蠪

蠪,古代傳說中的神名,如“東北方之下者,倍阿蠪蠪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蠪
  • 拼音:lóng
  • 釋義:古書上說的一種大螞蟻
  • 筆畫:22畫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蠪,龍之全身顯於外,其形全,其性獨。
古人曾叫蝦蟆或蟾蜍為“苦蠪”。
一多《詩經通義》里說:“鴻必非鴻鵠之鴻,以工聲字與龍聲字古每不分推之,鴻當為蠪之假,蠪即苦蠪”。
據《廣雅》“苦蠪,蝦蟆也”及《名醫別錄》“蟾蜍一名苦蠪”。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盧紅切《集韻》盧東切,𠀤音聾。《爾雅·釋蟲》蠪,朾螘。《注》赤駁蚍蜉也。
蠪蛭,獸名。《山海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蚗蠪。《史記·龜筴傳》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蠪伏之。
鮭蠪,神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注》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蠪蜂。《本草》生肇慶府,附橄欖樹,有手足,與木葉無異,鳴則自呼。
《集韻》力鐘切,音龍。義同。一曰竹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