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工程學院

裝甲兵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是全軍22所學歷教育院校之一,“十一五”期間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2006年,學院順利通過全軍教學工作評價,成為“十一五”期間全軍首批“教學優秀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 簡稱:裝工院
  • 校訓:信念 求實 獻身
  • 創辦時間:1953年
  • 所屬地區:中國 北京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軍事
  • 學校屬性:軍隊2110工程
  • 主要院系:機械工程、控制工程、指揮管理、技術保障工程、信息工程系等
  • 現任校長:徐航
學院概況,歷史沿革,主要任務,學院設施,師資隊伍,教學建設,對外交流,專業設定,本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博士研究生專業,學院地址,

學院概況

學院承擔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四類培訓任務,其中,“合訓分流”類初級指揮生長幹部學歷教育是培訓任務的主體;同時,還承擔陸軍武器裝備科研、為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提供技術服務、為總部機關決策提供業務諮詢等任務。
學院編有基礎部、機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兵器工程系、裝備指揮與管理系、技術保障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裝備再製造工程系、外訓系共9個專業系(部)和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還有研究生管理大隊、輪訓大隊、教練團以及圖書館、教育技術中心、門診部、通信站、汽車勤務隊等直屬單位。
學院坐落在北京豐臺區 盧溝橋畔,總占地面積6700餘畝,全院總建築面積58萬多平方米。建有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裝備作戰仿真中心、裝備動力研究中心、裝備保障研修中心、軍體訓練中心等實驗室(專業教室)140多個,有射擊場、戰術訓練場、裝甲車輛綜合訓練場等訓練場地10餘個,各類教室100餘個,教學場所建築面積9萬多平方米。學院建有以千兆乙太網為技術支撐的園區網,擁有6.7TB數字圖書文獻資源。
近年來,學院的營院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營區滿眼花團錦簇,處處星光璀璨。現代化設施,規範化管理,社會化保障,為教職員工和學員學習、工作、生活,提供了全面、細緻的服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歷史沿革

學院前身是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
1961年以該係為基礎在西安組建裝甲兵工程學院(正軍);
1969年遷址北京,與第二坦克學校合併為坦克技術學校(正軍);
1976年更名為裝甲兵技術學校(正師);
1978年更名為裝甲兵技術學院(正軍);
1986年復名為裝甲兵工程學院(92年以前為正軍,92年以後為軍級);
1999年5月由總參謀部轉隸總裝備部。
2017年,陸軍裝甲兵學院以原裝甲兵工程學院、原裝甲兵學院、原裝甲兵技術學院為基礎重建,轄院本部(原裝甲兵工程學院)、蚌埠校區和士官學校。

主要任務

陸軍培養具有軍事指揮員素質的各類工程技術軍官和具有工程師素質的軍事技術指揮官;開展裝甲裝備方面的科學研究;面向社會培養經濟建設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博士、碩士、本科和大專四個層次的學生,輪訓坦克師長、旅長、團長,培訓外軍留學生並受教育部委託培養地方本、專科大學生。
學院承擔本科、研究生、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四類培訓任務,其中,“合訓分流”類初級指揮生長幹部學歷教育是培訓任務的主體;同時,還承擔陸軍武器裝備科研、為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提供技術服務、為總部機關決策提供業務諮詢等任務。

學院設施

學院占地6789畝,總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建有裝備再製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裝備作戰仿真中心、裝備保障研修中心、裝備動力研究中心、計算中心等142個實驗室(專業教室),擁有裝甲車輛綜合訓練場、戰術訓練場、射擊場等10個專業訓練場。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有油料光譜、人機環境等6個裝備技術實驗室和1個試驗場、3個試驗站。
各種教學科研、生活和文體設施齊全,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科技活動中心、圖書館、軍體訓練中心、游泳館和綜合實驗樓等260多個實驗室和專修室,9個綜合訓練場館。已建成全軍首家以千兆乙太網為技術支撐的校園網,在校學員可通過校園網實現與網際網路的聯接。

師資隊伍

有650多名教員和400多名專職科研人員。教員隊伍中,碩士以上學歷近70%。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得者、裝備再製造工程學科締造者徐濱士教授;“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著名仿真工程專家王精業教授;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還有“求是獎”獲得者、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軍優秀教師、軍隊院校育才金獎、銀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總裝“1153”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等一大批骨幹教員。學院還廣納賢士,聘請了多名“兩院”院士和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和兼職教授。

教學建設

學院現有各培訓層次專業27個,其中本科專業16個,分布在工學、管理學、軍事學和理學四大學科門類,在校學員5000餘人。
學院現有兵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取得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形成了以工學為主,工學、管理學、軍事學、理學、哲學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學位授權體系。軍用車輛工程等7個學科先後進入軍隊“2110”重點建設學科行列,軍事裝備學等5個學科被列入總裝“雙十二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初步形成了裝備作戰仿真、裝備再製造、指揮自動化等特色顯明、優勢突出的新興邊緣學科。
學院院現有博士生導師30餘名,碩士生導師220餘名。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求是獎”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人,全軍優秀教師12人,並從作戰部隊、總部機關、兄弟院校和科研機構聘請了部分學術造詣深、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擔任博士或碩士生導師,基本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知名專家為學科帶頭人,以中青年博士、碩士為骨幹的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梯次配備適當、發展後勁足的導師隊伍。
學院建有以千兆乙太網為技術支撐的園區網,2001年被評為全軍院校十大入口網站之一,積極推廣使用軍隊院校網路教學套用系統,建立了總量為12.6TB的網路信息資源。學院圖書館建築面積5177平方米,藏書38.73萬冊,建有中國期刊、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中國重要會議、AD報告、DOE報告等9個大型全文資料庫。
學院以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為牽引,積極適應新軍事變革,緊緊抓住機遇,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教育思想現代化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現代化為核心,學院以數學、物理、外語等為重點的基礎課改革,以現代設計為手段的專業基礎教學平台建設,以及以虛擬設備為主體的專業課教學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基於三維CAD平台的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改革”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院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探索,積極參與軍隊院校改革試點工作。1986年,中央軍委賦予學院“指技合訓”試點任務。歷經十幾年的改革實踐,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培養我軍新型複合型人才的路子,為全軍實施初級指揮軍官“合訓分流”新的組訓方式提供了實踐經驗。該成果1993年獲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從1999年起,學院作為全軍首批7所試點院校之一,承擔了“合訓分流”改革試點任務。在幾年的探索實踐中,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佳化人才總體設計,狠抓過程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緊貼裝備開展“合訓分流”學歷教育已成為學院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這一成果2005年獲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院始終把思想政治素質作為人才素質的核心,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學員堅定革命理想信念,確立忠於祖國的獻身精神,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優良的軍人品質,牢固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院從1994年創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程以來,一直堅持把德育工作有機地滲透到經常性思想工作中,確保了學員政治合格、信念堅定和道德純潔。學院近20屆畢業學員保持了“志願到艱苦地區和戰區部隊、服從組織分配、按時到部隊報到”三個百分之百,成為了部隊和科研院所信得過、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幹人才。
學院緊緊圍繞國防科技前沿、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科技創新,構建了以優勢領域為依託,以集成創新和體系化成果推廣、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以及裝備運用研究為戰略支撐點的科研布局,初步構建了車輛工程、裝備保障工程、車載武器系統工程、裝甲機械化部隊信息化建設工程、裝備再製造工程等5個科技創新平台。2005年學院院本部承擔科研項目395項,科研經費8100萬元。
2003年以來,學院共取得170餘項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1項,二等獎42項,三等獎113項。坦克履帶板新材料、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塗技術的研究與套用、分散式虛擬現實套用系統開發與支撐環境,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學院現設有多個國家級和軍隊級的學術機構和專業學會,並成為全國和全軍一些重要科技學術項目的研發基地和交流中心。三年來,在正式刊物上發表論文2000多篇,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500多篇。學院與英國、美國、法國、日本、波蘭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聯繫。近三年來,共派出130多人次出國考察、講學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對外交流

學院是全軍對外開放單位,先後接待了70多個國家210餘個軍事代表團,為40個國家和地區培訓留學生1200餘人,並派出240餘人赴16個國家和地區擔任技術專家或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同時,通過專家互訪、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方式,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波蘭、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2002年,美國西點軍校克林斯曼將軍在總參軍訓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到裝甲兵工程學院參觀訪問。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王洪光少將熱情地接待了來自大洋彼岸的客人。 克里斯曼中將檢閱了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員儀仗隊,聽取並觀看了裝甲兵工程學院的院況介紹,參觀了學院部分裝備,在觀摩學員軍體表演後,克里斯曼將軍熱情地與學員握手擁抱,並用漢語問候,學員們也用英語與將軍交流,並應將軍邀請與之合影留念。克里斯曼將軍在參觀完學院裝備動力研究中心、坦克作戰仿真中心後,高興地表示:裝甲兵工程學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願意與貴校加強校籍聯繫與合作。學院注重發揮地緣優勢,先後邀請楊振寧、周光召、徐匡迪、陳至立、周遠清等知名專家、領導來院講座和座談,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專業設定

本科專業

合訓類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專業
軍用光電工程專業
兵器工程專業
飛彈工程專業
仿真工程專業
管理工程專業
指揮自動化工程專業
信息工程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軍用材料工程專業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
工程類
火力指揮與控制工程專業
裝備保障指揮專業
車輛運用工程專業

碩士研究生專業

科學技術哲學
套用數學
固體力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車輛工程
光學工程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學
材料加工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信號與信息處理
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套用技術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
軍事運籌學
軍事通信學
軍事裝備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博士研究生專業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學
材料加工工程
車輛工程
導航、制導與控制
軍事裝備學

學院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杜家坎21號 郵政編碼:100072
網址:http://www.aafe.c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