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派

袁派

袁雪芬在表演上,博採眾長,將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與崑曲載歌載舞、重視形體動作美化的長處吸收到越劇中,加以融化、創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新的〔尺調〕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嵊縣杜山村
  • 出生日期:1922年3月26日
  • 職業越劇旦角
  • 代表作品:《香妃》、《紅粉金戈》等
袁派的創始人,袁派的創立,袁派的發展,藝術特色,歷史沿革,相關信息,出版書籍,

袁派的創始人

袁雪芬,女,越劇旦角。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人。出生:1922年3月26日,農曆壬戌年二月廿八日,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學戲,工青衣、閨門旦,兼學紹興大班和徽班的武戲。師傅為紹興文戲男班藝人鮑金龍。滿師後,一度與女子越劇早期名旦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她的影響。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掛頭牌。同年秋隨科班初次到上海,並參加灌制了女子越劇的第一張唱片。1938年2月再次隨科班來上海,曾與“同春舞台”的紹興大班演員同台演出。此後一直在上海從事藝術活動。“孤島”時期與小生演員馬樟花合演3年余,曾對《梁祝哀史》作了初步的去蕪存菁。演出《恆娘》等新戲,並上電台演唱,擴大了越劇影響,在藝術上嶄露頭角,被譽為越劇“新後”。為了擺脫當時社會上惡勢力的糾纏,她潔身自勵,持齋茹素,不唱堂會,不拜“過娘”。
袁派

袁派的創立

1942年10月起,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在大來劇場開始越劇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銀,聘請專職編劇、導演、舞美設計、舞台監督,成立劇務部主持演出活動,在越劇界首次建立起正規的編戲、排戲制度;廢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衣箱制,參照古代繪畫,根據人物身份設計服裝;打破傳統的舞台形式,採用立體布景、油彩化裝、燈光、音響,逐步形成綜合的藝術機制。在表演上,博採眾長,將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與崑曲載歌載舞、重視形體動作美化的長處吸收到越劇中,加以融化、創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新的〔尺調〕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

袁派的發展

其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為戚雅仙張雲霞金採風呂瑞英等一批越劇演員所繼承和發展。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演出了《香妃》、《紅粉金戈》、《木蘭從軍》、《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現愛國思想、歌頌民族氣節、反對封建禮教的劇目。

藝術特色

1946年5月,把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劇舞台,受到田漢、許廣平、歐陽山尊白楊、胡風、梅朵、田鐘洛等進步文藝界和新聞界人士的稱讚,被輿論稱為“新越劇的里程碑”。該劇於1948年拍攝成電影。
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在1947年8月《山河戀》聯合義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了堅決鬥爭,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任表演系中隊長。是年9月,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歷史沿革

1950年初,拍攝16毫米彩色越劇影片《相思樹》,並創造了新的〔男調〕腔;同年4月,參加上海戲曲界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袁雪芬任團長。
1951年3月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長兼越劇實驗劇團團長。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
1953年與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攝成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翌年獲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同年,排演了根據王實甫原著改編的《西廂記》,成功地塑造了崔鶯鶯一角。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上海越劇院成立,任院長;同年,在許廣平率領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蘇聯訪問演出。
1960年、1961年先後到香港、朝鮮訪問演出。1965年演出《火椰村》時與琴師周柏齡合作創造了〔降B調〕唱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
1977年1月參加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訪問聯邦德國。
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攝成寬銀幕彩色影片。
1978年底,重新受命擔任上海越劇院院長,主持和組織了一系列新劇目的創作演出,並大力培養青年演員。
1979年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日本。
1985年退居二線,擔任劇院名譽院長。
1986年以“藝術指導”身份與上海越劇院演出團參加巴黎第15屆秋季藝術節,獲格諸布爾市、里昂·維勒班市、勒阿弗爾市榮譽獎章和榮譽公民稱號。
1989年夏率團去美國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
1995年起擔任上海市白玉蘭戲劇獎評審會主任。1955年緬甸總理吳努授予她金質獎章,
1956年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榮譽獎。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相關信息

2003年12月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藝術終身成就獎——“表演藝術成就獎”,以及其他一些獎項。
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授予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她還與人創作改編了劇本《黑暗家庭》、《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其中《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本分別被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等出版和再版。作為總策劃組織編纂的《越劇舞台美術》畫冊1997年10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撰寫的《求索人生藝術的真諦——袁雪芬自述》2002年8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出版書籍

出版的書籍還有:1984年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的藝術道路》1985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1987年5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選集》,此外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及各種刊物上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專業和學術文章不下百數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收入2003年1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