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更銀

薛更銀

薛更銀,男,1970年9月生,河南武陟縣人,畢業於河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現當代漢語學。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師範大學非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IE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更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武陟縣
  • 出生日期:1970年9月
  • 職業:武陟縣政協
  • 畢業院校:河南大學
  • 主要成就:並協助縣委、縣政府、宣傳部等
  • 代表作品:合著《武陟縣民俗志
個人基本經歷,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薛更銀撰文,薛更銀清新小文鄉村夜話,

個人基本經歷

1977年至1985年在武陟縣馮丈村學校上國小和國中。
1985年至1987年在武陟縣第三高級中學上高中。 1987年9月至1989年在洛軸技工學院上學。
1988年參加中國青少年自修函授院的新聞文學培訓,同年結業。 2006年,在武陟縣馮丈村組織成立了我國第一家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馮丈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稻花香”懷梆劇社,得到省文化廳表彰,並確定馮丈村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2007年,與河南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丁永祥博士共同完成焦作地區的懷梆文化以及懷商文化現象的調查。並在《河南大學學報》上發表調研報告。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份在河南大學文學院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漢語。
薛更銀書法作品薛更銀書法作品
2008年,通過大量田野調查,完成了《豫西北喪葬習俗考》和《豫西北婚慶習俗考》兩篇論文,8萬餘字,並在國家一類期刊《焦作大學學報》上發表,引起專家關注。
2009年,與人合著《武陟縣民俗志》,45萬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曾獲得河南省“金鼎獎”。
2010年,協助中央電視台《百科探秘》節目組在我縣馮丈村等周邊村莊,完成大型紀錄片“鄉村非遺秀”的拍攝工作,擔任紀錄片的民俗以及民間藝術顧問
2011年,參與編輯、創作、出版《武陟民間故事全集》的工作,任副主編。 2012年,主要參與起草了《黃河文化之鄉申報材料》初稿,通過多次修改和充實,完成了《黃河文化之鄉申報材料》的定稿工作,並協助縣委、縣政府、宣傳部等,接待了省和國家專家組的考核評審,順利完成了“黃河文化之鄉”的申報工作,
2013年,參加武陟縣政協組織的編寫組,主要參與旅遊推薦書籍《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的編寫工作。
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
2014年,參加武陟縣政協組織的編寫組,主要參與旅遊推薦書籍《佛教聖地——妙樂寺塔》的編寫工作。
2015年,主要參與旅遊推薦書籍《青龍宮》的編寫工作。
近年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和介紹武陟的文章在省、市報刊上發表。 參加社會團體情況: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師範大學非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浙江工業大學IE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

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
薛更銀自幼生長在豫北大平原的農村,流經家鄉的白馬河和孟姜女河在村子交匯,清澈的河流是他兒時嬉戲玩耍的好場所,河流不僅僅滋潤了生養子民的土地,也給幼小的他帶來了快樂,河中的魚蝦水草是他的朋友,捕魚捉蝦不單單是為了口腹之快,更多的是與魚蝦戲耍。
即長,四處求學,暫離村莊,然對家鄉之眷戀,與日俱增。後舞文弄墨之餘,寄情於書畫,流經家鄉的小河,以及小河流給他帶來的歡樂一直縈繞於懷。為抒發心底的愛,摹臨白石老人的蝦成了他的一大愛好,經數年潛心揣摩,而有形狀。

薛更銀撰文

嘉應觀,在當地俗稱“廟宮”,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13公里處的嘉應觀鄉二鋪營村東。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築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集宮、廟、衙三位一體的清代純官式建築群,被稱之為“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作為中國治黃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包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文化色彩,也產生了許多領先於當時的理論結晶,給現代治黃事業帶來了諸多啟示,特別是其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充實了黃河文化內涵。
嘉應觀內的“三絕”和“三奇”嘉應觀內的“三絕”和“三奇”
為祭祀龍王,封賞治河功臣,口堵壩成時,雍正皇帝特下詔,敕建嘉應觀。命河臣齊蘇勒,仿故宮模樣,調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五省民工,大興土木,在當時國庫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調撥帑幣,耗資 288萬兩白銀,歷時四載,建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純官式風格的宮廷建築群。
嘉應觀嚴格按照朝廷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建造,是中國歷史上花錢最多、規格最高、建築最雄偉的龍王廟。觀內設定卻與各地龍王廟、觀有別,倒是與皇宮類似,特別是中大殿,就是故宮太和殿的縮影,享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可是你知道嗎?嘉應觀內有“三絕”和“三奇”,有的簡直就是天下絕品,國之瑰寶,其間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厚。

薛更銀清新小文鄉村夜話

鄉下的夜晚,百無寂寥!當在田裡勞作了一天的人們,用疲倦送走了喧囂而單調的白晝,又用基本上同樣的晚飯,迎來了寂寥而單調的夜晚。鄉下的夜,特別是冬夜,一直是漫長、漫長的! 武陟的東北鄉,是我的老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一直就住在那裡。我家老屋西院是一個比我們住的院子還大的柴草院,柴草院內有五間低矮的薄皮瓦房,牆是用土坯壘砌的,屋裡面抹了摻了麥糠的黃泥。那是我家餵牲口的地方,記得當時就餵了一頭黑毛驢,是澆地時專門用來拉水車用的。 我爺爺就住在這個柴草院裡,土垛的半截院牆外面是一個街巷,街巷的南北兩頭,連線著兩條東西大街。街門是由橫豎幾個木棍釘在一起像柵欄一樣的門,整年好像就沒有關起過,我曾經懷疑為什麼要安置這個從來沒有用過的門。緊挨著院牆的一棵老槐樹下有一個壓水井,可以很輕便地壓出清澈的水來,爺爺的柳圈椅就常年放在老槐樹的下面。勤快的爺爺常常把院子整理得乾乾淨淨。沒有家長里短的充斥,誰來有誰,所以這裡一年四季都是村里人愛來的地方,也是整個村子信息的集散地。
每到冬天來臨,我爺爺就會在餵牲口的屋內盤上一個燒炭的爐火,西頭兩間放草料,被秫秸編織的箔綹擋著。最東頭那間盤有一個餵牲口的槽,黑叫驢就整夜整夜地站在那裡。當中的兩間盤著那個燒炭火的爐,紅紅的炭火,是冬季里吸引每個人的誘惑。老式的八仙桌兩邊的柳圈椅一個固定是我爺爺的,那裡放著他的長竹竿菸斗和裝菸葉的菸袋。
薛更銀作品薛更銀作品
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
偏東一點的後檐牆上釘著一截槐木撅,是在院子裡老槐樹上砍下來的,木撅上掛著一盞馬燈,燈是徹夜不熄的,據說是為了讓那個驢吃好草料。黑鐵皮軋的細腰高水壺老以坐在紅紅的炭火爐上,壺嘴哧哧地往外噴著熱氣,把圍在爐邊的人的心也給噴熱了。
挨著椅子就是爺爺的床,睡覺前的鋪蓋都是捲起來的。床上和屋內長短、高低不一的凳子是用來接待來訪者的。他們不像是客人,好像就是自己的地盤似的,沒有一點點生分,往往是來得晚的人,就和衣滾在西頭那間的草料上,據說比坐在板凳上烤火還舒坦,但是,他們往往不是談話的主角,而是忠實的聽眾。
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薛更銀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
訊息好像都是後來的人帶來的,誰若是有了重大的訊息,都會來得稍微晚點,好像是要在家裡先整理好那個訊息,好當眾發布似的。十來個人就著那忽明忽暗馬燈的光,品咂著信息的每一個環節。唏噓聲、置疑聲還有附和聲都會不可避免地在講述者說完後出現,不同的聲音往往會引來脖粗臉紅的辯論。辯論的最後都會用眼看著一袋一袋抽菸的爺爺,爺爺一般不表態,但是,他一旦表態,那好像就是終審判決,人人都會深信不疑爺爺的批點和結論。那個時候的農村在晚上都要安排人巡邏的,巡邏的人說是基幹民兵,其實就是那些白天不想好好乾農活的人。說是怕有壞人搗亂,其實,通過大量徹底的階級鬥爭運動。我們窮人已經是占了絕對的上風,地富反壞右一個個老老實實地絕對不敢亂說亂動。巡邏的人帶來的都是有點黃的訊息,誰家媳婦和別的男人從村西樹林裡出來了,誰家男人領個不怎么認識的女人去了北地的磚窯里了。就是那樣的年代,偷雞摸狗的事也時有發生,只不過是小村少,大村多罷了。 幾個村幹部在晚上開會後時不時也會來這裡小坐,帶來的好像是都上邊的訊息,無論他們怎么表述,人們往往會當真的聽。有時候幹部們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先吹吹風透透氣,我爺爺一般不對這些做議論,幹部走後,一句莫談國事,又開始了莊戶人家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薛更銀作品薛更銀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