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祿王墓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相關記載,現狀,

基本介紹

蘇祿國東王墓,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墓基坐北朝南,是一個占地約五畝的高台。高台上的基體為圓形土丘,土丘下部圍以石砌的護牆,墓前有明永樂十五年立的墓碑。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和峒王,率領家眷、官員共三百四十多人組成的友好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受到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三位國王在京訪問結束,辭歸。《明史·外國列傳》 "舟次德州,遭疾殞"。永樂帝聞之,不勝痛悼即派官員以王之禮為東正厚葬德州,並親撰碑文,樹碑墓道"以垂永久"。 蘇祿王墓包括御碑樓、牌坊、神道、王姐墓、王子墓、清真寺、陵恩殿、東西配殿
蘇祿王墓

歷史沿革

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之墓,在山東省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15世紀初葉病逝在中國的古蘇祿王之墓。位於山東省德州市郊北營村。是東南亞穆斯林蘇祿國王及其兩個王子的陵園。園內有蒼松翠柏。墓廬高4米餘,墓基圓形,青石砌成。陵前有石碑,上刻“蘇祿國恭定王墓”,兩側置翁仲及石獸,東南又有御碑亭,是明成祖朱棣賜給“恭定”諡號時所勒石碑,並建亭留念。明、清兩代著名學者顧亭林程先貞皆題有謁墓詩。據《明史·列傳》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麻哈刺叱葛刺麻丁和峒王之妻共率家屬、部眾頭目340餘人乘船來華獻貢。永樂帝予以隆重接待,並厚禮贈答。在歸國途中,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病逝於德州,遂就地葬於此。永樂帝除賜諡號、勒石碑之外,且賜祭田,以供“留其妻妾僕從10人守墓”之給養。王之長子圖馬哈率眾回國,繼承王位,王之偏妃及溫、安二王子留在德州守墓,逝世後也附葬於園內。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應蘇祿國王之請求,守墓人眾之裔孫入籍於中國德州。   古蘇祿國在今加里曼丹島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蘇祿群島上,今屬菲律賓國。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東王巴都葛·叭哈與西王、峒王率眷屬及其使者 340多人,到中國來朝京師,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的盛情接待,歷時27天。歸國途中,東王病逝德州城安陵(今北營)。明成祖得悉後,即遣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諭祭,並命有司營墓以天子禮厚葬。又親撰碑文,勒碑墓道,追封為“恭定王”。王妃及次子、三子及侍從10餘人留中國守墓,明政府均予俸祿,並撥給祭田238畝,派人守護陵園祠廟。其後偏妃及二子逝世後葬於王墓東南側。墓建於明永樂十五年。陵園占地 80 余畝。蘇祿王墓是中菲人民友誼的見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墓呈圓形,攢尖頂,高 4米,直徑16米,坐北朝南,下部圍以 0.8 米高的石砌護牆,坐落在南北長 37.7米、東西寬30米的石砌高台上。墓前立明永樂十五年的墓碑,上刻楷書“蘇祿國恭定王墓” 7字。碑前設石供桌、條幾、香爐,兩側各有一花壇。墓台上植龍柏側柏水杉冬青等 800餘株。墓前祠廟有正殿五楹,正中懸東王畫像,東西配殿各三楹,大門三間,周圍配以長廊。大門內立“蘇祿國東王墓簡介”碑。墓道兩側依次排列石翁仲石獸石馬華表;南端立牌坊一座,上題“芳名遠播” 4字。墓道南端東側有“御製蘇祿國東王碑”碑亭一座。碑立於明永樂十六年。成祖朱棣親撰碑文。龜趺。西側有明代所建清真寺1座。墓東面100米處有偏妃和次子溫哈利、三子安都魯墓。妃墓略大,兩子墓在前分列左右,各為一體,均不砌護基。  明清以來,由於戰亂、水患,除王墓、石人、石馬及墓碑外,其他建築蕩然無存。自1965~1986年,多次撥款維修加固王墓及妃子王子墓,復建祠廟、牌坊,加固御碑樓,歸置石象生,修築圍牆,綠化環境,修設下水道及排水溝。1986年成立了德州市文博館,負責對王墓的保護、管理、研究工作。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相關記載

蘇祿王墓在德州市北,古蘇祿王國在今菲律賓國蘇祿群島上。中國明代,古蘇祿國同中國開始了密切友好往來。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與西王,峒王率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款待、歸國途中,東王病逝德州,明成祖為他舉行隆重葬禮,遣官致祭並親撰碑文,勒石以志。墓在德州市北,陵園內松柏蒼翠,墓碑題“蘇祿國恭定王墓”六字。甬道兩側翁仲、石獸排列有序。東南有御碑亭。 東王長子圖馬哈率眾回國繼承王位,東王妃葛木寧和王次子溫哈利、三子安都魯及待從10餘人留中國守墓,俱受明朝俸祿,並拔給祭田,派人守護陵園祠廟。永樂十二年,東王妃回國,偏妃及溫、安二子繼續守墓,逝世後皆葬在王陵。 蘇祿國東王墓,是中菲友好的歷史見證。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祿國王與明成祖蘇祿國王與明成祖
古蘇祿王國位於今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蘇祿群島上。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巴哈刺與西王峒工率340人的大型使團訪問中國,在北京受到了明朝政府的盛情接待,在歸途中東王病逝于山東省德州,遂就地埋葬。明成祖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賜溢“恭定”,遣官致祭並親撰碑文,刻石以志此事。以後東王的長子回國繼承王位,東王妃葛木寧和王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以及侍從留在中國為先王守墓,他們都受明朝的俸祿,賜撥祭田,並派專人守廟護陵,祭掃陵園。  該墓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墓基坐北朝南,是一個占地約五畝的高台。高台上的基體為圓形土丘,土丘下部圍以石砌的護牆,墓前有明永樂十五年立的墓碑。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東王妃歸國,偏妃及溫、安二子繼續守墓,他們逝世後都祔葬在王墓的東側。清雍正九年(1731年)應蘇祿王國的要求,守墓人員的子孫均入籍德州,現在此地溫、安二姓都是蘇祿東王的後裔。今陵園位於德州市北約1公里處,園內松柏成林,鬱鬱蔥蔥,園的正中有墓冢,前立有一處墓碑,上書“蘇祿國恭定王墓”七個大字。甬道的兩側翁仲、石獸排列有序,碑碣林立,環境清幽肅穆。明清以來,有很多南來北往的遊客到此憑弔,明末顧炎武謁墓詩云“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清人程先貞有“萬里遊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的詩句,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菲律賓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  蘇祿王墓坐落於德州市北區的北營村。1997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蘇祿國位於菲律賓蘇祿群島上,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酋長國,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三王在北京愉快地逗留了22天,乘船沿京杭大運河南下回國,東王在取道山東歸國徒中,不幸遭疾,於1417年9月13日病故於德州以北安陵鎮驛館。永樂皇帝聞訃,深為哀悼,遂派禮部郎中帶祭文趕赴德州,以王禮厚葬。東王長子督馬含率眾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及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和侍從十餘人留居德州守墓。永樂十六年秋,永樂帝又親撰文,命勒石廟廷,“以垂永久”。東王妃及二位王子逝世後,分別安葬在墓院東南隅。清朝雍正九年(1713年),根據東王后裔入籍中國的請求,摺奏清廷,題定以溫、安二姓入籍中國,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1985年,市政府重建了東王祠廟。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並新建了迴廊和一座牌樓,書曰“芳名遠播、聰慧永傳”。在東王墓前重新複製了“故蘇祿國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設定了石供桌、石香爐。1997年,市政府投資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擴建工程,御碑樓維修工程,修仿古圍牆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綠化工程初具規模。蘇祿國東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遊客以及海內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前來瞻仰,為旅遊事業做出貢獻,而且也為加深中菲傳統友誼、加快德州的對外開放步伐譜寫出新的篇章。 蘇祿國東王墓,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城北約二里許的北營村,是中菲友好的歷史見證。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祿王墓坐落於德州市北區的北營村。1997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蘇祿國位於菲律賓蘇祿群島上,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三王在北京愉快地逗留了22天,乘船沿京杭大運河南下回國,東王在取道山東歸國徒中,不幸遭疾,於1417年9月13日病故於德州以北安陵鎮驛館。永樂皇帝聞訃,深為哀悼,遂派禮部郎中帶祭文趕赴德州,以王禮厚葬。東王長子督馬含率眾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及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和侍從十餘人留居德州守墓。永樂十六年秋,永樂帝又親撰文,命勒石廟廷,“以垂永久”。東王妃及二位王子逝世後,分別安葬在墓院東南隅。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清朝雍正九年(1713年),根據東王后裔入籍中國的請求,摺奏清廷,題定以溫、安二姓入籍中國,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蘇祿王墓包括御碑樓、牌坊、神道、王姐墓、王子墓、清真寺、陵恩殿、東西配殿。 德州行署和德州市人民政府撥款重建以東王墓為主體的東王祠廟。在墓體正南的中心線上新建東王享鑾殿5間,東西兩側各建配殿三間,以及圍牆和廟門。在廟的正南約200米的墓道上,復建古式牌樓,還增建廻廊一座,莊嚴典雅。祠廟的東南隅,有東王的王妃墓和兩位王子墓。廟門正南是長約500米,寬約15米的墓道,依次排列著翁仲、石獸和華表,在墓道東西兩側,還有明成祖朱棣的《御製蘇祿國東王碑》和明代中後期建的清真寺。整個陵墓被蒼柏環繞,古樸肅穆。     東王后裔迄今已傳至21代。今天的北營村已經擁有七百多戶居民,其中安、溫兩姓占到四成以上,餘下的以馬、劉姓居多。全村光屠宰戶就占了80%,並以溫姓為最多。據當地人介紹,從古至今,安、溫兩氏修建的房子都分布在王墓的周圍,表現了一種對先祖的尊敬。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來德州瞻仰東王墓,並會見東王后裔。1986年中菲兩國又合拍了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蘇祿王墓蘇祿王墓

現狀

蘇祿王墓位於德州市城北1公里處的北營村,是外國君主在中國的大型古墓葬。古蘇祿王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之間的蘇祿群島上。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7月,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巴哈刺與西王、峒王率眷屬、隨從340餘人,前來中國訪問。在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並封王賜印。9月辭歸途中東王不幸於德州“遭疾殞歿”。永樂皇帝聞訃,不勝痛悼,派禮部郎中陳士啟赴德州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賜溢“恭定”,勒石以志。東王長子圖瑪哈率眾歸國繼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及侍從10餘人留居中國守墓,俱受朝廷俸祿。明永樂二十一年東王妃回國,偏妃及溫、安二子繼續守墓,王妃逝世後,附葬於王墓東南隅。明宣德年間,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守墓人員子孫人中國籍定居德州。現該地溫、安二姓均為蘇祿國東王的後裔,有30餘戶,120多人,已到第16-19代子孫。
蘇祿王陵園為前殿後墓,墓高6米,直徑17米,墓基圓形,砌石作護,四周松柏蒼翠,墓碑題“蘇祿國恭定王墓”。墓前是祭廟,正殿內供奉有東王畫像,東西為配殿、迴廊。祭廟前矗立一座高大的儀門。廟殿儀門是陵園南道,兩側對稱排列翁仲、石獅石虎、石豹、石羊和華表等石儀,石刻雕鑿精緻,形象生動。王墓東南側的永樂帝御碑亭內,有明成祖親撰“御製蘇祿王東王碑”的碑文,額雕蟠龍,龜跌承馱。碑亭旁邊是偏妃墓和兩個王子墓。陵園南側是一座清真寺。
1980年菲律賓駐華大使雷耶斯博士專程前來瞻仰王墓,並會見東王后裔。同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來此拍攝了王墓紀錄片。1986年中菲兩國合拍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王墓逐漸成為中外知名的旅遊觀光點。1977年12月王墓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墓每年5月、10月為旅遊高峰期。八十年代後年均接待中外遊客15萬人次,1993年接待中外遊客達18萬人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