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是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高校首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之一,原名伊斯蘭國家研究所,1978年改為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 設立時間:1964年
  • 原名:伊斯蘭國家研究所
  • 正副教授:10人
簡介,研究人員,研究領域,中東國家通史,著作,期刊,學術特色,

簡介

研究所以中東歷史研究為主,與現狀研究相結合,為國內中東研究領域最早的博士點(1986年)。現為省重點學科,設有世界史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四個碩士點:世界史,專門史(宗教史),國際關係學,宗教學。研究所下設四個研究室,即中東歷史研究室、中東經濟研究室、中東宗教文化研究室和中東國際關係研究室。1999年,研究所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立項。

研究人員

中東所現有正副教授10人(8人有博士學位),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主要學科帶頭人為名譽所長彭樹智教授,現任所長為黃民興教授。中東所也是中國中東研究最大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目前,所內共有博士研究生31 人,碩士研究生30人。

研究領域

多年來,中東研究所形成了“研究現狀與研究歷史相結合,以研究當代中東問題為主,從歷史角度審視當代問題”的方針。中東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東文明史、當代中東政治與國際關係、宗教史和南亞研究,在中東史研究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2001-2006年,研究所共爭取到國家級科研課題8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 項、教育部項目3項,省社科規劃項目、省教育廳項目9 項。其中,“當代中東問題與我國戰略對策研究”為2004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也是本年度西部爭取到的唯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中東國家通史

近年來,中東所在科學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先後有一批高質量的專著和論文問世,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關注。其中的代表作是西北大學211工程標誌性成果、商務印書館出版的13卷本《中東國家通史》。該書依照通史體例,來把握中東地區的整體面貌,各卷自成一體又互為聯繫。各卷採用歷史敘述方式,由古及今地完整闡明有關國家歷史變遷的過程、特徵和規律;同時,注重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雙向考察與反思,從現實出發,追溯歷史,再從歷史高度審視現實。該書在國內已引起廣泛反響。

著作

另兩部重要的著作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中東史》(2001年修訂版)和《阿拉伯國家史》(2002年版),它們均為教育部推薦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這兩本書的出版,使西北大學目前在歷史類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的出版數量上居於全國各高校前列。
中東所一向注重學派理論的建設。多年來,彭樹智教授一直在從事文明交往理論的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見解,並以之指導《中東國家通史》、《二十世紀中東史》和《阿拉伯國家史》的寫作。2002年,他出版了專題論文集《文明交往論》,其理論在國內歷史學界受到了矚目。近年來中東所承擔的重大項目還包括教育部主持的大學本科生教材《世界史·現代史編》的修訂工作,研究所還在佛教史研究方面出版了專著。

期刊

學科點主辦有學術年刊《中東南亞研究》和國內唯一的中東研究雜誌《中東研究》,資料室擁有中、英、法、德、阿、俄等多種語言的豐富的藏書和刊物。 

學術特色


多年來,中東研究所的學術活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第一,強調嚴謹紮實、甘坐冷板凳的學術作風,追求創新性、學術洞察力和實用性。彭樹智教授一向倡導嚴謹的學風,他在擔任歷史系系主任期間,提出了“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系訓,影響很大,後來成為西北大學的校訓。他反對科研人員追求行政職務、學術頭銜,反對好高騖遠、浮華不實、千篇一律的學風,主張從事扎紮實實的創新性研究,瞄準學術前沿和空白,建立個人的科研生長點。同時,他也注重科研的實用性,主張把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歷史研究與現狀研究結合起來。因此,中東所在80年代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揚長避短,重新制定了“歷史與現狀相結合,以歷史為重點;基礎與套用相結合,以基礎為重點”的辦所方針,規劃了中長期研究領域與重點研究課題。
第二,注重學派理論的建設。多年來,彭樹智教授一直在從事文明交往理論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文明問題,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價值在文明;文明交往是人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關鍵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2002年,他出版了專題論文集《文明交往論》,內容包括有關的理論探討和具體的個案研究,分塞人篇、阿富汗篇、伊朗篇、中東地區篇、阿拉伯伊斯蘭篇、世界史綜合篇和世界當代篇七個分論。此外,《中東國家通史》和修訂的《二十世紀中東史》、《阿拉伯國家史》等集體著作也都以上述理論作為指導思想。文明交往理論在國內歷史學界受到了矚目。
第三,強調中國與中東、中亞關係史的研究。中東所一向重視中東與中國關係的研究,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勢。彭樹智教授提出,隨著冷戰後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擴大研究視角,大力研究“三中”問題,即中東、中國、中亞。中東所出版的《中東國家通史》、《二十世紀中東史》和《阿拉伯國家史》等著作中均有專章論述中國與中東的關係。此外,所內學者也相當重視西部大開發、西部周邊安全、中國穆斯林和中國佛教問題的研究。
第四,注重教材編寫和人才培養。中東研究所高度重視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的編寫。彭樹智教授主編的《二十世紀中東史》和《阿拉伯國家史》先後被教育部定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使研究所在出版歷史類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方面居國內高校前列。他還主編了教育部指定的高校教材《世界史·當代史編》及《當代世界史講座》、《世界通史》等多種世界史教材,其中《世界史·當代史編》於1995年獲國家普通高校優秀教材集體一等獎。中東所也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近年來招收的研究生人數迅速增長。1990~2014年,從所內畢業的博士生共有84人,碩士生共123人。事實上,中東所已成為中國中東研究領域最大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第五,積極促進學術普及,發揮凝聚西北地區世界史研究力量的作用。中東所廣泛藉助所內外力量,出版了多套學術與普及相結合的世界史和外國問題叢書,其中有彭樹智策劃、作序的《世界帝國興衰叢書》(12本,三秦出版社2000-2001年版);彭樹智主編的《世界十大系列》(10本,三秦出版社1998-1999年版);彭樹智主編的《外國人》叢書(已出8本,三秦出版社2003-2004年版);黃民興主編的《世界古都叢書》(5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