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橋

蘇州橋

蘇州橋位於閩侯縣南通鎮蘇坂村北面,民國18年(1929年),薩鎮冰募資所建。南北走向,鋼筋水泥混合孤形橋。橋長88.6米,橋面寬約5米,中間為車道,兩旁為高出10厘米的行人道。三墩、船形,驪水四道,等跨,兩旁置橋欄。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當時福州地區除萬壽橋之外的第二大跨梁式大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州橋
  • 地理位置:閩侯縣南通鎮蘇坂村北面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碑刻
基本信息,風景特色,建橋歷史,

基本信息

欄中北向置薩鎮冰書“蘇州橋”橋碑,大字徑0.16米,小字徑0.035米。橋南端建有一座“蘇南亭”,亭內立五塊青石碑,碑上刻當時福州各界團體及人士、商紳、海外華僑等捐款人名單,其中有陳季良將軍捐大洋兩萬元等。南向一碑鐫刻薩鎮冰《喜南港蘇州橋落成》詩:“回憶當年病涉時,寒天沒脛劇堪悲。橋成今日諸無苦,來往行人險化夷。”,楷書陰刻,字徑約6厘米。橋欄上尚有多塊碑刻。保存較好。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侯縣南通鎮蘇州橋閩侯縣南通鎮蘇州橋
蘇州橋

風景特色

橋畔的一排吊腳樓與蕉林相映成趣,似乎已經無人居住了,雖然破敗,但想像當年的主人在木樓上憑欄聽風,遠山如黛,是何等的愜意。機動船突突而過,如鏡的河水忽起漣漪。

建橋歷史

1926年(民國15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國共合作下舉行北伐。
1926年9月,何應欽率東路軍入閩,北洋軍閥孫傳芳系的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張毅率殘部退敗漳州,見福州守軍單薄,企圖奪取福州。
1926年11月30日,張毅部竄至烏龍江南岸,受到陳季良將軍兵艦沿江截攔,張毅部已渡江的兩千多人繳械,張毅倉皇退守南港(今南通鎮)瓜山。
兵痞出身的小軍閥張毅把吃敗仗的怨恨統統發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燒殺、搶掠姦淫,使南港九十三鄉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是時,廬舍田園,焚毀蹂踐,一無完土。男女死六十餘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滿”。“自古靈瓜山至於新岐,橫縱二十里,炊煙斷絕”。其中,東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毀,情況尤為慘重。
此時,薩鎮冰剛辭去省長職務,救災已不是他的職責。他見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熱中,不顧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組織發動民眾救災,重建家園。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請福州各界人士與商紳開會,詳細介紹南港兵災狀況,發起成立“福州兵災救濟會”,籌集資金六萬餘元。他親自督辦救濟事宜,購建材、買糧食,置衣被、買藥品,運到南港,及時救濟災民。
隨後,薩先生髮起成立“南港兵災善後會”,各界人士與海外華僑踴躍損款。薩先生把募集到的十餘萬元善款用於重建東厝街與災民住房。東厝街數十家店鋪經張毅兵痞洗劫焚毀後,一片焦土。薩先生在這片廢墟上建起了幾十間店鋪,用花崗石鋪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蓋起了十幾幢雙層直筒型木瓦房(當地人稱火廣厝),使無家無歸的災民得到安頓,蘇州橋即為薩先生救災時所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