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丸

蠟丸

蠟丸一般採用塑製法,按處方規定數量的純淨蜂蠟,加熱熔化,稍冷至70℃左右,待蠟液邊沿開始凝固、表面有結膜時,傾入混合好的藥粉,及時攪拌,直至混合均勻,趁熱制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蠟丸
  • 類別:中藥方劑
  • 拼音:là wán
詞語信息,中藥方劑,簡介,三黃寶蠟丸,其他蠟丸,注意事項,

詞語信息

蠟丸
拼音:là wán
詞性:名詞
釋義:1.用蠟做成的圓形外殼,內裝藥丸,古代也在蠟殼裡面放傳遞的機密文書
2.外面包有蠟皮的丸藥

中藥方劑

簡介

【來源】《醫宗金鑒》卷八十九
【成品性狀】蠟丸表面應光滑無裂紋,色澤一致,內外均勻。丸內不應有蠟點或者顆粒。
【組成】天竺黃90克雄黃60克劉寄奴紅芽大戟(去骨)麒麟竭各90克歸尾45克硃砂兒茶各30克淨乳香(去油)9克琥珀輕粉水銀(同輕粉研不見星)麝香各9克
【用法】上藥各研為細末,如無真天竺黃,以真膽星90克代之,再用好黃蠟750克,煉淨,滾湯坐定,將藥投入,不住手攪勻,取出裝瓷瓶內備用。損傷重者每用3克,輕者0.9克,用無灰酒進下。如被鳥槍打傷,鉛子在內,危在頃刻,服3克,吃酒數杯,睡一時,汗出即愈。如外敷,將香油熱化少許,雞翎掃患處。
【主治】一切跌打損傷及破傷風,或傷力成癆,女人產後惡露不盡,瘀血奔心,痰迷心竅,危在旦夕者。
【禁忌】服藥後忌涼水、生冷、燒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則藥無功。
【貯藏養護】大蜡丸單獨分裝,小蠟丸袋裝或瓶裝。貯藏中遇熱易軟化變性,熔化流失等。除另有規定外,蠟丸應置於陰涼乾燥處貯存,注意分熱,不能烘烤。
蠟丸

三黃寶蠟丸

【組成】藤黃(以秋荷葉露泡之,隔湯煮十餘次,去浮沉,取中,將山羊血拌入,曬乾)120克天竺黃(無真者,九轉南星代之)紅芽大戟劉寄奴血竭各90克孩兒茶雄黃各90克朴消30克當歸尾45克鉛粉汞(即水銀)乳香麝香各9克琥珀6克
【用法】各研極細末,稱準和一處,將水銀同鉛粉在鐵鍋內火上熱研成末,入前藥內,共研勻;用煉淨黃蠟750克,放瓷器內,坐滾水中化開,將藥人內攪勻,待半冷,作小丸,貯瓷罐內,病重者每服3克,病輕者每服1.5克,熱黃酒調服;倘受傷至重,連服數次。服藥後,飲酒出汗更妙。如外用治瘡,以香油隔滾湯化開,敷之。甚效。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奔心;婦人產後惡露不盡,痰迷心竅,致成怪症;癲狗、蛇蟲咬傷及惡癌腫毒。現臨床有用於頭部外傷,腦震盪昏迷。
【附註】“三黃寶蠟丸”是一味專門用於解毒、消腫的傳統名藥,許多小說中都有涉及這味藥的一些情節。在金庸的武打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就曾用“三黃寶蠟丸”為人治療過內傷,書中還特別提到,利用“三黃寶蠟丸”中最重要的三味組方,藤黃、雄黃、天竺黃可以以毒攻毒。有關“三黃寶蠟丸”的最早文字記錄,始見於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太醫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鑒》,這是一套大型的醫學叢書,一共90卷,“三黃寶蠟丸”收錄於第75卷——《外科心法要訣》。63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也收錄過這味藥。

其他蠟丸

【組成】藤黃2兩,天竹黃2兩,大戟1兩,歸尾1兩,牛黃1兩,劉寄奴1兩,麝香1兩,琥珀1兩,雄黃5錢,血竭5錢,兒茶5錢,乳香5錢,冰片5錢,水銀5錢。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主治】諸瘡惡毒,一切跌打損傷,閃腰岔氣,傷力成癆及破傷風;或婦女經閉不通;或產婦胎衣不下;或半身不遂,不能動履。
【功效】破頑痰,保元氣,解諸毒,活經絡,接筋骨,消瘀血。
【禁忌】外敷不可見火。服藥初期,應忌食生冷、瓜果、燒酒及發物。
【用法】外治內服勻可,外敷用清香油調化,鵝翎撢敷

注意事項

由於蜂蠟本身粘性小,主要是利用它熔化後能與藥物細粉混合,稍冷,待凝結時具有可塑性而能製成丸塊。所以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要控制溫度。下藥料時,若溫度過高藥粉與蠟分層無法混懸,過低又來不及混合,制不成丸塊,搓丸時,丸塊溫度必須保持在60℃~70℃,過高過低皆無法分劑量和成型。蠟丸的含蠟量高低也直接影響著溶散和療效,實踐經驗證明,植物藥物多的處方用蠟量宜稍高,藥粉與蜂蠟比例約1∶1;植物藥比例小,礦物藥比例大的,以及含有結晶水的礦物藥如白礬、硼砂等,用蠟量應偏低,藥粉與蜂蠟的比例一般1∶0.5;礦物藥比例雖大,但不含結晶水,或含少量結晶水的可用1∶0.7~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