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東歐:誰帶回了杜倫迪娜

藍色東歐:誰帶回了杜倫迪娜

《藍色東歐:誰帶回了杜倫迪娜》是2012年1月1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伊斯梅爾·卡達萊。

基本介紹

  • 書名:藍色東歐:誰帶回了杜倫迪娜
  • 作者:伊斯梅爾•卡達萊 高興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3969, 7536063962 
  • 外文名:Qui a Ramene Doruntine?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130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誰帶回了杜倫迪娜》內容簡介:美麗而迷人的杜倫迪娜進入了一樁遙遠的跨國婚姻。在母親無盡的思念中,在黑暗和虛無中,杜倫迪娜與充滿塵土氣息的暗夜騎士穿越歐洲平原,回到了故鄉。她忘記了旅程的時間,只記得數不盡的星星成群飛過天空;她沒有看清騎士的臉,只聞到潮濕土地的氣味。當她告訴大家,是信守承諾的兄長康斯坦丁將她帶回,人們陷入懷疑、驚慌、恐懼之中,因為她的九兄弟早已入土三年……究竟是誰帶回了杜倫迪娜,難道是幽靈出土導致活人的混亂……作者藉助上尉斯特斯的眼睛去找尋真相,藉助大主教、副手、妻子、哭喪婦等各色人物各色流言來闡述故事的可能性。而最後,斯特斯也神奇地消失了……故事的稜角衝破了現實世界的拘囿,最後將在故事寓意中找尋真相的任務交給了讀者。《誰帶回了杜倫迪娜》是卡達萊的又一代表作,故事取材於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傳奇故事,小說充滿了古老的魔怪氣氛,它既有《等待戈多》的荒誕感,也有《變形記》的尖銳諷刺。《誰帶回了杜倫迪娜》是“藍色東歐”系列叢書中的一本,“藍色東歐”叢書填補了我國東歐文學譯介領域的空白,是不可錯過的文學盛宴。
《誰帶回了杜倫迪娜》步魯迅後塵,看世界多樣性,讀弱小民族的反思文學傑作。
-花城出版社牽手東歐多國優秀作家、國內小語種優秀翻譯家,傾力推出“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之“藍色東歐”大型文學叢書
伊斯梅爾·卡達萊描繪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歷史,它的熱情,它的傳說,它的政治和它的災難。他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傳統,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
約翰·凱里(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審會主席)伊斯梅爾·卡達萊在我眼裡,一直是個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幾個卡達萊:生活在地拉那的卡達萊,歌頌恩維爾·霍查的卡達萊,寫出《亡軍的將領》的卡達萊,發布政治避難聲明的卡達萊,定居巴黎的卡達萊,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卡達萊……圍繞著他,指責和讚譽幾乎同時響起。他的聲明恰恰就在這一片爭議中不斷上升。以至於,提到阿爾巴尼亞,許多人往往會隨口說出兩個名字:恩維爾·霍查額伊斯梅爾·卡達萊。想想,這已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了。-高興(著名翻譯家、《世界文學》副主編)德國有一條萊茵河很美麗,但是我更讚賞多瑙河,萊茵河的水是靜靜地流動,而這條多瑙河是滔滔滾滾地流動,我覺得裡面煥發著噴發著巨大的生命力。
東歐這一帶的民族,這一帶的文化和文學值得我們推崇,現在由高興這樣一位有遠見的學者來做這項工作,我們信得過。
-著名學者、翻譯家葉廷芳
由於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我們在不斷進步,但我們尤其應該關注這種弱小國家,他們的生存,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寫什麼;我們不要放棄對於相對的天真的喜好,對於天真的審美,對於天真的這樣一種情懷的擁抱,就像我們想起我們兒童時期的那些遊戲,我們能不感動么?
-著名學者、作家、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
在我的閱讀地形圖裡面,越往法國,文學形式越精緻,越輕,讀完以後會有一種虛無感;越往俄羅斯則越重,講究精神和靈魂。那么在他們兩者之間有個共同地帶,那就是東歐或者是中歐的文學。這個地方的作家充滿了童趣和童心,讀他們的作品會覺得特別開心,還有一種淒涼的感覺。
-著名批評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
文學作品必須用感情用心去翻譯,我翻譯卡達萊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引起我過去很多回憶,感情就自然地投入進去。
-著名翻譯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玉民
我覺得西歐的思想家已經在談論另一個歐洲,他們將之命名為“另一個歐洲”,他們一定察覺到自己思想能量上的匱乏。而東歐由於各種各樣的天時地利,造成了一種緊張,而這種緊張恰恰對個人的創造力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
-著名詩人、翻譯家樹才
我覺得東歐的小說非常好看,有時候我甚至把它當作武俠小說來看。東歐小說裡面有一種獨特的精神空間。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跳開了某種現實,但他們不會拋棄這個現實,讓我覺得了不起的是,他們能在某種現實中間,做出一個非常好的表達。我想向讀者推薦東歐文學。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車前子

作者簡介

作者:(阿比巴)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é,1936-) 譯者:鄒琰
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é,1936-),阿爾巴尼亞著名作家,寫小說和詩歌。他的許多作品都在諷刺和批判專制社會,其中一些出版之後曾一度遭禁。目前定居法國,用法文寫作,而作品則在全世界傳播。他的《亡軍的將領》《破碎的四月》《夢幻宮殿》等作品已經翻譯成了漢語。25年,他從加西亞·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米蘭·昆德拉、納吉布、馬哈福茲、大江健三郎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脫穎而出,獲得首屆布克國際文學獎,並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序言

期待一個承載良知的幽靈(中譯本前言)
鄒琰
伊斯梅爾·卡達萊可稱得上是阿爾巴尼亞當代最為著名的作家。他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壇以來,在迄今四十餘年的創造生涯中發表了眾多的作品,其小說世界時空之博大,維度之悠遠,人物之多樣,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從古老的埃及(《金字塔》)跨越歐洲大陸直至中國(《長城》),從可知可感的現實世界到無可觸摸無以名狀的奇幻世界(神界、夢幻世界、地獄世界),從人類的故事到超人的傳奇和神話,從最為悠遠的古代荷馬史詩到近在眼前的東歐鐵幕降落;他的人物有高官顯貴,也有普通凡人,有暴君,有奴隸,甚至還有魔鬼、神和幽靈。而《誰帶回了杜倫迪娜》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個穿越生死穿越東方與西方的幽靈-康斯坦丁。
《誰帶回了杜倫迪娜》來源於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傳奇故事,一個類似saga的民間敘事詩:死去三年的康斯坦丁從墓中出來去實現自己生前的承諾,把自己嫁到遠方的妹妹帶回到母親身邊。這是卡達萊非常偏愛的一個故事,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前後三次使用了這同一個題材。對於一個出身於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後又申請在西方國家避難的作家來說,卡達萊具有這類作家普遍的命運:他的作品總是被當做政治的副本來進行解碼,西方批評家實際看到的是他對東歐政治社會現實的批評,而很少看到除此之外的審美價值和對一些永恆文學主題的探討。昆德拉的《玩笑》總被人看做是一個政治玩笑,而他本人卻無奈地說自己只是寫了一個愛情故事。昆德拉的命運,也是卡達萊的命運。杜倫迪娜和遠方的聯姻,首先被解讀為和中國的政治聯姻;杜倫迪娜的出走,被認為是和中國的決裂;康斯坦丁即便身死仍然堅持實現承諾的行為,被認為是卡達萊堅守盟約的一種隱喻。
當然,我們不得不肯定,卡達萊的作品仍然是現實主義性質的,他小說中所反映的首先仍然是現實政治生活中的阿爾巴尼亞:它“處在羅馬和拜占庭兩個宗教當中,在兩個世界當中,在西方和東方當中,就好像被老虎鉗鉗住了。從這兩者的衝突中只會讓人等到漩渦”。無論樂意與否,西方讀者——中國讀者更甚——總會把這本幾乎創作於與中國斷交同時期的小說看成是這一政治現象的反映,甚至是“鏡子”或“傳聲筒”。因為卡達萊借書中人物之口對遠近婚姻的爭論,也是阿爾巴尼亞國內對與外界聯繫各種意見的反映,崇尚就近婚姻也不啻是對其最終閉關鎖國這一政治現象的影射。卡達萊甚至借著康斯坦丁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對阿爾巴尼亞未來命運的設計:要“從內心最深處建立和承諾一樣崇高的制度”,要保留“自己自遠古以來的五官”,自己“永恆的面孔”,而不是為了生存不斷地毀容,不斷地貼上不同的面具。
然而,悖謬的是,這樣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立足於一個非現實的基石:一個從墳墓里出來的死人。如果我們一開始讀希臘神話故事或者是什麼幽靈故事,我們事先就給這個世界打上了“神話”的標籤,所以,一切皆有可能。然而,《誰帶回了杜倫迪娜》不同,從一開始,斯特斯上尉就在告訴我們,死人是不可能從墳墓里出來的,言下之意,大家都處於現實世界。然而,小說的最後,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一個死人幹的,最孜孜以求尋找真相的斯特斯上尉由抵制幽靈故事的人變成了幽靈的捍衛者,由此,我們之前所知道的一切真實都是虛妄,而我們認為虛妄的卻變成了真實——轟!世界倒塌了!真實不再是真實,虛幻不再是虛幻。何為真實?何為虛幻?世界變成了一個令人茫然的謎,作為讀者的我們陷入真真假假無止境的追問當中。
卡達萊卻並不在意。他肯定會反駁:卡夫卡在《變形記》里並沒有告訴你格里高利·薩姆沙為什麼會變成一隻甲蟲,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也不會回答人為什麼會活上一百年,那我為什麼要說明死人為什麼會從墳墓里出來?——誠哉斯言。卡達萊小說里的神秘和卡夫卡、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中的荒誕魔幻,其實是異曲同工:虛構比真實更真實,虛構更加凸顯了人性的真實。他繼承了這兩者的筆墨,在一個虛構的傳奇故事上,書寫更為真實的人性和更加真實的世界。而且,他在具備前兩者深刻的洞察力上,更增加了謀篇布局的能力:他仿佛是柯南道爾一般,在小說中將真實和虛幻玩弄於掌中,等到讀者入彀猝不及防之時突然打破讀者的幻想,情節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由是觀之,康斯坦丁從墳墓里出來只是一個引子,卡達萊卻借這一事件將阿爾巴尼亞的宗教衝突、戰爭災難和分裂、閉關鎖國的政治現實納入自己的構圖背景中,同時纖細入微地描繪了眾生相,將大主教、副手、妻子、哭喪婦等人物也——勾勒在這一巨型圖畫裡。他立在一邊,不動聲色地冷眼旁觀,聽著各色人等嘰嘰喳喳。他書中的阿爾巴尼亞,沒有具體的歷史時期,不知其所起,亦不知其所終,然而,在這一片陰雨寒冷的原野上,它卻顯得分外的真實:這是一個永恆的阿爾巴尼亞,傳說的古老象徵著它的古老,康斯坦丁的跨越生死正是阿爾巴尼亞超越時空的體現。它存在於無盡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然而正在遭受著劫難:戰爭、宗教、疾病的輪番襲擊,它就像弗拉納也這個最古老的家族一樣,只剩下了空殼,淒涼地立在那裡;它就像那多次提到的老太太家裡的聖像、墓地壁龕里的聖像一樣,在燭台下晦暗不明,流著眼淚。
有很多故事,我們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卡達萊的故事就是如此,不到最後關頭,誰也不知道,在卡達萊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一張臉。或許,這些都是他的臉,都是他臉的一部分,只有將這些全部都細細地描繪,才能管窺一下全貌。

名人推薦

伊斯梅爾·卡達萊描繪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歷史,它的熱情,它的傳說,它的政治和它的災難。他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傳統,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
——約翰.凱里(布克國際文學獎評審會主席)
伊斯梅爾·卡達萊在我眼裡,一直是個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幾個卡達萊:生活在地拉那的卡達萊,歌頌思維爾·霍查的卡達萊,寫出《亡軍的將領》的卡達萊,發布政治避難聲明的卡達萊,定居巴黎的卡達萊,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卡達萊……圍繞著他,指責和讚譽幾乎同時響起。他的聲名恰恰就在這一片爭議中不斷上升。以至於,提到阿爾巴尼亞,許多人往往會隨口說出兩個名字:恩維爾·霍查和伊斯梅爾·卡達萊。想想,這已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高興(著名翻譯家、《世界文學》副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