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飯

裹飯

裹飯,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三上《內篇·大宗師》。“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子輿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後遂用作稱頌友情的典故。後亦指攜帶飯糧以備服役或遠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裹飯
  • 拼音:ɡuǒ fàn
  • 解釋: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
  • 出處:《莊子集釋》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相關閱讀,

基本信息

詞目:裹飯
解釋:1.謂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後遂用作稱頌友情的典故。2.謂攜帶飯糧以備服役或遠行。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集釋》卷三上《內篇·大宗師》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乎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譯文

子輿和子桑是好朋友,連綿的陰雨下了十日,子輿說:“子桑恐怕已經睏乏而餓倒。”便包著飯食前去給他吃。來到子桑門前,就聽見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還彈著琴:“是父親呢?還是母親呢?是天呢?還是人呢?”聲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達,急促地吐露著歌詞。子輿走進屋子說:“你歌唱的詩詞,為什麼象這樣?”子桑回答說:“我在探尋使我達到如此極度睏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沒有找到。父母難道會希望我貧困嗎?蒼天沒有偏私地覆蓋著整個大地,大地沒有偏私地托載著所有生靈,天地難道會單單讓我貧困嗎?尋找使我貧困的東西可是我沒能找到。然而已經達到如此極度的睏乏,還是‘命’啊!”

釋義

1.謂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後遂用作稱頌友情的典故。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子輿包裹著飯食送人解餓,後遂用作稱頌友情的典故。
用典示例
韓愈 《贈崔立之》詩:“褰裳觸泥水,裹飯往食之。”
王安石 《張明甫主宿明日遂行》詩:“何時復能還,裹飯冶城側。”
麻革 《雲中夜雨》詩:“明朝誰裹飯,萬一使君憐。”
2.謂攜帶飯糧以備服役或遠行。
用典示例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斂書付衣囊,裹飯隨藥笈。”
黃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銘》:“ 封與延津接壤,郵置錯互於百里之外,裹飯受役,民甚苦之。”

相關閱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