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牙鮃

褐牙鮃

鰈形目,牙鮃科,牙鮃屬。俗名比目魚, 油牙鮃, 左口, 沙地, 牙片, 偏口。體側扁,呈長卵圓形。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海和渤海產量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牙鮃
  • 拉丁學名:PLEURONECTIFORME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鰈形目
  • :牙鮃科
  • :牙鮃屬
  • 分布區域:中國沿海、朝鮮、日本和俄羅斯的亞洲海區
產地產期,形態特徵,生態習性,養殖技術,營養分析,

產地產期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海和渤海產量較多,東海和南海較少。其主要漁場有石島漁場和連青石漁場。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長卵圓形。一般體長25~50厘米。體重1500-3000克,大者可達5000克。口大、斜裂,兩頜等長,上下頜各具一行尖銳牙齒、尾柄短而高、2隻眼睛均在頭的左側,眼球隆起。鱗小,有眼一側被櫛鱗,體呈深褐色並具暗色斑點;無眼一側被圓鱗,體呈白色。胸鰭稍小;腹鰭基部短、左右對稱;尾鰭後緣雙截形、側線明顯,在胸鰭上方有一弓狀彎曲部。背鰭、臀鰭和尾鰭均有暗色斑紋,胸鰭有暗色點列成橫條紋。

生態習性

牙鮃為冷溫性底棲魚類, 幼魚和成魚具潛砂習性。春季洄游至近岸淺海及河口內灣, 秋季水溫下降進入深海處, 成魚繁殖期發生在岩礁水域的下層大約水深 30~ 200m 範圍, 卵和仔魚浮游在水深 3~ 33m 範圍內, 自然界成熟的個體通常喜歡潛伏在硬砂質底層, 其棲息地十分廣闊,港灣的中部及淺水處, 包括鹽鹼地內灣, 海藻床,通常在多泥或淤泥沉積底層特別是平坦的砂質地棲息。

養殖技術

親魚的馴養
運輸來的親魚放入 2 個 5m × 6m × 1.6m 的水泥池裡進行暫養。光照強度為 1000lx~2500lx,充氣,用水泵在池中抽水形成水流,每天換水 2 次,每次換水量 100% ,且每天清洗池壁、池底。馴養期間水溫 1 0 ℃~1 4 ℃,海水 pH8.0~8.2、鹽度 27‰~30‰。褐牙鮃對環境和餌料的改變比較敏感,剛入池 1 0 天內極少活動且拒食。1 0 天后開始投餵活泥鰍、沙蠶和蝦。每天投餵量為體重的1%。投餵後的第 2 天有個別親魚開始攝食,第 5 天大部分親魚攝食,投餵量擴大為體重的 3 % ,每天上、下午各投餵一次,將餌料投向親魚魚體的前方,親魚便躍起爭食。親魚大量攝食後,開始用配合餌料和冰梅魚進行馴食,活餌的量逐漸減少。親魚不攝食時及時撈出殘餌。在馴養時儘量避免人為的過分驚擾,以免造成親魚馴化的失敗。
親魚土池中間培育
在親魚的馴養完成後,於6月中旬將親魚轉入土池進行中間培育。親魚池應選擇堤壩堅固,進排水通暢,泥沙底質的小型池塘。池塘高度最好在 2 m 以上。在臨放親魚前一
個月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消毒,用 80 目濾網注入新鮮海水反覆沖涮,直到海水清新為止。
1 . 培育用水 池塘養殖用水必須清新,粘度小,不要潮頭和潮末的海水。親魚放養初期不要換水,否則因受刺激快速遊動而降低攝食量,從而影響親魚培育。待親魚適應
後,換水量逐漸加大。在水溫達到 28℃時,提高水位,利用潮汐最大量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同時池塘配備增氧設施,以防夏季或躁熱無風的天氣使用,防止缺氧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 .投餌 親魚放養初期,同樣需要進行短期適應性馴化,開始以活餌和顆粒配合飼料為主,等到適應了環境的變化,再以冷凍小雜魚為主,以顆粒配合飼料為輔。根據水溫、天氣和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投餵次數和投餵量,在投放初期,每天應投餵 3 次~4 次,當親魚適應環境後,可改為每天投餵 2 次,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 1%~3%。投餵做到定點、定時,嚴格避免全池投喂,這樣不僅能提高飼料的轉化率,也能保證養殖用水不會因為殘餌過多而污染。開始投餵時少投、慢餵;等到大群魚爭先恐後來攝食時,多喂,加快投餵速度;大多數魚飽食而沉入池底後再少投、慢餵。開始投餵顆粒飼料,之後再投餵冷凍小雜魚。
2005 年下半年,當土池水溫達 10℃左右時,親魚起捕入室內水泥池,回捕親魚202尾,平均規格為1400g/尾,中間培育成活率為 90%。
親魚促熟技術
1 .投餌 從土池轉入室內水泥池後需要進行短期適應性馴化,開始投餵活的餌料如沙蠶、泥鰍、蝦等。待親魚穩定後餌料以冷凍魚為主如梅魚、小黃魚、小尤魚和新鮮縊
蟶。小魚可整尾投入,大的則切細或絞成碎肉投餵。親魚的餌料最好不要偏於單一餌料,必須注意餌料質量。在飼料中添加 1%~2% 的維生素 E 和卵磷脂,投餵量占魚體重的 2%~3%,且在親魚不攝食時及時撈出殘餌,一般每日上、下午各投餵 1 次,且上午只投餵少量的餌料,主要以下午投餵為主。
2.培育用水 從土池轉入室內時水泥池水溫和鹽度必須與土池相同。親魚培育用水為砂濾水,溶解氧在 4mg/L以上,用水泵在池中抽水形成水流,流水時間12小時以上。每天上、下午各換水一次,換水量為 100%,且流水半小時。在溫度調控過程中,培育用水先用蒸汽鍋爐加熱至所需溫度,然後再換水。
3.溫度和光照調控 魚類的繁殖節律與生理因素和外界環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關係密切,光溫調控技術是利用人為的改變光照、水溫、流水、食物豐度等手段來控制魚類繁殖
節律的方法。在自然界中,天然親魚年齡是三到十齡,產卵時間為春季。待親魚入室內穩定後,日升溫0.2℃~0.4℃,穩定兩天,逐漸升穩至 1 5℃~15.5℃進行恆溫培育。同時採用日光燈為光源,試驗池上方用黑布遮擋,水面光照為1000lx~1500lx,利用開、關燈控制光照時間。光照從8小時逐漸延長到 16 小時,最後穩定光照在 16 小時。
4.催產 逐月解剖親魚觀察性腺發育情況,從2 月份開始注射催產激素,劑量為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20 μg/kg,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00 IU/kg。從 4 月初劑量加大,劑量為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 100 μ g/kg,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1000IU/kg。催產後一般能產卵受精。

營養分析

攝食小雜魚組的水分含量顯著低於攝食人工飼料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顯著高於攝食人工飼料組(P<0.05),粗灰分含量在兩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褐牙鮃的胺基酸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種胺基酸,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分別為71.15和70.47,其構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標準。攝食小雜魚組褐牙鮃中檢測到11種飽和脂肪酸(SFA)、6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和9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攝食人工飼料組中檢測到11種SFA、7種MUFA和9種PUFA。攝食小雜魚組的∑ω3PUFA[(30.39±2.29)%]顯著低於攝食人工飼料組[(34.40±3.32)%](P<0.05),其中小雜魚組的EPA+DHA的總量為(29.27±2.33)%,顯著低於攝食人工飼料組的(33.47±3.36)%(P<0.05);攝食小雜魚組的∑ω6PUFA為(6.01±0.31)%,顯著高於攝食人工飼料組的(5.06±0.37)%(P<0.05)。綜合來看,兩組褐牙鮃均含有豐富的各種營養成分,攝食小雜魚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胺基酸營養較好,而攝食人工飼料組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營養較好,兩者各有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