蚿

蚿,也稱馬陸,屬於無脊椎動物,多足綱,倍足亞綱,體節組成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馬陸性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岑、土塊、方塊下面,或土縫內,一般白天潛伏,晚間活動危害。中醫入藥可治症積;痞滿;胃痛食少;癰腫;毒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陸
  • 拉丁學名:millipede
  • 別稱:千足蟲
  • :動物界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區別,

基本信息

讀音:xián
註解:千足蟲
陸德明釋文:“司馬云:‘蚿',馬蚿蟲也。”
又名:蛝、百足、馬蚿、蛆蟝、馬蚰、秦渠、飛蚿蟲、馬軸、蚐、千足、刀環蟲、馬驩、百節蟲、
出處:出自《莊子·秋水
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獨腳的夔(kuí)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內在的心靈。
夔是古時候只有一隻有腳的神物,蚿有很多腳,夔就特別的羨慕蚿,因為他有很多腳,可以走路;而蚿就特別羨慕蛇,因為蛇沒有腳也可以走路,而且走的比它還要快;蛇就特別羨慕風,因為風沒有腳,比它行的還要快;風羨慕人的目光,因為目光所及,風沒有到,人目已經到了;目最終羨慕的是人的心,當目光還未所及的時候,人的心已經到了,我們心意一動,有所思而心意已達。
蚿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胡田切《韻會》胡千切,𠀤音賢。《廣韻》馬蚿,蟲。《莊子·秋水篇》夔憐蚿,蚿憐蛇。《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中斷成兩段,各行而去。《本草》馬蚿,形如蚯蚓,紫黑色,觸之卽側臥如環,
又名刀環。
紫蚿。《本草》石蜐,一名紫蚿。互詳䗃、𧏿二字注。
《集韻》胡涓切,音懸。義同。

區別

蜈蚣蜈蚣
蜈蚣、千足蟲、蚰蜓的區別
蜈蚣是節肢動物。身體又扁又長,大約有12厘米左右,金黃色的頭上長了一對細長的觸角和一對單眼,嘴是由一對大顎è和一對小顎組成。身體由21節組成,背面是暗綠色,腹面是黃褐色,每節上都生長著一對足,第一對稱“顎足”,足上有發達的爪和毒腺xiàn ,最後一對向後延伸像是尾。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間,行動十分敏捷,每當晚上外出捕食小動物,白天閉門不出。我國各地常見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醫學上有重要的醫藥價值,現在正進行人工養殖和研究。
馬陸(millipede),也叫千足蟲。【別名】蚿xián、蛝xián、百足、馬蚿、蛆蟝qū qú 、馬蚰yóu、秦渠、飛蚿蟲、馬軸、蚐jūn、千足、刀環蟲、馬驩huān、百節蟲、
蚿
馬陸隸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倍足亞綱。國內各地均有發生,除草坪外受害植物還包括仙客來、瓜葉菊、洋蘭、鐵線蕨jué、海棠、吊鐘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千足蟲不咬人,但觸摸擺弄它時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嚴重的可致明顯的紅斑,皰疹pào zhěn和壞死。皮膚中千足蟲的毒性分泌物應該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但一定不要用酒精。若皮膚發生反應,局部可敷以皮質類固醇。眼部受傷者需立即淋洗,並套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或軟膏。
蚰蜓古稱“草鞋蟲”,俗稱“錢串子”。多足綱,蚰蜒科。體短而微扁,灰白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動物。我國常見的為花蚰蜒,或稱大蚰蜒。
蚰蜒蚰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