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浙江省地方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古語中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就是用來形容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絕美容貌。其中“沉魚”就是為了形容西施的美貌。有關西施的傳說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傳說是以吳國和越國的戰爭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的傳奇經歷為主幹,以各種各樣的傳說類別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2006年5月20日,西施傳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編號Ⅰ—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施傳說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浙江省諸暨市
  • 遺產編號:Ⅰ—10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容分類,藝術特徵,傳承方式,表現形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將西施和鄭旦以及其他中美女進獻給吳王夫差,希望用美色迷惑吳王,讓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西施身負國家使命,忍辱負重,扮演了使者和間諜的雙重角色。魯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舉攻破了吳國的都城姑蘇,吳國滅亡。所以說,越國能夠成功復國,在一定程度上是離不開西施的自我犧牲和奉獻的。因此,西施的一生,飽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民間流傳的有關西施的傳說,都是美好和神奇的,留在人們心目中的,也都是西施為了越國的復國所做出的犧牲,這也是後世稱頌紀念西施的原因所在。西施傳說誕生於春秋末期,最初是源於民間的口頭敘述,而最早出現相關的文字記載則是在《墨子》和《孟子》等書中,之後經過歷代人們的相互傳誦,便流傳開來,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有關西施傳說的故事版本眾多,經過總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人物傳說。這一類的傳說是“西施傳說”的主要內容。它主要是以西施一生的眾多傳說為主,以及由此展開來的一系列人物傳說,例如“東施效顰”、“沉魚之美”等,這類的傳說大部分都是圍繞西施的生活和命運延伸開來,既包含了國讎家根,也敘說了男女之情等,內容十分廣泛。第二種,地名傳說。這類傳說中的代表就是人盡皆知的“白魚潭”,也正是從這個傳說故事中行生出了成語“沉魚之美”。第三種,風俗傳說。這一類的傳說是以各地的風俗習慣為基礎,例如“三江口水燈”,講述的就是西施進入吳國的時候,船隻在路過三江口的時候恰逢是晚上,當地的村民就點燃了柴草扔進江中,以此來為這位“為國獻身”的美人照明路途,之後為了紀念西施,年年都會舉行放水燈的活動。直到現代,每年的農曆七月半在諸暨三江口一帶也依然有人進行放水燈的活動第四種,物產傳說,例如聞名的“香榧眼”就是由此傳說而來。
西施傳說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都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從各個角度去稱頌西施的美麗、善良和勇於獻身的精神,也表達了人們對她這種精神的崇敬之情。西施傳說的故事歷史悠久,有著將近2500多年的傳承歷史。並且流傳也極為廣泛,不但流傳整個諸暨全境,波及江浙一帶至全國各個地區,甚至遠及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地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區域。同時,西施傳說的內容也十分的豐富,裡面所涉及的人物、地名、物產和風俗等等,幾乎已經覆蓋了民間文學的所有方面,除了民間的相互傳通以外,還用戲劇、影視節目等各種方式進行傳承流播。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西施傳說的主要內容有:
人物傳說:這一類別是西施傳說的主要內容。以西施一生的大量傳說為枝幹,在此基礎上又生髮出一系列人物傳說,如范蠡、東施、鄭旦、勾踐、吳王夫差、伍子胥等人的傳說。講述西施出生的《明珠美人胎》以及講述西施人吳的《三年送西施》等都是這類傳說中流傳最廣的篇目。
地名傳說: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白魚潭》,正是從這則傳說里演化出了沉魚之美,這一.類傳說還有《浣紗石》《錢池》《四眼井》《施姑坪》等。以及紹興的《土山》,蘇州的《玩月池》《響臊廊》《一箭涇》等眾多篇目。
物產傳說:諸暨的許多特產都有和西施有關的傳說,例如珍珠、香榧、苧麻、麥草扇等,在嘉興還流傳《西施和橋李》的故事。
民俗傳說:以《三江口水燈》為代表,講述了伍子胥率潮水兵來諸暨復仇,諸暨百姓在三江口放水燈嚇退潮神的傳說。到今時,七。月半諸暨店口鎮三江口-帶仍然有放水燈活動,民間還流傳大潮不過三江口的民諺。此類傳說還有《望囡麥草扇》《西施餅》等。

藝術特徵

西施傳說具有優秀民間文學應有的特徵,而以下四個特徵則更為明顯:
歷史的悠久性,它有2500多年的傳承歷史,從春秋時期一直流傳到今天;
地域的廣泛性,它發端於諸暨,輻射江浙乃至全國,影響甚至到遠達海外;
內容的豐富性,它涉及民間文學範疇的幾乎所有類別,蘊含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形式的多樣性,它的傳承方式從口耳相傳延伸至說唱、戲曲等表演形式。

傳承方式

西施傳說通過口頭方式代代相傳,一些藝人的介入產生了演唱傳播的形式。在20世紀60年代前,鄉間尚有民間藝人傳播西施故事,往往是一個人,一把二胡,二胡上還綁紮著小鑼小鈸,自拉自唱,他們演唱的西施傳說一般經過自己的加工,比較完整。

表現形式

西施傳說和一般口頭文學一樣,地點和方式等都較隨意,大致以農閒休息時講故事的方式流傳。
“西施傳說”是民間自發敘說、口耳相傳的隨意表述,一般不使用道具,以口講並稍加不同手勢、動作、聲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西施傳說除了民間文藝學本身的學科意義之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
文學價值:傳說作為文學普及讀物,流傳極廣,老少鹹宜,而且歷來是各種文學樣式的創作源泉,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多種多樣;同時,通過文學形式的傳播,又擴大了“西施傳說”的影響,豐富了傳說的內容。研究其中相輔相成的關係,對繁榮文學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美學價值:西施作為一個審美符號,在中華民族審美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值得從美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認識價值與史學價值:西施傳說依附於吳越爭戰而產生,是對古吳越歷史文化的民間詮釋,對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參照價值。
人文價值:傳說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有積極意義。

保護措施

1981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山海経》叢書《西施的故事》,西施的故事傳說成了民間文學重要的一分子。
2003年,諸暨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印行了《西施尋蹤》。
201世紀以來,為傳播西施文化,諸暨市很重視西施文化在普通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中的普及,開展了多項活動。首先,送“西施”進校園,把文化的種子植入青少年心中。青少年是諸暨未來的希望,也是諸暨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對西施文化的認同和了解直接關係到西施文化未來的發展。為在學生中普及西施文化,市文化部門重新編纂了適合學生閱讀的《西施傳說》普及讀本,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西施傳說的精華實質和教育部門一起,制定了諸暨的鄉土教材,大篇幅地介紹諸暨的西施文化;在青少年中開設“西施故事”傳講的興趣班,開展傳講比賽,培養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5月,2017年紹興市“紹興師爺講故事”大賽在濱江國小博文校區舉辦,比賽期間,來自全市各地的成人和少兒選手分別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為主要題材,結合紹興及各區縣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創編講述了《徐文長賣橋》《王羲之傳說》《梁祝傳說》《西施傳說》《劉阮傳說》《虞舜傳說》《一代名幕汪輝祖》《割肉還娘》《紹興霉豆腐》等多個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