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雲瑪瑙螺(褐雲瑪瑙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雲瑪瑙螺
  • 拉丁學名:Achatina fulica Bowditch
  • 別稱:非洲大蝸牛,菜螺,花螺,東風螺,法國螺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腹足綱
  • :柄眼目
  • :瑪瑙螺科
  • :瑪瑙螺屬
  • :褐雲瑪瑙螺
【鑑別特徵】貝殼長卵圓形,深黃色或黃色,具褐色白色相雜的條紋;臍孔被軸唇封閉;殼口長扇形;殼內淺藍色螺 層數為6.5~8;軟體部分深褐色或牙黃色;貝殼高10cm左右。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色,粘液無色。
【生物學特性】喜棲息於植被豐富的陰暗潮濕環境及腐殖質多的地方。6~9月最活躍,晨昏或夜間活動。食性雜而量大,幼螺多為腐食性。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生長迅速,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壽命長,可達5~7年。抗逆性強,遇到不良環境時,很快進入休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可生存幾年。
【原產地】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已擴散到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引入,除原產地外,已擴散至南亞、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新加坡華人所帶的植物而引入的。後被作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個南方省份。除人為主動引入外,其卵和幼體可隨觀賞植物、木材、車輛、包裝箱等傳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傳播。它們咬斷各種農作物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已經成為危害農作物、蔬菜和生態系統的有害生物。這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殖場必須建立隔離制度;養殖結束後必須進行徹底的滅螺處理。除藥物防治外,結合中耕除草和清園工作,摧毀其棲息地。在夜晚和清晨可投入一定的勞力到田間捕捉消滅。可在種苗地和大田裡堆積一些菜葉誘螺。利用其趨光性,在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夜間燈光誘殺。
《中國藥用動物志》記載,螺肉作為一種中藥,有平肝潛陽、寧心安神之功效。主治肝腎陰虛所致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 用於心腎不交所致的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者。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肝、腎、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春至秋捕捉,捕後洗淨,置沸水中略燙,取出,曬乾備用。
【拉丁名】:原動物褐雲瑪瑙螺 Achatina fulica (Ferussae)
【中藥化學成分】:可食部分含總粗蛋白63.1%、糖原22.4%、灰分6.4%(總乾重),其中鈣及磷的含量最高。多種胺基酸中賴氨酸的含量較高,占總氮的 0.94%,脂類中十八碳酸占總脂肪酸含量的46%,其中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甾醇類中有膽甾醇及少量B一谷甾醇(B 一sitostero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