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青山

藻青山

藻青山,素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是安徽省長江以北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桐城市孔城鎮,距桐城市區18公里.四周桐梓山諸峰環抱,層巒疊嶂,其山孤峰突兀,挺拔峻峭,山色秀美,妙趣盎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藻青山
  • 外文名稱:ZAO QING SHAN
  • 地理位置:安徽省桐城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早9:00到晚17:00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藏經閣、拜佛堂,慈雲庵
  • 方言:桐城話
  • 寺廟:慈雲庵
  • 住持:隆海大師
  • 相關人物:寬容法師
地理環境,慈雲庵,旅遊交通,大事記,開光慶典,

地理環境

藻青山素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是安徽省長江以北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桐城市孔城鎮,距桐城市區18公里.四周桐梓山諸峰環抱,層巒疊嶂,其山孤峰突兀,挺拔峻峭,山色秀美,妙趣盎然;“桐城八景”中“桐梓晴嵐”一景便出於斯。山頂建築鱗次櫛比、亭台樓榭風格迥異;大雄寶殿、藏經閣、拜佛堂等大有可觀.全山掩映在碧翠蔥籠之中,遠望孔城河,如白練橫于山下,古有暮雪之譽。
藻青山
山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登山覽勝,誦經拜佛,令人心曠神怡。此山香火旺盛,盛名遠播,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距藻青山南四公里處,坐落著江北第一老街——孔城老街,明、清古蹟比比皆是.著名的桐鄉書院即位於中街,現主體建築朝陽樓依然保存完好.老街建築風格古樸蒼勁,沿街皆是木製閣樓穿枋屋、畫廊雕棟,依稀可見昔日繁華。街面有數千條青石鋪成,為江北奇觀.老街盡頭有“荻埠歸帆”舊跡.

慈雲庵

慈雲庵坐落在孔城鎮沙崗村桐(城)、樅(陽)、廬(江)三縣(市)交界的藻青山上,相傳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後歷盡滄桑,興衰反覆。現殿宇坐東朝西,大多為20世紀90年代所建。大殿共五座。中座金字匾額“大雄寶殿”乃趙朴初先生手跡,殿內供三尊大佛、彌勒、韋馱、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背面是海島,造型生動,神態逼真,是桐城唯一的一座海島。南座是觀音閣,中間供觀音,兩旁是善財和龍女。還供有藥王和三位娘娘。北座是念佛堂和祖師殿,旁設齋堂與寮房。後山頂上的大殿是地藏殿。韋馱殿位於大雄寶殿下,為2004年興建。
藻青山獨立於平疇碧野中,山勢平緩,樹木蔥蘢。慈雲庵居頂依勢而建,殿宇錯落有致,樓台飛檐翹角,迴廊曲徑通幽,在綠林的掩映下,更顯得氣勢雄偉壯麗,格調清雅古樸。站在山頂上俯瞰西南,清澈的孔城河悠悠地從山腳下流出,一望無際的丘陵與平原如同一塊碩大無比的翡翠盡收眼底。朝聖的香客一飽澡青山風景如畫的眼福後,又能在此極目遠眺,實在是一次陶冶胸襟的好機會。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藻青山因有了慈雲庵而遠近聞名(故人們把慈雲庵叫成藻青山),慈雲庵也因有了美麗的藻青山而吸引了更多遊客。

旅遊交通

慈雲庵在孔城鎮晴嵐境內,地處桐城、廬江、樅陽三縣(市)交界的藻青山巔。庵隨山名,又稱“藻青山”。
藻青山位於安慶桐城市孔城鎮
藻青山拔立平疇,山下河流環繞,不遠處為桐城最大湖泊菜子湖。山水交融,風光旖旎。山形似船,庵即建於山之中部“船艙”中。藻青山附近的“桐梓晴嵐”,為歷史上桐城八景之一。
慈雲庵相傳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後幾經毀建。該庵規模較大,主建築有四大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鐘鼓樓以及道院寮房等,鼎盛時期曾有大小房屋近百間。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西方三聖、達摩彌勒、四大菩薩、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十方諸佛、十殿閻王塑像應有盡有,栩栩如生。另外,該庵還擁有園林山場近五十畝,奇花異卉、蔭翳林木,烘托著晨鐘暮鼓,佛號禪機,更增添寧靜幽深的氣氛。

大事記

始建於貞觀年間。
相傳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後歷盡滄桑,興衰反覆。
香火鼎盛香火鼎盛
二,現殿大多為20世紀90年代所建。
大殿共五座。中座金字匾額“大雄寶殿”乃趙朴初先生手跡,殿內供三尊大佛、彌勒、韋馱、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背面是海島,造型生動,神態逼真,是桐城唯一的一座海島。南座是觀音閣,中間供觀音,兩旁是善財和龍女。還供有藥王和三位娘娘。北座是念佛堂和祖師殿,旁設齋堂與寮房。後山頂上的大殿是地藏殿。
2四,2008年11月15日開光慶典安慶市佛教協會會長、三祖禪寺住持寬容法師應邀出席桐城市慈雲庵佛像開光盛典,桐城市是歷史文化悠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慈雲庵位於的桐城市孔城鎮是文化古鎮,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此次舉行開光盛典對弘揚佛教文化,宣傳文化古鎮孔城及文化名城桐城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出席開光儀式的還有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妙安大和尚及安徽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九華山百歲宮方丈慧慶法師。

開光慶典

在慶典儀式上,寬容法師代表安慶市佛教協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講話中指出,佛教兩千五百多年前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也有兩千多年。概括起來可以說,佛法就是一種教育,佛教的每一部經典,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
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開光這種儀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中國原有的文化影響,所以便接受這種儀式,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種表現。但是,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則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現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或者的人認為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什麼實在的價值,這是執理廢事。
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舉行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這種儀式的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我們眾生的心眼,開發內在般若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