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莢蒾

西南莢蒾

西南莢蒾,冬芽、當年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疏或密、有時呈絨狀的簇狀短毛。葉紙質,寬卵形至倒卵形,頂端漸尖或急尾尖,上面被簡單、叉狀或簇狀短毛或短伏毛,下面被疏或密的簇狀毛,有或無腺點。萼筒被簇狀毛和腺點。花冠外面密被由簇狀毛組成的絨毛。柱頭不高出萼齒。產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陝西南部、寧夏南部、甘肅、四川、貴州北部和中部及雲南北部和東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分類學,屬下種類,

形態特徵

冬芽、當年小枝、葉柄和花序均被疏或密、有時呈絨狀的簇狀短毛。葉紙質,寬卵形至倒卵形,頂端漸尖或急尾尖,上面被簡單、叉狀或簇狀短毛或短伏毛,下面被疏或密的簇狀毛,有或無腺點。萼筒被簇狀毛和腺點。花冠外面密被由簇狀毛組成的絨毛。柱頭不高出萼齒。果實長5-8毫米。
西南莢蒾
西南莢蒾

地理分布

產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陝西南部、寧夏南部、甘肅、四川、貴州北部和中部及雲南北部和東南部。模式標本采自湖北。
西南莢蒾
西南莢蒾

分類學

西南莢蒾,拉丁文名: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茜草目忍冬科莢蒾屬;西南莢蒾。

屬下種類

樺葉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in Acta Hort. Petrop. 13: 371. 1894;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2: 99, t. 147. 1908, et Pl. Wils. 1: 114. 1911. ——V. willeanum Graebn. in Bot. Jahrb. 29: 589. 1901.
樺葉莢蒾(原變種) 圖版18: 5-9
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var. betulifolium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小枝紫褐色或黑褐色,稍有稜角,散生圓形、凸起的淺色小皮孔,無毛或初時稍有毛。冬芽外面多少有毛。葉厚紙質或略帶革質,乾後變黑色,寬卵形至菱狀卵形或寬倒卵形,稀橢圓狀矩圓形,長3.5-8.5 (-12) 厘米,頂端急短漸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稀截形,邊緣離基1/3-1/2以上具開展的不規則淺波狀牙齒,上面無毛或僅中脈有時被少數短毛,下面中脈及側脈被少數短伏毛,脈腋集聚簇狀毛,側脈5-7對;葉柄纖細,長1-2 (-3.5) 厘米,疏生簡單長毛或無毛,近基部常有1對鑽形小托葉。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或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上,直徑5-12厘米,通常多少被疏或密的黃褐色簇狀短毛,總花梗初時通常長不到1厘米,果時可達3.5厘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7條,花生於第 (3-) 4 (-5) 級輻射枝上;萼筒有黃褐色腺點,疏被簇狀短毛,萼齒小,寬卵狀三角形,頂鈍,有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毫米,無毛,裂片圓卵形,比筒長;雄蕊常高出花冠,花葯寬橢圓形;柱頭高出萼齒。果實紅色,近圓形,長約6毫米;核扁,長3.5-5毫米,直徑3-4毫米,頂尖,有1-3條淺腹溝和2條深背溝。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西南莢蒾
樺葉莢蒾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康定以東,松潘以南)、貴州西部(畢節)、雲南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中,海拔1300-3100米。
莖皮纖維可制繩索及造紙。
這看來是一個包含有許多地理宗或亞種的多型種,各個地理類型之間無論在冬芽、萼筒和花冠外面毛被的有無或疏密,花冠和果實的大小,以及葉質地的厚薄、形狀、上面毛被的有無或疏密,下面腺體和脈腋簇聚毛的有無和鋸齒的形狀等方面,都存在著錯綜複雜的變化和過渡現象。由於鑑定上的困難,本書對本種廣義地應包括的下列種和種下分類群暫作存疑種處理。現列舉其名稱、主要特徵和產地如下。
川滇莢蒾(植物分類學報)
Viburnum flavescens W. W. Smith in Notes Bot Gard. Edinb. 9: 139: 1916; 徐炳聲, 植物分類學報 13(1): 123. 1975.
極似樺葉莢蒾 V. betulifolium Batal., 但冬芽外被黃白色薄絨狀簡單長柔毛,葉紙質,上面被叉狀長柔伏毛,後變近無毛,花冠較大,直徑5-6毫米,裂片與筒幾等長,果實較大,長約7毫米。
產雲南西北部至東北部和四川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山脈一側。
闊葉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Viburnum lobophyllum Graebn. in Bot. Jahrb. 29: 589. 1901;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2: 101, t. 48. 1908.
與樺葉莢蒾的區別在於:冬芽紅褐色,無毛或僅頂端有少數纖毛;葉紙質;萼筒無毛,有時具少數腺點;花冠較大,直徑約6毫米;果實較大,長約7毫米。
產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陝西南部及甘肅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陝西鄠縣澇峪殷家坡村。
腺葉莢蒾(變種)(新擬)
Viburnum lobophyllum Graebn. var. silvestrii Pamp. in Nuo Giorn. Bot. Ital. 18: 180. 1911.
與上述闊葉莢蒾原變種 var. lobophyllum 的區別在於葉下面散生髮亮的微細腺點。
產四川、湖北、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模式標本采自湖北。
新高山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Viburnum morrisonense Hayata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38(1) (Mat. Fl. Formos.): 133. 1911, non V. morrisonense Hayata, Ic. Pl. Formos. 2: 70. 1912, et 9: 43, fig. 21. 1920. ——V. taihasense Hayata, Ic. Pl. Formos. 9: 45, fig. 22. 1920. ——V. formosanum Hayata forma morrisonens (Hayata) Nakai in Journ. Coll. Sci. Univ. Tokyo 42(2): 49. 1921.
闊葉莢蒾 V. lobophyllum Graebn. 相酷似,但花冠外面有毛。
產台灣。模式標本采自新高山。
湖北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西南莢蒾(植物分類學報)
Viburnum hupehense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2: 116. 1908. ——V. wilsonii Rehd. in Sarg. ibid. 115, syn. nov. ——V. adenophorum W. W. Smith in Notes Bot. Gard. Edinb. 9: 136. 1916, syn. nov. ——V. wilsonii Rehd. var. adenophorum (W. W. Smith) Hand. -Mazz. Symb. Sin. 7: 109. 1936, syn. nov.
北方莢蒾(植物分類學報)
Viburnum hupehense Rehd. subsp. septentrionale Hsu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1 (1): 77. 1966.
湖北莢蒾原亞種 subsp. hupehense 的區別在於冬芽無毛,葉較寬,圓卵形或倒卵形,上面被白色簡單或叉狀伏毛,下面有黃白色腺點,花冠有時無毛。
產河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模式標本采自河北內丘。
毛花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Viburnum dasyanthum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2: 103, t. 149. 1908.
與湖北莢蒾 V. hupehense Rehd. 接近,但當年小枝、葉柄、葉上面及花序均無毛。葉卵狀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下面中脈和側脈疏被長伏毛,脈腋有集聚簇狀毛,萼筒和花冠外面密被簇狀毛。
產湖北西部、四川、貴州(清鎮)、雲南和廣西。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巴東。
卵葉莢蒾(中國樹木分類學)
Viburnum ovatifolium Rehd. in Sarg. Trees and Shrubs 2: 115. 1908.
與樺葉莢蒾 V. betulifolium Batal. 的區別在於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基部圓形,花冠外面疏被簇狀短毛。
產雲南東南部。模式標本采自蒙自。
60a. 捲毛莢蒾(變種)(新擬)
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var. flocculosum (Rehd.) Hsu, comb. nov. ——V. lobophyllum Graebn. var. flocculosum Rehd. in Sarg. Pl. Wils. 1: 114. 1911.
葉下面全面密被帶白色簇狀毛。萼筒外面有時疏被簇狀毛。花期6月,果熟期8-9月。
產四川西部。生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海拔2600-3300米。模式標本采自汶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