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石刻

褒斜道石刻

褒斜道石刻,中國東漢明清時期刻在褒斜道石門內外的石刻。在陝西漢中市境內。褒斜道是古代由關中越秦嶺入蜀的交通要道。石門的東西兩壁及附近,現存古代摩崖石刻百餘品。

褒斜道石門的東西兩壁及附近,現存古代摩崖石刻百餘品。其中以漢魏刻石為主體的十三種,世稱石門十三品。石刻內容主要是記功頌德。記頌東漢開通褒斜道事跡的,有鄐君開道碑、楊君石門頌、李君表、楊淮、楊弼表記等。記頌北魏重開褒斜道的有石門銘、石門銘小記。另還有南宋時記頌重修山河堰水利工程的石刻。這些石刻是研究古代交通及書法藝術的珍貴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褒斜道石刻
  • 外文名:褒斜道石刻
  • 位於:漢中市北50千米
  • 最為著名:漢魏十三品”、“李君表”
地理位置,構造特點,文物保存,

地理位置

褒斜道位於漢中市北50千米,是古代連線關中與漢中的一條要道。
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貫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漢代褒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與勉縣交界處)褒口、經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縣,全程235千米。
褒斜道石刻褒斜道石刻
褒斜道為秦昭王時所開,當時人們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以業,多次增修。褒斜道開鑿建成,溝通了秦嶺南北的聯繫,加強了中原與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公元前206年,劉邦經褒斜道赴漢中就漢王位。

構造特點

石門在褒斜谷兩端。北端為大石門,在眉縣;南羰為小石門,在今漢中市北約17千米處。小石門簡稱石門,大約於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後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石門洞長13.6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是採用古代的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之一。
摩崖石刻在石門遂道的兩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崖上,有漢魏以來歷代文人學士留詩題名百餘方,通稱為“石門石刻”。其中“漢魏十三品”、“李君表”、“石門頌”等最為著名。

文物保存

1969年石門修水庫。因石刻在蓄水線下,漢中市將《石市十三品》完整地切割下為。保存於漢中博物館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