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風雨樓

虹橋風雨樓

虹橋風雨樓,原名臥虹橋,是建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用本地紅條石砌成的石拱橋。橋有2墩3孔,是橋墩呈船形,不僅美觀大方,且能減輕和分解流水衝力。原橋面兩側各建有12間吊腳樓木板房,開設飲食、百貨店鋪,中間為2米寬人行長廊。2001年4月8日下午,國家總理朱鎔基親臨此樓,激動之情露於言表,並在此欣然揮毫,留下“朱鎔基辛巳春鳳凰城”珍貴墨寶。虹橋風雨樓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虹橋風雨樓
  • 地理位置:鳳凰古城中心
  • 原名:臥虹橋
  • 建立時間:清康熙九年(1670年)
歷史背景,文化價值,特點,建築特色,景點介紹,小知識,虹橋典故,

歷史背景

原名臥虹橋,建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民國三年重修,改名虹橋。橋有2墩3孔,是用本地紅條石砌成的石拱橋。橋墩呈船形,不僅美觀大方,且能減輕和分解流水衝力。原橋面兩側各建有12間吊腳樓木板房,開設飲食、百貨店鋪,中間為2米寬人行長廊。廊上方建有屋頂,行走廊中,可聞風吹雨刷之聲,但風雨不進,故又稱風雨樓
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頗信風水的鳳凰人都說,這座橋斬斷的是一條龍頸,令一條巨龍身首異處。怪只怪那位和尚出生的安徽小子朱元璋,聽信一位從崑崙山開始追索一支龍脈,經雲貴高原來到五寨司城的陰陽先生的讒言,說這兒屏立南郊,氣勢非凡的南華山和與之一脈相承一頭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尋找的龍頭。並由此推斷出總有一天這地方會有人出來問鼎中原,真命天子將出。那位朱皇帝豈能容許邊遠的鳳凰有他潛在的對頭?於是朱筆一勾,龍頸被押,鳳凰風水遭毀滅性破壞,鳳凰再也出不來皇帝了。
這些老一輩的老一輩留下的,我們遑論真假,但橋是有了。而橋下的那條潭,自古以來就叫“回龍潭”。靠近南岸,以前依山傍水還修建有一座“回濤閣”。清代詩人王家賓還為此作待一首:“危樓俯瞰碧波寒,迴繞苔磯涌雪湍。絕似中流擎砥柱,不教江水起狂瀾。”民間還傳說,虹橋的三個橋拱各垂一把鋒利寶劍,被斬的蛟龍依然想苦心修煉,回歸大海,無奈三把利劍無情威逼著它,它一動盪,疼痛難忍,於是天潑大雨,電閃雷鳴,荒洪滔天。是真是假,由人遐想,不過在民國3年(1914年),沱江的確長了一次三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流量每秒達1200立方米,上游被洪水掠來的房屋、樹木漂過橋頂,席捲而去,南岸一號橋孔上游拱圈被沖打撞壞一米多寬的口子,一號橋墩的分水尖被撞,虹橋,受到重大創傷。這時新任湘西鎮守使的鳳凰人田應詔,為了表現革命後的改革和新政,美化鳳凰古城,主持修復虹橋。

文化價值

1955年修吉首至鳳凰縣城公路時,將橋上建築物拆除,修成公路橋。2000年,廣東中人集團出資,歷時一年,修復了虹橋風雨樓,橋兩邊仍作為店鋪,專賣文化旅遊用品,樓上陳列了國內眾多名人傑士的書法雕刻作品,供遊人品評欣賞。一走進風雨樓,會使人得到一種高品位的藝術享受,因此,人們又習慣把風雨樓稱虹橋藝術樓。
與古城池的歷風經雨一樣,虹橋風雨樓600多年來一直笑看著萬丈紅塵。橫臥於沱江之上的虹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民國三年(1914年)沱江的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水使其遭受空前劫難,時任湘西鎮守使的鳳凰人田應詔主持修復了虹橋。修復後的虹橋拆除原橋上木欄,改建成吊腳樓木板房一棟,木板房兩側各建大小不等的木房12間,中間留為人行長廊。2000年,獨具慧眼的一企業集團為承接歷史文化的燭火,投資重修了虹橋風雨樓,並特別將二樓闢為民俗文化藝術瑰寶的珍藏之地。那些古往今來名家關於鳳凰的書畫,彰顯著寧靜高遠的智者風範;那些難得一見的珍稀工藝品,閃射著光芒四射的藝術靈性。難怪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登臨此樓,也激動不已,欣然揮毫。城內那從鳳頭山牆的四合院到雕花刻月的木板屋、從密如蛛網的市井小巷到溜光溜光的青石板路,以及生長於斯的人們所造就的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和連綿不絕。

特點

建築特色

虹橋風雨樓造型獨特,修復後的虹橋,加固了橋墩,補砌了橋面,拆除了橋上木欄,改建成木結構吊腳樓木板房一棟,與橋面長度相符,兩側各建大小相等的木房12間,開設有土特、南雜、小百貨商店,中間有3.6米寬的人行長廊,上有屋頂遮蓋,可避日曬雨淋。頂部兩側各裝一排花窗,既可採光,又利空氣對流。橋面兩頭各立拱牌坊門一座,由田應詔上書“虹橋”二字。
風雨樓,也便有了它較為完美的雛形。之後,歲月流逝,近百年戰亂與歷史變遷,虹橋已是滿目滄桑,橋木構件開始霉腐,兩側的12間別致木樓也如鳳凰許多遠去的風景,蕩然無存。時間進入了兩千年,鳳凰古城歷史文化名城的姿態跨入了新世紀。
樓為兩層,二樓為民俗文化樓。進入樓內,不管是兩側的文化藝術長廊,中間的藝術迴廊,還是那盤根錯節的古樹蔸做桌椅的茶室,都讓你眼界大開,驚嘆不已。那裡面除了許多民間的珍稀工藝品如苗王木椅、巨型菸袋等還陳列有古代王羲之、康有為,現當代名家於佑任、虞逸夫、顏家龍、史穆、陳羲明等書畫家的作品,那些作品的內容,許多都是關於鳳凰,鳳凰的詩,鳳凰的景,鳳凰的風物……而透過那木製套方式“燈籠”式門窗,憑窗外望,小城八景之中的五景“東嶺迎暉、奇峰挺秀、梵閣回濤、龍潭漁火、南華疊翠”,沙灣景區的許多著名景點,以及從高原台地奔瀉而出,以一種舒緩明澈的智者風範和寵辱不驚的豁達態度作為鳳凰人的生命之源而流淌的沱江、兩岸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著名畫家黃永玉的奪翠樓盡收眼底。在一樓,寬敞的紅岩板人行通道人來人往,24間木板店面經營著各種民間工藝品,雜貨土特產,鼎沸的吆喝,低語的討價還價,演繹著一幅鳳凰的“清明上河圖”。

景點介紹

虹橋風雨樓與民族一條街豎橫交錯,互為輝映,構成了古城市井風俗畫面的,便是虹橋風雨樓。虹橋臥於沱江之上,風雨樓以它的壯觀和俊美拔然而起,這其實就成了一道重疊的風景,這道風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著六百多年的歷史。
鳳凰古城遊覽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自由遊覽千軍過道的古跳岩,北門碼頭,漫步沱江,欣賞沱江醉人風光,紅燈籠高高掛起的吊腳樓群,青山綠水掩映中的奪翠樓—黃永玉畫室,駐立在江邊的萬名塔,一橋飛架的虹橋風雨樓,古城牆,走在古老悠長的青石板街,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銀器,叫人饞涎欲滴的小吃,叫不出名的土特產,讓人驚嘆的苗家老太剪紙,鳳凰著名特產薑糖的製做過程,逛媽祖廟天后宮,登天王廟俯瞰鳳凰古城全景。
湘西,乃至到張家界悠遊一圈,所有的舟船勞頓都是為了去鳳凰古城所作的鋪墊。因為對沈從文的崇敬,因為那裡有一條與我的家鄉的河同名的沱江,日夜想念的鳳凰。鳳凰夜景是圍繞沱江漸次展開的。江兩岸忽明忽暗的吊腳古民居,江上飄流的河燈,橫臥於沱江之上的虹橋風雨樓,構成了一幅鳳凰獨特的夜色風情畫。
當穿過民族一條街便到了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虹橋風雨樓下,虹橋下的河水平靜地流著,放河燈的人各懷心思把願望系在忽明忽暗的河燈中,希望隨波逐流。夜風襲人,滲透著江水的涼意,遠處楊柳岸邊的石舫內隱約飄來陣陣歌樂聲,悠揚婉轉,伴隨著木槳划動的潺潺水聲和一隻只紅燈籠倒影在江中的模糊身影,在夜色中營造出一片和諧的境界,一種醉人的水鄉夜色讓我們久久不捨他去。沒有了白天的喧囂,夜晚的虹橋成為彰顯它個性的時候,雖七彩斑斕,卻不帶一點現代氣息。

小知識

黃永玉在寫家鄉的兩篇文字中,分別這么寫這座虹橋:“有一座大橋,橋上層疊著二十四間住家的房子,晴天裡晾著紅紅綠綠的衣服,橋中間是一條有瓦頂棚的小街,賣著奇奇怪怪的東西”。“一座掛滿了高高低低房子的三拱橋。橋上依然一條街肆,賣粉面糕點,針線,中藥材,年節用的紙錢神供,繡貨,衣著,皮貨,皮鞋,過路一伙食,丹膏丸散,老鼠、跳蚤藥。”

虹橋典故

安徽小子朱元璋是不會允許邊遠的鳳凰出皇帝的。朱元璋朱筆一勾,鳳凰風水遭到毀滅性破壞,於是就有了這座虹橋風雨樓在沱江拔然而起。虹橋風雨樓其實就是一道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著六百多年的歷史的重疊的風景。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頗信風水的鳳凰人都說,這座橋斬斷的是一條龍頸,令一條巨龍身首異處。但在民國三年,沱江漲了一次三百年未遇的大洪水,虹橋風雨樓受到重大創傷。時新任湘西鎮守使的鳳凰人田應詔主持修復虹橋。修復後的虹橋加固了橋墩,補砌了橋面,拆除了橋上木欄,改建成木結構吊腳樓木板房一棟,與橋面長度相符。兩側各建大小相等的木房十二間,中間有三米六寬的人行長廊,上有屋頂遮蓋,可避日曬雨淋,頂部兩側各裝一排花窗,既可採光,又利空氣對流。橋面兩頭各立拱牌坊門一座,由田應詔上書“虹橋”二字。
歲月流逝,近百年戰亂與歷史變遷,虹橋已是滿目滄桑,橋木構件開始霉腐,兩側的12間別致木樓也如鳳凰許多遠去的風景蕩然無存。時間進入了兩千年,鳳凰古城以歷史文化名城的姿態跨入了新世紀。重新飾就的虹橋風雨樓為兩層,在原有的建築風格上更為完善,雅宏雅致,古色古香。一樓二十四間木板店面經營著各種民間工藝品,雜貨土特產,鼎沸的吆喝,低語的討價還價··
二樓為民俗文化樓,進入樓內,不管是兩側的文化藝術長廊,中間的藝術迴廊,還是那盤根錯節的古樹蔸做桌椅的茶室,都讓你眼界大開,驚嘆不已。那裡面除了許多民間的珍稀工藝品如苗王木椅、巨型菸袋等,還陳列有古代、現當代的書畫名家的作品。那些作品的內容,許多都是關於鳳凰,鳳凰的詩,鳳凰的景,鳳凰的風物。
當初朱元璋沒有想到,虹橋風雨樓斬斷了龍頸,卻為鳳凰人留下一處絕世的風景。站在亘虹橋上近望遠眺意境悠遠,古中帶點優雅,滄桑中帶點飄渺。近近的是懸在沙灣岩石上一排排吊腳樓,熙熙攘攘與虹橋上的風雨樓連為一體,在江面上留下隨波漂浮的倒影。遠遠的是煙雨中的遐昌閣萬名塔,以及淡淡的點點小舟和環繞著鳳凰小城的青山綠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