控制外江砂石流入渠道,減輕渠系的清淤量。
至1995年保持灌溉面積達2.55萬畝,保證灌溉1.67萬畝,改善灌溉0.17萬畝~0.21萬畝。
(二)前山引水渠道
系灌溉千畝以上的引水工程,建成於1964年。是小型無壩河岸式渠道,乾渠長5公里,取水口引自西溪(薌城河段)水源,引水流量0.60立方米/秒,受益面積6000畝。由於進水閘前河床淤沙嚴重,抗旱時,要堵溪提高水位才能進水灌溉,且不能自流,需提水。
西溪引水工程,亦稱“西溪水利一條龍”。1965年興建,1970年竣工。工程址在九龍江下游榜山洋西至港尾店地一帶,起“西水南調”作用,能夠在大旱之年保灌10個鄉鎮18萬畝耕地,為閩南地區最大引水配套工程。
西溪引水工程主要由2座攔河橋閘、110公里引水渠道、一座電力灌溉站、一個穿山隧洞組成。引水點在榜山洋西建西溪橋閘,攔住西溪水,引入九九彎渠道,沿下游平原地帶東南流。在南溪下游南陂建南溪橋閘橫跨南溪,改善和擴大原有港道通浮宮;在浮宮石厝建電灌站,把水揚高28米,使水流至溪東水庫,經渠道、隧洞穿過亭仔嶺,流經湯頭、白沙、店地三座總長三千多米的渡槽,從而形成一個“蓄、引、提、排”全功能的一條龍水利網。

蓄水工程

大房水庫,地址在靖城鎮大房與草前狗蹄仔山麓,蓄水面積80畝,集雨面積2平方公里,引水積雨面積4平方公里,庫容152.5萬立方米(保蓄水量125萬立方米,死庫容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356畝。1954年秋龍溪專署水利局勘測設計,同年11月破土清基,1956年3月竣工。工程總投資95萬元,其中上級撥款7.8萬元,完成土石方9.5萬立方米,投入勞力21.1萬工日。大壩結構為粘土心牆壩,壩高17.6米,頂寬4米(壩頂高程61.46米),內坡1∶3,初建時迎水坡均為龍箕草護坡。1977年9月,在水庫死水位以上全部改為亂石乾砌護坡,厚度30厘米,並加3~5厘米碎石墊層厚20厘米,高程砌至59.37米。壩頂布設1道防浪堤,長131米,高1.1米。背水坡1∶2.5,下砌反濾層1道。溢洪道斷面為明渠,兩邊側牆護砌亂塊石,長170米,底寬12.5米,最大過水深0.86米,頂寬58.1米,比降1/100,放水涵洞平管以鋼筋砼澆制,直徑0.6米,通過流量為每秒0.6立方米,全長97.5米,比降1/100。輸水乾渠長1.2公里,放水設備砌石臥管1座,分級梯型35孔,級差0.4米,孔徑0.32米,啟閉方式為葫蘆木塞。
布坑水庫,位於天寶山布坑村,集雨面積0.75平方公里,上游引水面積3.8平方公里。壩高25.5米,有臥管41孔,總庫容154萬立方米。有乾、支渠18公里,溢洪道135米,灌溉面積達0.20萬畝,庫區下游為浦林村。該工程於1962年8月動工,1964年2月竣工發揮效益。1986年後,加強庫區綠化和綜合開發經營取得較好效益。1995年被規劃為天寶山生態公園景點之一。
月嶺水庫,位於天寶山五鳳嶺附近月嶺村,集雨面積0.98平方公里,壩高21米,總庫容10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15萬畝。該工程1975年動工,因資金、勞力問題而暫停施工,1978年續建,1980年竣工發揮效益。
後房水庫, 位於天寶山衍脈的後房農場,集雨面積0.44平方公里,壩高15.2米,總庫容120萬立方米。該工程1957年興建,1958年竣工使用。
埔里水庫, 位於天寶山,天寶林場場部後山腰埔里村山地,集雨面積0.815平方公里,壩高13米,總庫容18萬立方米,乾支渠長5公里,溢洪道長100米,灌溉面積0.20萬畝,庫區下游涉及二個村及農場。該工程建於1957年,同年竣工發揮效益。
盤谷水庫 ,位於天寶山麓的盤谷村。集雨面積0.25平方公里,壩高15米,總庫容13.31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04萬畝。該工程1979年動工,1980年9月竣工。庫區安全涉及石盤頭、黃林二村。
吳門水庫, 位於天寶山衍脈的石亭鎮鰲門村。集雨面積0.80平方公里,壩高9.7米,總庫容78.4萬立方米,乾、支渠3公里,溢洪道長45米,灌溉面積0.11萬畝。1957年8月動工,1958年6月竣工。庫區安全涉及鰲門、橫官路二村和漳華公路。
後園水庫, 位於天寶山邊的後園村。集雨面積0.11平方公里,壩高7.1米,總庫容14.7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04萬畝。1984年興建,1985年竣工發揮效益。庫區安全涉及後園村和村道。
寨林水庫, 位於天寶山麓的寨林村山地。集雨面積0.20平方公里,壩高14.42米,總庫容20.25萬立方米,乾、支渠長3公里。涵洞式放水,灌溉面積0.106萬畝。1957年興建,1958年竣工。庫區安全涉及寨林、田中央等四村和村道。
官山水庫, 位於天寶山下官山果林場,集雨面積0.178平方公里,壩高15.1米,總庫容10.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055萬畝。該工程原屬部隊農場,於1956年興建,1957年竣工,經多次處理滲漏,穩定庫容發揮效益。

水電工程

船場溪水電廠(即船場溪二級水電站)。南靖縣龍溪專區興建,地址在船場赤坑口,攔河壩建在合溪口,控制流域面積610平方公里,平均徑流24.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6.69億立方米,攔河壩為砌石滾水壩,高13.3米,長134米,正常蓄水庫容30萬立方米。引水渠道11公里(其中隧道2段共850米),渠道過水流量25立方米/秒,引水至赤坑口,利用落差94米。主廠房長28.7米,寬22.3米,高21.5米,安裝2台各1.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年發電量8258萬千瓦時,年設備利用3300小時。1958年動工,1978年全部建成投產,共完成土石方開挖534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1.61萬立方米,實際投資1819萬元,比預算增加102萬元,每千瓦造價727.5元,建築面積8286平方米,其中生產用建築面積4443平方米。
龍山水電站。南靖縣興建,地址在龍山金溪,引用龍山溪支流涵溪水,分4級開發,即二級、三級、四級、五級。1971年4月,四級站率先發電,1972年3月五級站發電,1974年11月三級站發電,1975年7月二級站發電,1990年4~5月五級水電站技改擴建裝機1台200千瓦。該站裝機9台,容量4800千瓦,總投資310.37萬元。設計年發電量1740萬千瓦時,1980年4月省人民政府授予大慶式企業稱號。
南坑水電站。南靖縣興建,地址在南坑,原稱向陽水電站,投產後易名南坑水電站。引用船場溪徑流水,集雨面積779平方公里,渠道長10.79公里,利用落差35.2米,流量19.2立方米/秒,裝機4台,容量5000千瓦。1976年冬籌建,1982年10月發電。總投資848.86萬元。設計年發電量2958萬千瓦時,是縣辦發電最多的水電站,豐水期可以向省電網供電。
南三水電站。南靖縣興建,地址在船場許貫,集雨面積711平方公里,引水隧洞輸水量28.34立方米/秒,長1953.45米,洞徑2.24米,利用落差33.76米。1986年12月動工興建,1990年12月建成發電,裝機2台,容量8000千瓦,35千伏高壓線路1公里,與船場變電站聯接併入縣網,投資1828.93萬元。
斗米三級水電站。南靖縣和溪公社興建,地址在龍山溪支流小村溪百丈磜下,集雨面積25平方公里,利用落差125米,為縣內落差最大的水電站,流量0.56立方米/秒。1976年3月興建,1977年10月建成發電,總投資48.9萬元,裝機3台,容量750千瓦,配800千伏安升壓變壓器1台,主開關櫃及並車裝置3套,架設萬伏高壓線路2條,總長11公里。
斗米二級水電站。南靖縣和溪公社興建,地址在龍山溪支流小村溪上游東溪板,屬小村溪二級站。集雨面積21.4平方公里,渠道長2.5公里。利用落差101米,流量0.666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1978年11月興建,1980年12月建成發電,架設3公里10千伏高壓線路,1公里低壓線路,總投資43.79萬元。
赤坑口水電站。南靖縣船場公社興建,地址在船場溪支流赤坑下游,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渠道長3公里,利用落差82米,流量1.5立方米/秒。1976年初動工興建,1977年10月建成發電。總投資40萬元,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分為2個機組。配500千伏安升壓變壓器2台,架設6.5公里萬伏高壓線路,與省屬南二水電站聯網。

航道航運

西溪航道,
山城溪航道,亦稱荊江航道,由船場溪和花山溪在山城龜仔寨匯集而成,流至靖城雙溪口注入薌江,全長15.3公里,通航5噸木帆船和汽艇。有山城和靖城2個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上游建設公路、水電站以及山林濫伐,水土流失嚴重,航道淤塞日甚。1958~1968年,航管部門組織大規模治理疏浚,但收效甚微。1980年後,僅通木帆船作短途運輸。
船場溪航道,通常航道從船場至山城,全程23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船場明代建1個台階式小碼頭,今已廢。民國34年(1945年),黃陳腳至船場8.5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54~1955年進行過2次疏浚。1957年後,由於興建船場溪水電廠,航道再次淤塞,雖然又進行過數次大規模疏浚,但無濟於事,1976年全線停航。
龍山溪航道,明清時期航道由水潮至靖城,全程47公里,通航木帆船和淺水小木船。水潮、龍山、太保、寨口、寶林等地建有小碼頭。民國時期由於建設漳龍公路,航道日趨淤塞。民國34年,水潮至都美1公里航道停航。1960年都美至龍山15公里航道亦停航。同年12月至1965年3月,航管部門組織100多人疏浚專業隊,疏浚龍山至牛崎頭航段。維持通航10多年。1980年後,木帆船僅作短途運輸。
永豐溪航道,通常航道由深渡至寶林,全程20公里,主要航行排筏,其次小木船。1962年深渡至店頭6公里航道淤塞停航。1980年後全線航道停航。
花山溪航道,航道由山城至琯溪,全程15公里,通航木帆船和小汽艇。中途(今湯坑)建有小碼頭,是主要停靠點,歷代都進行過疏浚。此條航道還有1條翠眉至文峰5公里支航道,通航小木船,1971年淤塞停航。
西溪航道
西溪為九龍江水系主要支流,是薌城主要經濟航線,其上游有薌江(龍山溪)、永豐溪、船場溪、花山溪等四條航道。薌江為西溪主流,源出於閩西龍巖象溪四旺村,上游諸流在南靖縣靖城鎮雙溪口匯合,東流經薌城區天寶、茶鋪、城南、龍海市小港、鎮頭宮,在三叉河與北溪交匯。雙溪口至三叉河長35公里,稱西溪,為西溪下游幹道(主流總長130公里,流域由西而東)。歷史上內地土特產品多在漳州城區集散,由漳州港水運廈門轉銷國內外。
薌城轄區航道西起天寶鎮墨溪,東至城區浦頭溪入西溪出口處碧湖港,長12.6公里,為西溪最繁華河段。沿城區南域河段稱南門溪,由西而東計有中山橋、漳州戰備大橋、東新橋、漳州大橋等四座大橋,轄區河段處於漳州平原低洼地帶,河道寬500多米,水勢平緩,河床沙洲發育,航道地貌多變。
20世紀30年代,西溪航道水位尚深,以城區漳州港為中心,上游抵南靖縣水潮,航道枯水期水深0.6米~1.5米,通航3噸位~6噸位木帆船。下游至石碼航道枯水期水深1.5米~3米。全年通航水深1.8米,航行50噸位~60噸位的汽船和木帆船,海水漲潮可抵城區東新橋,廈門汽船和木帆船停泊於橋下碼頭。民國27年下遊河口填築水下封鎖線後,航道淤積年甚一年,海潮影響僅到碧湖,60年代轄區航道枯水期水深0.8米~1.5米,通航20噸以下船舶,乘潮可通航50噸位船舶。1970年,龍海縣水利局在漳州港下游11公里的洋西興建一座攔溪水利閘橋,長684米,設有船閘一孔,長24米,寬10米,此後,西溪航道變化益甚,江心沙洲發育,至70年代,海潮影響僅及鎮頭宮,轄區航道枯水期沙洲高出船道,水深僅0.4米~0.7米、寬6米~15米。1982年後,全線停航,今僅有一些小船短途運輸。
天寶港,位於天寶鎮九龍江西溪北岸天寶圩,港以圩為名,是城郊古近代繁華集鎮。港域開闊,港岸為自然岸,築有小碼頭。西溪上游各線木帆船亦多在港口停靠交易,每逢圩期節日,民商雲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尚有大小木帆船40艘~50艘從事水運。1958年後,陸運發展,水運為車輛運輸取代,今港口有古碼頭可考。
浦頭港,薌城古代名港,位於城區東南隅三里處的浦頭溪,小船可延伸至城區東門街通廣橋,為城區古代民船商艘停泊地之一。港岸東起城郊土坪村渡船頭,西至西浦渡(今詩浦村),長里許。往昔港域開闊,水位尚深,可通航大小木帆船。港北岸建一個石踏步碼頭,可同時停靠三四艘商船作業,為元明清時期漳州城區溝通沿海各地的主要商貿港口,商旅密集,明清時代曾盛極一時。清代後期,港域淤積,航道堵塞,港口淤廢,沿岸墾為田園,今有古港遺蹟和古碼頭可考。

地圖信息

地址:漳州市漳浦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