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振鏞

虞振鏞

虞振鏞,(1890—1962),畜牧獸醫學家,農業教育家。他是我國現代農業教育事業的先驅之一,獸疫防治系統的奠基人。對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特別對獸醫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振鏞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生於浙江慈谿鳴鶴場
  • 出生日期:1890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1962年11月13日
  • 職業:畜牧獸醫學家,農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上海聖約翰大學
  • 性別:男
生平簡介,培養工作,創建奶牛場,發展畜牧業,創建獸疫防治系統,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虞振鏞,1890年2月9日生於浙江慈谿鳴鶴場。12歲入鳴鶴場教堂讀書,同年受洗為基督教徒。以後轉入寧波崇信書院、上海中西書院。1907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11年赴北京參加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學生的甄別考試,被錄取。經過半年準備,於當年秋季被保送入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畜牧學。191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之後又考入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1915年畢業,獲碩士學位。在美學習期間,每逢假期他都去農場實習和勞動,養成了重視實踐和實幹的作風。
虞振鏞
同年,虞振鏞受清華學校聘請回國任教。從1915年到1928年離校(其中包括1920年至1921年再度赴美進修),前後長達14年之久。先擔任教授兼農場主任,20年代初,清華大學創設農科,他被任命為農學系主任、農場場長,為培養我國現代農業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
1928年,清華學校改名國立清華大學,以理工科為主,取消農科。虞應北平大學農學院聘請,任該校教授兼農場主任。翌年,赴東北擔任遼寧省通遼縣錢家店三畲堂農事試驗場場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返回北平,任北平大學農學院代理院長。
1932年初,就職於中國華洋義賑會,先在北平任農利股主任,負責指導河北省信用合作社和棉花運銷業務。1933年去西北任該會綏遠民生渠水利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1934年,民生渠移交綏遠省(今內蒙自治區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呼和浩特、包頭兩市)政府管理,虞重返北平,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並著手整頓畜牧場。
1936年,應清華大學前校長周貽春的邀請,南下任國民政府實業部漁牧司司長兼種畜場場長。在職期間,開始創建我國獸疫防治機構,著手擬訂獸疫防治條例,大力扶植農業的研究和推廣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虞隨政府撤往西南。
抗戰8年,虞振鏞始終在貴州省工作。先後擔任貴州省建設廳技正,主任技正,農業改進所所長,獸疫防治委員會委員兼幹事等職。為改良農業、興辦水利、發展土特產品,特別對防治牛瘟,發展畜牧業,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親自主持自製疫苗,廣泛傳授隔離、消毒、注射等防疫措施,遏止了牛瘟的流行。他還為當時遷到貴州安順的陸軍獸醫學校開設奶牛講座。
抗日戰爭勝利後,虞振鏞重返南京,先後任農林部漁牧司司長、畜牧司司長。在職期間除在全國建立獸疫防治系統外,還為改良畜禽品種做了不少工作。在安徽滁縣、廣西良豐建立了兩個牛種改良場;把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的種羊分發河南寒羊區、浙江湖羊區和綏遠蒙羊區,進行繁殖和改良當地品種;由中央畜牧實驗所負責繁育良種種雞,沿津浦線等地推廣。
1948年冬,虞振鏞辭去政府職務,接受上海畜產公司聘請擔任該公司經理。
從1936年到1948年,他擔任政府高級官員達13年之久,潔身自好,廉潔奉公,淡泊明志,以至在貴州工作時,一貧如洗。他學醫的女兒悄悄去賣血,彌補她的學費和生活費用。他的親戚也都不願到他這個“沒有油水”的地方求職。他在當時貪污腐化成風的社會裡出污泥而不染,令人敬佩。
1949年6月,上海和杭州都已解放,虞振鏞應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蔡邦華之請,在浙大任教授。8月成立畜牧獸醫系,他兼任系主任。創建初期,師資不足,任務繁重,除招收新生外,還接受英士大學畜牧獸醫系轉來的各年級學生。他親自講授養牛學、畜牧學、牧場經營管理等課程。為適應教學科研的需要,擴大了畜牧場,他親自設計建造乳牛舍、豬舍和雞舍,為學生實習提供了場地。他要求學生了解專業,熱愛專業,要求品學兼優。他的嚴格要求,使他的學生至今猶感“受益不淺”。
1954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院系、虞振鏞被調到南京農學院任教。1958年他退休後遷居北京,同女兒相依為命。餘暇之時,常受北京雙橋農場之邀請,對該場的奶牛生產進行技術指導。
1962年11月13日在京逝世,終年72歲。
虞振鏞是一位愛國的、正直的知識分子。他以畢生精力為發展祖國的畜牧獸醫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1956年寫給子女的信中說:“我讀書時期受宗教影響很深,能愛人.能為人民服務,不貪污,不欺人。我從小是個熱血愛國者。但是我過去的思想是以技術生產救國(實業救國)為宗旨的,對政治不感興趣。我仇視官僚和政客。我任農林部漁牧司司長時,從未想到是為國民黨服務,只知要把中國畜牧獸醫事業辦好,因此在解放前從未參加任何政黨。我痛恨帝國主義者掠奪中國資源,但我的弱點是總想逐步改良和改進社會。……閱讀了周恩來總理1956年1月14日關於知識分子的報告後,……認識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更加努力。人人都應有崇高的奮鬥目標。……我要跟隨著時代前進。”這段話總結了他的人生觀和他一生走過的曲折道路。
虞振鏞是九三學社社員,曾擔任南京市政協委員。

培養工作

清華學校,是1911年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辦的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學制8年。學生畢業後經考試合格,可選送去美國留學。
1915年虞振鏞學成回國,任清華學校教授,主講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的課程,併兼任農場主任。他親自動手,帶領學生和工人在學校西園(今清華大學氣象台、化學館一帶)砌圍牆,圈牛羊,養雞鴨,種麥植棉,並為校園內果木整枝,為病樹治蟲。農場的創建,為學生創造了參加農業生產實踐的條件。他的言傳身教,培養了學生對農業科學的興趣,為日後深入鑽研農業科學奠定了基礎。
當時正處於“五四運動”前後,在“民主和科學”思潮的影響下,清華學校高等科的同學自發組織了農學會,請虞振鏞任顧問。當時的學生和農學會會員程紹迥,在事隔70餘年之後,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1915年至1921年我在清華求學時,虞老師住在工學廳,我們這些學生常去找他,來往頻繁,關係密切。他是深受同學愛戴的老師。他的實踐精神感染了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教授親自動手,躬耕田間,誨人不倦,虞老師是第一人。他和學生們通力合作,創建了清華園農場,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全靠發揚創業和實幹精神。同時,也使同學們學到了如何把科學知識用於農業生產。”
1921年,清華學校開始學制改革,虞振鏞負責籌建農科,並任農學系教授兼主任,增設了作物學、果樹園藝學、畜牧學等課程,作為志願赴美學農學生的選修課,並增聘陳鐫人、周景福等教授授課。
1928年,清華學校改名國立清華大學,撤消農學系。從1915年到1928年之間,虞振鏞在清華任教達14年之久,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學生選擇了農業科學赴美深造,成為我國早期現代農業科技專家和農業教育家,其中有張心一塗治陳之長羅清生程紹迥李先聞趙連芳等。虞振鏞為我國培養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創建奶牛場

虞振鏞在國外學習期間就認識到乳牛業是畜牧業的一個重要方面。當時國內經營牛奶場的人不少,但技術落後,奶質低劣,不符合衛生要求。他決心創辦一個模範奶牛場,以推動我國奶牛業的發展。
1920年,虞再度赴美入德克薩斯州農工學院專攻乳牛學。1921年他選購了良種荷蘭(Holstein)、娟姍(Jersey)和安雪(Ayrshire)乳牛共13頭,親自照料,飄洋過海,歷時一月有餘,安全到達北京。在清華學校附近創建了“北京模範奶牛場”。他親自主持場房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和經營管理。我國畜牧工作者遠涉重洋專攻乳牛學,親自選購運送優良牛種回國經營奶牛場的,以他為第一人。
北京模範奶牛場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自辦現代化乳牛事業的興起。它是我國早期生產A.T.T.無結核菌牛乳並採用高壓高溫巴士德法滅菌的奶牛場之一。它的建立,為清華學校的學生提供了實習場地,在這裡可以進行乳牛的鑑定、繁殖配種、飼養管理、牛乳消毒和乳品加工等一整套有關乳牛學課程的實習。北京協和醫院護士班的學員也來此參觀學習滅菌乳的生產過程、消毒設備和滅菌操作技術。牛奶場還設有青貯塔,使乳牛在冬天能吃上青貯飼料,增加產奶量。這在當時國內也是領先的。
1937年,日軍侵占北平,虞振鏞多年苦心經營的模範奶牛場淪於敵手,慘遭破壞。

發展畜牧業

我國幾千年“以農立國”的傳統根深蒂固。這裡的“農”,主要是指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除少數民族地區外,畜牧業沒有得到重視。
1936年,虞振鏞就任實業部漁牧司司長。他大力倡導,要重視發展畜牧業。這固然有其“在其位,謀其政”的一面,卻也閃耀著他的真知灼見。
這一年,他在《南嶺鋤聲》創刊號上發表《綏遠墾業之狀況》,提出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的見解。綏遠省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當時人口約200萬,地廣人稀,有大量荒地。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歷屆政府都設定農墾機構,劃出荒地,招內地農民和民間集資組成的農墾公司領購開墾,以安置內地日益增多的人口,並增加政府和領主的稅租收入。由於不顧當地自然條件盲目開荒種地,加上戰亂和連年乾旱,至30年代中期,農墾事業漸漸衰落。虞振鏞根據他在綏遠工作的經驗指出:“綏遠省東西長2000餘里,南北寬1400餘里。在此廣幅之內,地勢有高低之別。如綏遠陰山南之歸綏、薩拉齊、包頭等縣,與陰山北之武川、固陽、陶林各處,相差2000餘尺,氣候情況,自然不同。黃河沿岸,土松草茂,山北雨水稀少,氣溫過低,宜於牧而不宜於農。”“低洼之地,累受水淹;高燥區域則受凍旱,如繼續經營農墾,賠累不堪。”提出:“在確有不能種植之域,理應鼓勵人民從事畜牧業方面的發展,減輕租稅,推廣種畜,這樣則土地就能儘量合理的開發利用了。”他的意見,由於抗日戰爭爆發而無法付之實施。
抗日戰爭期間,他在貴州主持農業工作,繼續大力宣傳發展畜牧業。他說:“貴州河溝不凍,草木長青,實為畜牧最宜之處。況本省山地土薄坡陡,不宜種植。以之造林,將來勢必與工礦業同感運輸困難。若能利用荒山荒地,多養馬、牛、羊等家畜,不獨可免運輸之勞(牲畜能自己行走),且可同時馱運貨物。川、鄂、湘、桂久為黔省牲畜市場,逐年求過於供,將來戰後補充,尤其黔省是賴。故在貴州提倡畜牧事業,於復興農村經濟,實有莫大的幫助。”
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在望,他發表了《中國畜牧政策之芻議》,對戰後畜牧業的發展提出建議。首先,他提出4條理由說明發展畜牧業的必要性。第一,我國耕地面積有限,但有大量林牧用地,發展畜牧業比發展林業可以更快地建設戰後經濟;第二,我國對外貿易只有畜產品每年出超,利用荒蕪的土地發展畜牧業,可以大大增加外匯收入;第三,我國農田以施用廄肥為主,發展畜牧業可提高土壤肥力;第四,我國農田耕作全賴畜力,華北平原和西部山區交通運輸非牛馬不可。他指出,在發展畜牧業時,要按照農區和牧區的特點,採取不同方針:“農區人口稠密,市場較近,牲畜散漫,防疫宜用政治(行政)方法,畜種宜以乳肉為主,而利銷售。牧區牲畜大群放牧,氣候比較寒冷,餵料亦感困難,似宜選擇體質堅強、忍苦耐勞的品種,毛畜力畜,各有其特長。”最後,提出了4條政策措施:1)健全獸疫防治機構;2)開展家畜保險;3)加強教育,培養人才,穩定隊伍;4)對經營者給予優惠。
以上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確屬難能可貴,時至今日仍不無可供參考之處。

創建獸疫防治系統

虞振鏞十分重視獸疫防治工作,認為這是在我國具體條件下發展畜牧業的關鍵,比改良品種更為重要。他在《黔省之畜牧業》一文中指出,我國牧業的最大阻礙,莫若獸疫的損失。筆者在過去10年中,所經過的地方已有19省之多。每與鄉農座談,多認為畜牧是有利的副業,但因病疫無法防治,不獨未能擴充,反而有退縮放棄的現象。他列舉一些具體事例後,寫道:“發展畜牧業以防治獸疫為先,使養牲畜的人對於他所經營的事業得有保障,則從之者必眾,牲畜產量隨之而增,再談品種改良,一切困難自可迎刃而解了。”
早在1936年虞振鏞初次出任實業部漁牧司司長期間,就著手創建獸疫防治機構,擬訂獸疫防治條例。因抗日戰爭開始而中斷。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重新出任農林部漁牧司(後改為畜牧司)司長,繼續進行建立獸疫防治系統的工作。首先,把全國劃分成東南、西北、華北、西南、晉綏、青海、華西、東北、西藏、新疆等十個區,每區設立一個獸疫防治處,負責本區的獸疫防治工作。同時,建立血清製造系統,設立疫苗廠,推廣民眾性防治獸疫工作。
這些機構的創建,為我國獸疫防治系統的建立起了奠基和開拓的作用。

人物簡歷

1890年2月9日 出生於浙江慈谿。
虞振鏞
1907年 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
1911年 考取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生。
1911—1914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
1914—1915年 考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獲碩士學位。
1915—1920年 任教於清華學堂兼農場主任。
1920—1921年 再度赴美,考入德省農工學院專攻乳牛學。
1921—1928年 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創設農科兼農學系主任,農場場長。興辦北京模範奶牛場。1928年清華大學取消農科後改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場主任。
1929—1931年 在東北遼寧通遼錢家店三畲堂農事試驗場任職。
1932—1934年 任中國華洋義賑會農利股主任,綏遠民生渠水利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
1934—1936年 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
1936—1937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漁牧司司長,兼種畜場場長。
1938—1944年 任貴州省建設廳技正,兼農業改進所所長、獸疫防治委員會委員兼幹事。
1945—1948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農林部漁牧司司長,畜牧司司長。
1948—1949年 任上海畜產公司經理,兼江蘇南通農學院上海分院教授。
1949—1952年 任浙江大學農學院教授兼畜牧系主任。
1952—1958年 任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教授直至退休。
1962年11月13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虞振鏞.綏遠墾業之狀況.南嶺鋤聲,1936,1(1).
2 虞振鏞.黔省之畜牧業.畜牧獸醫月利,1941,1(4,5—6).
3 虞振鏞.中國畜牧政策之芻議.中央畜牧獸醫匯報,1944,2(4).
4 虞振鏞.補充淪陷區役畜之檢討.中央畜牧獸醫匯報,1945,3(2).
5 虞振鏞.今後中國畜牧獸醫人員應有之努力.畜牧獸醫月刊,1948,7(4、5).
6 虞振鏞編著.發展農村乳牛業.南京:畜牧獸醫圖書出版社,195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