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旗袍

蘇式旗袍

蘇州蘇繡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繡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繡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式旗袍
  • 發源地:蘇州
  • 產品:刺繡、緙絲、織造
  • 起源:旗袍雛形-明立領
起源,款式,變更,發展,民間,辛亥革命後,前景,

起源

旗袍雛形-明立領
旗袍做為民族服飾,它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期的明立領中衣褙子,高立領款式到了明朝後期,在中原和江南更加廣泛流行,這是程朱理學思想禁錮在婦女服飾上的體現(婦女脖頸要用立領加以遮掩)。明末高領盤扣式樣已經基本形成了旗袍的雛形。滿族入關後,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這一問題可以從明朝和清朝流傳下來的皇宮畫像中得到佐證,明朝的皇后已經穿高領系扣的中衣,而清朝皇帝皇后仍然穿類似唐朝男裝中的無領圓口衣。),尤其崑曲青衣花旦戲服更是沿用以前的立領制式。清朝中期,明式立領(方領,二枚金屬扣)進一步演化,方領變成了弧形領,更融入了許多滿族服飾要素(滾邊-大寬邊,蜈蚣盤),在民國時期,中華立領成為中山服和旗袍的構成要素。
蘇式旗袍

款式

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

變更

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髮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髮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繡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繡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繡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發展

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繡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后,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繡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餘兩。運用蘇繡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繡旗袍。這二件繡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繡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繡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繡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繡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繡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繡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繡“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繡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繡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繡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繡山水,山水間又繡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隻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民間

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縟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繡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繡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鹹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繡花、印花或盤金間繡,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占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工本,致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繡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繡旗袍繡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繡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繡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

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繡花的,也有無繡的。
蘇式旗袍蘇式旗袍

前景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繡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繡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繡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繡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繡旗袍還在刺繡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繡廠設計繡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繡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繡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致使觀眾無不稱讚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繡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繡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繡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蘇繡旗袍史談 (冷 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