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頭(蟾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蟾蜍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經濟動物。其全身是寶,蟾酥、乾蟾、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均為名貴藥材。 蟾蜍的耳後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乾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藥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等功效,可治療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蟾頭
  • 外文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 科目來源:蟾蜍科動物
  • 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華中
蟾頭(蝌蚪科),蟾頭(功效),蟾頭(蜥蜴科),蟾蜍(藥用),

蟾頭(蝌蚪科)

【藥材名】蟾頭
【拉丁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科目來源】蟾蜍科動物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頭部近三角形,其寬大於長或近等長。吻端圓,口大,近半圓形,閉合或略開一縫隙。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齒。吻棱顯著,近吻端有小的圓形鼻孔1對。眼隆起或內陷,閉合或成窄縫。兩側眼後有一圓表鼓膜,棕褐色。背面灰褐色、綠褐色或黑褐色,較平滑;腹面色淺,呈黃綠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有突起的點狀棕褐或黑褐色斑點。質堅韌,不易破碎。氣腥臭,味微鹹,而有麻舌感。
【附方】 ①治小兒五疳,手足乾瘦,腹脹筋起,鼻癢,昏沉多睡:瞻頭二枚(徐酥炙焦黃),皂莢一分(先乾廁中浸七日後,以水洗淨,剔去黑皮,徐酥炙令焦黃,去於),青黛一分(細研),疏黃一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粥欽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聖惠方》媚頭丸)②治小兒奶府,體瘦煩熱,毛髮乾瘁,乳食減少:蟾頭一枚(燒灰),蛇蛻皮灰一分,蟬殼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錢,青黛半兩,蝸牛子二七枚(炒微黃)。上藥,都細研為散,每服,以粥欽調下半錢,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蟾頭散)
【藥用部位】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頭部。
【性味歸經】辛、涼、有毒入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健脾消積。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入 丸、散。

蟾頭(功效)

①治小兒五疳,手足乾瘦,腹脹筋起,鼻癢,昏沉多睡:蟾頭二枚(塗酥炙焦黃),皂莢一分(先於廁中浸七日後,以水洗淨,剔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青黛一分(細研),硫黃一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聖惠方》蟾頭丸)
②治小兒奶疳,體瘦煩熱,毛髮乾瘁,乳食減少:蟾頭一枚(燒灰),蛇蛻皮灰一分,蟬殼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錢,青黛半兩,蝸牛子二七枚(炒微黃).上藥,都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蟾頭散)

蟾頭(蜥蜴科)

【中 文 名】 蟾頭蜥
【俗名別名】 卷尾沙蜥
【英 文 名】
【拉丁學名 phrynocephalus maculatus
【地理分布】 伊拉克,阿富汗,伊朗。
【繁殖方式】 卵生。
【習 性】 棲息於沙漠區。在清晨和傍晚出沒。
【體形特徵】 全長15公分,喉垂及背部中央等位置並無鱗飾。無鼓膜,僅留有些許退化痕跡。尾巴呈圓形斷面,但根部扁平。無股孔及鼠蹊孔構造。趾部下方覆蓋有幾枚具鱗骨的鱗片。前肢腳趾的側面部位,另有不太明顯的鱗飾。至於頭側方至頸部間則無任何皮皺。
【食 性】 以昆蟲為食

蟾蜍(藥用)

目前德國已將蟾酥製劑用於臨床治療冠心病,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我國著名的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餘種中成藥中都有蟾酥成分。 蟾蜍除去內臟的乾燥屍體為乾蟾皮,性寒、味苦,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療毒等症。近年來用於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蟾衣,是蟾蜍脫下的角質衣膜,對慢性肝病、多種癌症、慢性氣管炎、腹水、療毒瘡癰等有較好的療效。蟾蜍殼,是蛤蟆蛻下的角質衣膜,俗稱“蟾衣”,《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蟾寶”,具有扶正固本,攻堅破淤,搞癌消腫之神效,在民間素有治療腫瘤、B肝、腹水等疑難雜症的“秘方”之美稱據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中醫學》載: 蟾蜍,味腥、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等功效。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 編《癌症獨特秘方》中載:蟾皮性味腥、涼、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脹、主治各種腫癌。
1999年經上海交大量子醫學檢測,特別對癌症、肝硬化、疼痛諸症的治療有效含量成份超8千量價 上(凡有8千量價以上有免疫功能成份)。華夏出版社《中華醫藥全典》中載:蟾衣毒較輕,主要 用於瘡瘍腫毒及小兒疳積,現代常用治腫瘤。遠方出版社《中草藥大全》中介紹,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 據民間套用調查,蟾衣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鎮靜、利尿、壯陽、抗感冒病毒的功效, 並對肝腹水、癌症有顯效,對B肝大三陽、小三陽可轉陰,還能迅速有效地增強體質和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人本代謝自然平衡。服法請遵醫囑。蟾衣是蟾酥漿液的表皮包衣,孫思邈稱:“蟾蛻(衣)除惡腫,神也”。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蟾衣乃其蓄足五臟六腑之精氣,吸納天地陰陽之華寶,如若獲之一,一切惡疾,未有不愈”。中醫認為蟾衣具有解毒消腫、止痛、辟穢濁之功效,廣泛用於瘡癰腫毒、咽喉腫痛等的治療。現代研究認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質及蟾蜍毒素,具有強心、升壓、抗炎作用,蟾毒配質還有較強的麻醉作用。最近科研人員發現蟾衣還有抗腫瘤、抗病毒等多種神奇功能,可用於治療多種惡性腫瘤、肝炎、帶狀皰疹、肝腹水、腎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疑難雜症。 據醫聖張仲景稱:“蟾皆拾,衣不現,奇也”。幾千年來,人們只知道蟾蜍能蛻衣,但始終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員通過觀察終於發現,蟾蜍在盛夏暴熱的夜晚,借雷鳴電閃可蛻衣一次,且邊蛻邊吃,蛻完吃盡,極難採獲,故而難於套用於臨床。近年來,各地先後開展人工養殖蟾蜍取得成功,養蟾取酥,養蟾取衣已變成現實,只要飼養者掌握了蟾蜍的蛻衣規律,利用特殊的蛻衣工具,可順利地獲得一張純天然蟾衣。為此,人工大規模採集天然蟾衣資源再也不是神話。中國早已利用蟾酥治療多種疾病,但蟾酥中的多數成分可以合成或從其他方面獲得。蟾蜍不像傳說中那樣會致疣。真蟾蜍多陸棲夜行,常留待在很小的地區內取食能捕到的昆蟲或小動物。有些種類被引用防治害蟲,以大蟾蜍的防蟲效果最佳。蟾蜍,又叫癩蛤蟆、大疥毒。這種動物是被人們所看不起,不少人認為蟾蜍是低能兒。它容顏醜陋,不時地在田埂道邊鑽來爬去。儘管人們不理解它,但它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面,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癩蛤蟆平時棲息在小河池塘的岸邊草叢內或石塊間,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動,清晨或夜間爬出來捕食。它捕食的對象是蝸牛、蛞蝓、螞蟻、蝗蟲和蟋蟀等。癲蛤蟆喜歡在早晨和黃昏或暴雨過後,出現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們用腳碰一下,它會立即裝死躺著一動不動。它的皮膚較厚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面不到水裡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便潛入爛泥內,用發達的後肢掘土,在洞穴內冬眠。癩蛤蟆行動笨拙瞞跚,不善游泳。由於後肢較短,只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動。癩蛤蟆在入藥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籌。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有癲蛤蟆的性味、歸經和主治等方面內容。多少年來,人們採集癩哈蟆耳下腺及皮膚腺分泌物,晾乾製成蟾酥。蟾酥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藥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31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
我國生產的蟾酥在國際布場上聲望極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換得外匯500萬美元。常見的蟾蜍,只不過拳頭大小。可是在南美熱帶地區,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癩蛤蟆,最大個體長約25厘米,為蟾中之王。蟾王不僅體型大,胃口也特別好,它常活動在成片的甘蔗田裡,捕食各種害蟲。固此,世界上許多產糖地區都把它請去與甘蔗的敵害作戰,並取得了良好成績。蟾王的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紐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護著相當十億美元的財富。一隻雌蟾王每年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蟾王不僅能巧妙地捕食各種害蟲,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它滿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的液體,凡吃它的動物,一口咬上,馬上產生火辣辣的的傷感覺,不得不將它吐出來。民間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宮喚作蟾宮。詩人寫道:“鮫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月亮上是否有蟾,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能登月,這個謎自然被揭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