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士

處士

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後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男子隱居不出仕,討厭官場的污濁,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選擇。《史記·殷本紀》:“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後來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處士
  • 別名:少微
  • 代表作品:《史記·殷本紀》
  • 適用對象:善於自處,不求聞達於世的男子
簡介,沿革,出處,

簡介

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後漢書·方術傳論》:“ 李固、朱穆等以為處士純盜虛名,無益於用,故其所以然也。” 唐 元稹 《中書省議舉縣令狀》:“又雲見任官及處士、散試官,並請停集。” 汪洋 《壽靜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韻》:“ 謝公霖雨蒼生望,失笑東山處士多。”後來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也指星名。即少微星。《晉書·天文志上》:“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處士。”

沿革

這在唐代的習慣上,稱為“高士”,再早一點,便叫“隱士”,都是同一涵義的名稱。這一類人,在中國歷代的歷史上,關係也很重要。甚至每使歷代的帝王或朝廷,隱隱約約都在注意他們的言行舉動,心存顧忌。那些帝王將相,生怕被他們看不起,便會覺得自己很不安心。這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上的特色人物。如果比照西方文化,從西洋的政治學說上,勉強的比類,便是屬於保留“不同意”的主張,或“不合作”的態度的人。不過,這種比方也很勉強,中國文化中的隱士、高士們,是屬於道家一流的人物。他們絕對不肯只為自己而鳴高,有時為了國家天下人民的利益,也會婉轉設法,提出很有影響力的主意,幫助社會的安定,然後即所謂“功成而弗居”、“沒世而無聞”而已。

出處

<<荀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
《 商君書· 算地》 :“處士資在於意。”
史記·魏公子列傳》:“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
《孟子·滕文公下》: “聖王不作,諸侯放姿,處士橫議。”
著名處士有种放、魏野林逋、孔吹、尹淳等。也有士人自稱處士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