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式飛船

衛星式飛船是蘇聯發展載人航天,選擇了先發射無人衛星式飛船的途徑,為載人飛行作技術準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星式飛船
  • 產地:蘇聯
  • 用途:實驗載人技術
  • 組成:密封的回收艙和設備艙
研發歷史,技術要求,

研發歷史

衛星式飛船實際上就是無人駕駛的“東方”號飛船的試驗飛行,目的是考核飛船和進行動物飛行試驗。衛星式飛船由密封的回收艙和設備艙組成,返回時,設備艙與回收艙分離,然後在大氣層中燒毀。
1960年5月15日發射“衛星式飛船1”號,回收失敗。
1960年8月19日發射“衛星式飛船2”號,載有“別洛卡”和“斯特雷卡”兩條小狗,還有50隻老鼠。第二天成功返回地球。
1960年12月1日發射“衛星式飛船3”號,載有兩隻小狗。返回時由於再入角過大,回收沒有成功。
1961年3月9發射“衛星式飛船4”號,載有一條小狗,成功返回地面。
1961年3月25日發射“衛星式飛船5”號,載有一條小狗,成功返回地面。

技術要求

成功返回,是載人航天必須解決的一個關鍵技術問題。這中間存在許多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步失誤全盤皆輸的技術因素。
首先,要將飛船由軌道運行的姿態調整到返回的姿態,使飛行方向與地平線成預定的夾角(即再入角)。再入角的些許誤差都會造成返回的失敗。
其次,飛船的返回艙要與不返回的艙段順利分離。因為不返回部分沒有防熱措施,通過稠密大氣層時會燃燒,這會殃及返回艙。同時會加大落地時的衝擊,使返回艙撞毀。
第三,返回艙要能經受住制動(反推)火箭點火熄火時產生的劇烈振動,進入稠密大氣層時的巨大衝擊過載和此後的減速過載。
第四,返回艙還要能經受得住通過稠密大氣層時產生的上萬攝氏度的高溫,而不被燒毀。
最後,返回艙要能安全著陸而不被摔毀。
蘇聯5次衛星式飛船的發射、飛行和返回試驗,檢驗了飛船的結構性能,可以保障載人飛行和返回的安全;同時,通過大量的太空生物試驗,證明了人可以經受住航天環境因素的考驗。
這些衛星式飛船的發射、飛行和返回,當時在全球製造了濃厚的氣氛:蘇聯很快就會將第一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