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木鄉

西格木鄉

西格木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地處半山區,屬農業鄉鎮。下轄草帽村、東格木村、豐勝村、靠山村、民勝村、平安村、群林村、西格木村、種畜場生活區。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發展計畫,

基本簡介

西格木鄉南北狹長,最長處達21.5公里,東西最寬處12公里,全鄉總面積為125.85平方公里。國道“同三”、“鶴大”高等級公路在本鄉東北部交匯;縣級“四大線”水泥公路橫穿全鄉東西。西格木鄉政府所在地距“同三”和“鶴大”公路互通區1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由於距佳木斯市區近,因此,有公路、鐵路、航空、航運等交通運輸的便利條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繁榮地域經濟奠定了基礎。
西格木鄉
西格木鄉現有耕地面積89940畝;林地面積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草原面積195畝;水域面積1200畝;水利灌溉控置面積72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已開發魚池900畝。可大約分為”五山一水四分田”。現有8個行政村,13個自然屯;常住人口13146人(2017年)。

地理位置

西格木鄉位於佳木斯市區西南部,距201國道“鶴大”公路南出口7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30°11′15″至130°18′45″,北緯46°40′至46°47′30″之間,東與四豐鄉的新發村、長青鄉光明村相毗鄰,西接群勝鄉巨勝村,南與樺南縣金沙鄉相連,北與沿江鄉新華村接壤。
西格木鄉

歷史沿革

西格木鄉名源於駐地西格木村名。西格木,為“戈穆蘇”的音轉,滿語為“樟子松”之意。清代晚期,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後,草帽頂子(今草帽村)、鍋撐石(今群林村)、北靠山等地先後有人居住,多以駐地、山、姓氏等命名屯落,隸屬三姓副都統管轄。1910年(清宣統二年),劃歸樺川縣管轄,隸屬阜財區。東北淪陷後,1938年隸屬黑通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樺川縣第九區管轄,後改隸黑通區。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定西格木鄉。1957年11月,劃歸佳木斯市管轄,翌年9月併入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併入黑龍江省和平畜牧場。1962年從和平畜牧場劃出,成立西格木公社。1964年6月,決定劃歸樺川縣管轄,1968年9月正式移交樺川縣,1972年又劃歸佳木斯市。1984年5月,政社分開,改為西格木鄉。

經濟發展

西格木鄉地處半山區,屬農業鄉鎮。種植業主要以耕種玉米、大豆為主,畜牧業主要以發展黃牛、奶牛、生豬和禽類為主,有豐富的林業、水產、建材、農產品及山產品資源;有糧食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建築業、運輸業、建材業和水產養殖業等發展空間;有民營企業23家,有旅遊景點5處,有閒置土地和閒置場區(廠房)21.47萬平方米。一是共有閒置土地16萬平方米,其中,建設預留地16萬平方米;二是共有閒置場區(廠房)5.47萬平方米,其中, 10000平方米以上的閒置土地(預留地)3塊,8000平方米以上的閒置場區(廠房)2塊。使外商到我鄉辦場,發展民營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我鄉是一個以農為主,林、牧、副、漁、企各業並舉的中郊鄉。
2008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4194萬元,其中,一產7860萬元、二產3900萬元、三產2434萬元。全鄉財政一般收入46.1萬元,同比增長15%。

產業發展

種植業主要以耕種玉米大豆為主,畜牧業主要以發展黃牛奶牛、生豬和禽類為主,有豐富的林業、水產、建材、農產品及山產品資源;有糧食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建築業、運輸業、建材業和水產養殖業等發展空間;有民營企業23家,有旅遊景點5處,有閒置土地和閒置場區(廠房)21.47萬平方米。一是共有閒置土地16萬平方米,其中,建設預留地16萬平方米;二是共有閒置場區(廠房)5.47萬平方米,其中, 10000平方米以上的閒置土地(預留地)3塊,8000平方米以上的閒置場區(廠房)2塊。使外商到我鄉辦場,發展民營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西格木鄉是一個以農為主,林、牧、副、漁、企各業並舉的中郊鄉。

發展計畫

在“十二五”期間,要大力培植財源,積極通過招商引資,扶持發展民營企業,發展畜牧業,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區域經濟創造新的經濟成長點。通過上述措施,農村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有顯著改善,農村面貌有較大改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