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橋墓群

藤橋墓群

藤橋墓群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鎮,是一處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延續時間較長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墓地,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古墓群一直延伸到陵水與三亞市交界的陵水灣畔海灘上,共發現墓葬45座,以其特殊造型、喪俗、文字、圖形等以及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聞名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藤橋墓群
  • 地理位置: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鎮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占地20.1畝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無
發現經過,遺址布局,文物價值,開發保護,

發現經過

1987年,海棠灣鎮東溪村的三名村民承包了海邊一片荒地種植海防林,他們在用推土機清除沙丘地里的雜草時,發現有許多排列整齊的珊瑚石,再仔細看時發現有阿拉伯文。於是將情況向文物部門匯報。至此,藤橋墓群重現世人面前。通過考證,確認該墓群是唐末時期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藤橋墓群的時代跨度較大,早期墳塋的上限可為唐代,而晚期墳塋則至元代。此遺蹟的發現,跟中國的史籍記載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稱雄海道的年代完全吻合。

遺址布局

古墓群位於番嶺坡海灘沙丘上,其範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現古墓群占地20.1畝。截止到2013年可看到墓碑的墓尚有42座。古墓均為豎穴土坑墓,上無封土,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沒有葬具和隨葬品。墓碑上刻圓月、捲雲、花朵、生命樹等圖案。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陽刻,內容大致為墓主姓名、死亡日期,或阿拉伯經文。其墓和墓碑均用海邊的珊瑚石製作堆砌,相對集中,排列有序,沒有葬具和隨葬品,遺體安葬在沙灘上的坑道里,頭朝西北(或北),腳向東南(或南),側身屈膝,面朝西,朝向伊斯蘭教徒的西方天國,是典型的伊斯蘭教葬俗。墓葬無封土,只立珊瑚石碑作墓穴標誌,碑首有玉圭、雙峰、山字等形狀,高36—60厘米,寬35—58厘米。這片墓群不同於我國廣州、泉州、杭州、楊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而近同於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的一些穆斯林葬俗,帶有其早期墓葬的特色,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藝術的代表。
藤橋墓群藤橋墓群

文物價值

古代穆斯林在三亞有著怎樣的繁華與落寞,後人不得而知。做為歷史的見證,藤橋墓群不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其提供的大量可靠的實物證據,不僅能更好的研究和了解古代海南的伊斯蘭文化和早期的穆斯林狀況,而且對研究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回族歷史及古代三亞的商貿史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在三亞發現的伊斯蘭古墓群不僅數量多,而且十分集中,墓碑雕刻精良。由此可見,這裡曾經是當時外地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藤橋古墓群至今已接待過來自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學者和友人,其發現對研究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回族歷史及古代三亞商貿史等等均有著十分珍貴的科學價值。

開發保護

1987年,三亞市政府為保護藤橋墓群這批歷史文化遺產,曾立牌告示並撥款購買石柱100條圍欄保護,防止人為破壞。1990年1月該墓群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1月2日,海南省政府將藤橋墓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劃定遺址保護範圍為20.21畝。2006年6月2日,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其列入其中。2012年市政府撥出專款50萬元編制《藤橋墓群保護規劃》。2012年10月,三亞撥專款41萬元作為藤橋墓群保護圍欄經費,長約470米,高1.9米的護欄建成後,為藤橋墓群撐起“保護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