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鳥

藪鳥

藪鳥,澳大利亞的兩種稀有鳥類,組成藪鳥科(Atrichornithidae,雀形目〔Passeriformes〕),與琴鳥近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藪鳥
  • 拉丁學名:Atrichornithidae
  • 別稱:scrub-bird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雀形目
  • 藪鳥科
簡介,形態特徵,生態習性,

簡介

藪鳥
scrub-bird
澳大利亞的兩種稀有鳥類,組成藪鳥科(Atrichornithidae,雀形目〔Passeriformes〕),與琴鳥近緣。褐色,尾尖,略長,似美國的褐矢嘲鶇。西部藪鳥(Atrichornis clamosus, 即嘈雜藪鳥)長22公分(9吋),1840年代發現於澳大利亞西部的乾燥灌木林中,1889年後一度認為已經滅絕,但1961年又重新發現。棕藪鳥(A. rufescens)長18公分(7吋),1860年代發現於新南威爾斯的潮濕森林中,與西部藪鳥相隔4,023公里(2,500哩),21世紀分布在昆士蘭,保護在拉明頓(Lamington)國家公園中。藪鳥很少飛行,但能迅速走得無影無縱。解剖發現其特點︰鎖骨發育很差,未能接合,又是雀形類中唯一沒有叉骨的鳥,所以幾無飛行能力。鳴聲與眾不同︰響亮聒耳多變而若口技。在地上築巢,巢龐大,有圓頂,並獨特地墊著木漿,乾燥後堅韌如卡片紙板。

形態特徵

身長17~19公分,長約7~8公分;雌雄羽色相同,頭上灰黑色,額黃色。背部為橄欖綠色,腰灰黑色,尾與末端黑色,羽端白色。飛羽基部、臉部、頸側,胸至腹部皆為橄黃色。次級飛羽末端有白色細斑,三級飛羽為栗褐色。臉、頸側外緣雜有橙黃色羽毛,下腹為暗灰綠色,尾下覆羽為黃色,嘴黑褐色,腳褐色。最明顯特徵為臉頰上有顆橘黃色的「美人痣」。

生態習性

鳴聲婉轉有力,彷佛在叫著「媽─進來」,常常旁若無人的引吭高唱。 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成熟的果實或挖掘地底無脊椎動物。喜群居,常混於其它鳥類族群中,嬉戲覓食。繁殖期較長,繁殖旺季為4~5月,到9月仍有繁殖紀錄,築巢於離地約1公尺之灌木叢中,每窩約產3~4枚橄欖綠色略帶褐色斑點的橢圓形蛋。常成群出現在濃密森林之灌叢中,不怕人,經常在步道上竄來竄去,有如老鼠。
棲地分布:為台灣特有種,普遍棲息於中高海拔700~2500公尺之闊葉林底層,溪頭地區之樹林中,或濃密的灌叢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