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大同府

西京大同府為遼(金、元初)三代五京之一,故地在今山西大同市區。西京大同府是在秦漢平城縣地、北魏京城和唐代雲州(又稱大同軍)故城原址上建設的,城周長(遼時)10公里,建有敵樓、棚櫓等守御設施,設迎春、朝陽、定西、拱極四門。有同文等宮殿。設西京留守司衙,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該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京大同府
  • 故地:今山西大同市區
  • 周長:(遼時)10公里
  • 設定四門:迎春、朝陽、定西、拱極四門
  • 背景:加強西境統治的重要性
  • 守御設施:敵樓、棚櫓等
簡介,設立背景,金襲遼制,

簡介

西京大同府遼五京之一,地在今山西大同。西京大同府是在北魏平城和唐代“大同軍”故城原址上建設的,城周長10公里,建有敵樓、棚櫓等守御設施,設迎春、朝陽、定西、拱極四門。有同文等宮殿。設西京留守司衙,西京留守司兼大同府尹是該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至遼天祚帝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大同作為陪都西京的時間是80年。

設立背景

公元936年11月,後唐大將石敬瑭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地區割讓給契丹,契丹支持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從此,雲州(大同)被劃歸遼地。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將雲州升為西京大同府。大同府統二州七縣:弘州(河北陽原縣)、德州(內蒙豐鎮西北岱海邊),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今天鎮)、長青縣(今陽高縣東南)、奉義縣(今大同市東北)、懷仁縣(今懷仁東,大同南30公里)、懷安縣(今河北懷安鎮東南)。
西京大同府遺址西京大同府遺址
至此,大同就成為遼代五京(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幽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之一。
早在遼太宗接受後晉所奉的“幽雲十六州”時,便於“會同元年( 938 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在最重要的漢人聚集地設立陪都,以加強對南境的控制。而與幽州並立的軍事重鎮雲州,由於當時西部的相對平靜,以及經濟和人口發展水平較為遜色等原因,並未引起遼統治者的足夠重視。但到了興宗時期,隨著遼夏關係的惡化,以及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等原因,方使統治者感到了加強西境統治的重要性,設立西京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除了漢族外,位於雲州西部的一些臣屬部族也被劃入新建立的西京道中,受到西京的節制。
從本身的防衛來說,雲州城周地形也具備一定的固守能力。大同地區是一個小盆地,周圍有白登、采涼等山環繞,但北部地形總體較為平坦。南部恆山、寧武諸山高大,是守衛西京的天險。具有如此地形的西京便是易守難攻之地。因此,有許多邊防軍的府衙亦建於西京城內,如西南路招討司、西南安撫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軍事的中心,官衙和軍營多建於此。同時,雲州緊接北方草原,而北部地勢較為平衍,無大山阻隔,很利於遊牧民族的進出。而南部的大山阻隔,可以起到防禦中原王朝進攻的作用。遼選擇這裡建立陪都,可以兼顧塞外草原和中原統治區。根據中國歷代建都的原則,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應儘量與經濟重心重合,至少應接近,這樣才能滿足建都所需的物質需求,同時便於行政管理。作為農牧帶過渡的區域,以雲州城為中心,周圍分布了大量的州縣城市,如幽雲十六州中的武(今神武)、朔(今朔州)、應(今應縣)、蔚(今蔚縣)以及弘(今陽原)、德(今涼城)、豐州(今豐鎮)、雲內(無考)、奉聖(今涿鹿)、歸化州(今宣化)、渾源(今渾源)、廣陵(今廣靈)等州縣,共同構成了一個城市圈。這一圈內集中了大量人口,交通便利,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可以為中心城市(雲州)提供所需的大量人力和物資,保證都城的正常運轉。西京的設立正是這一建都原則的體現。
西京大同府州縣分布圖西京大同府州縣分布圖
隨著陪都地位的確立,西京大同府不僅成為代北的區域政治中心,更上升為遼國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有力的推動了這一地區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契丹族的封建化進程。

金襲遼制

遼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同為金兵攻陷。金悉遼制,大同仍為西京大同府。金朝大同作為西京是103年,即從金太宗完顏晟天會元年(1123)至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三年(12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