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圓舞曲

蕭邦圓舞曲

作者布魯諾·里戈托 法國鋼琴家布魯諾·里戈托生於巴黎,他在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學習歌曲,作曲和樂隊指揮。在巴黎瑪格麗特·朗國際音樂比賽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後,里戈托很快躋身於他這一代最優秀的鋼琴家之列。

基本介紹

  • 書名:蕭邦圓舞曲
  • 作者:布魯諾·里戈托
  • 類別:傳記
  • 頁數:323
  • 定價:45元
  • 出版時間:1992年
  • 裝幀:精裝
特別介紹,曲目簡介,創作舞曲,電影改編,

特別介紹

蕭邦圓舞曲一向以優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於節奏變化複雜,因而並不適於實際的舞蹈。在屬於第二大類的抒情詩式的圓舞曲中,往往可以發現類似瑪祖卡舞曲般的節奏,這是由於蕭邦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調的緣故。蕭邦的圓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對比較簡單,內容也較為通俗易懂,所以為一般人所喜愛。
蕭邦蕭邦

曲目簡介

1 No.1 in E-Flat,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2 No.2 in A-Flat,Op.34,No1.valse brillante
3 No.3 in A-Minor,Op.34,No2.valse brillante
4 No.4 in F,Op.34,No3.valse brillante
5 No.5 in A-Flat,Op42(The Two-Four Waltz)
6 No.6 in D-Flat,Op64,No1."Minute"
7 No.7 in C-Sharp Minor,Op.64,No.2
8 No.8 in A-Flat,Op.64,No.3
9 No.9 in A-Flat,Op.69,No.1
10 No.10 in B-Minor,Op.69,No2.
11 No.11 in G-Flat Op.70No.1
12 No.12 in F-Minor,Op.70,No2.
13 No.13 in D-Flat,Op.70,No3.
14 No.14 in E Minor

創作舞曲

蕭邦一生中總共創作了21首圓舞曲,從表達形式上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 另一類則為圓舞曲形式的抒情詩。如:《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屬等作品屬於前一種類型,而《升c小調圓舞曲》等作品屬於後一類。
Minute Waltz Op.64/1
小圓舞曲“小狗”,作品64之1
降D大調 圓舞曲"小狗" (作品64之1) 作品64號共有三首圓舞曲,是蕭邦在世時最後發表的圓舞曲。其中第一首(降D大調,即本曲)為蕭邦圓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俗稱為《小狗圓舞曲》。
傳說蕭邦的情人喬治?桑餵養著一條小狗,這條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興趣"。蕭邦依照喬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轉"的情景表現在音樂上,作成了這首樂曲。 樂曲以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瞬間終了,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一分鐘圓舞曲》。演奏本曲時,應使用平滑流暢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覺出此曲的趣味來。
全曲為簡單的三段體。在四小節序奏後,主旋律以反覆迴轉的形態出現,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中段則是甜美而徐緩的旋律,與第一段的急促形成鮮明的對立;第三段為第一段之反覆。
Waltz No.1 In E Flat Major, Op.18
E大調第一號圓舞曲,作品18
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作品18號)本曲作於1831年,是蕭邦在世時最早出版的圓舞曲。《華麗大圓舞曲》之名,給予一般音樂愛好者很親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這首曲子是蕭邦的所有圓舞曲中,最華麗、最輕快的一首,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實際用於舞會的圓舞曲。所以舒曼才會說:“這是蕭邦的肉體和心靈同時在舞蹈的圓舞曲”以及“把舞者捲入波心,越來越深”等類話語。
樂曲的構成極為簡潔,由於是實際舞會用的圓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圓舞曲節奏上,歌唱出華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為五段:第一段為降E大調,第一主題明快、 奔放,第二主題利用急促的頓音表現出仙境般 的飄逸感覺;第二段降D大調;第三段降D大調;第四段降G大調;第五段與第一段的 旋律相同,在四小節序奏後進入尾聲。
Waltz No.7, In C Sharp Minor Op.64/2
升C小調第七號圓舞曲,作品64之2
最能體現蕭邦的個性及民族性的圓舞曲,任何人都肯定會說是這首《升c小調圓舞曲》。本曲作於1846—1847年,節奏近似馬祖卡舞曲,但完全不是為舞蹈伴奏的舞曲 ,而是真正的圓舞曲抒情詩。本曲是蕭邦去世前兩年完成的,隱含著他對生命的認識。舒曼曾把蕭邦的圓舞曲稱為“心靈的圓舞曲”,該說法對於本曲而言是再確切不過了。
樂曲為三段體式,無序奏。一開始便是流露著一絲憂傷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蕭邦那輕柔 、飄逸的性格特徵,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仍有一線憧憬。第二段為急速的連動,似滾珠落玉般晶瑩剔透。但這不是蕭邦以往作品中那種華麗的風格,而是充滿著一種無奈的旋律,仿佛是作者在傾訴他孤寂的晚年生活。當時,久居異鄉、孑然一身的蕭邦身染重病、無依無靠,其心情之憂鬱可想而知。中段轉為降D大調,多少明朗了些, 但是很快又出現鬱悶的氣氛。在迴旋連動過後,反覆開頭的主旋律,最後全曲在焦躁不安中終了。
Waltz No.9, In A Flat Major Op.69/1
A大調第九號圓舞曲,作品69之1
降A大調 圓舞曲(“離別”)(作品69之1)蕭邦的作品69號共有兩首圓舞曲,第一首為降A大調,以《離別圓舞曲》而著名。
關於此曲有一段軼事:1835年,蕭邦從巴黎前往德國的卡爾斯巴特,與當時從波蘭來此地療養的雙親相會。歸途中,滯留於德勒斯登,順便拜訪了舊日好友渥金斯基伯爵。渥金斯基伯爵有一位名叫瑪麗亞的女兒,義大利血統,黑髮、大眼、厚唇,為人熱情,當時只有十九歲,不論是鋼琴、聲樂或作曲,都有相當的基礎。蕭邦與這位童年時代的好友相逢,很快就表現出他的愛心,倆人也親密起來。連續一個月的相愛生活,使倆人難分難捨。當蕭邦即將離去時,曾為瑪麗亞寫了一首圓舞曲相贈,後來瑪麗亞就把它取名為《離別圓舞曲》,即本曲。可惜的是,他們的這段情緣最終不歡而散。
蕭邦十分留戀這段甜蜜的時光,他生前一直未出版此曲,而是把它收藏起來以資紀念。他的親筆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於德勒斯登”的字樣。此曲旋律頗為優雅,極富魅力,曲調中充滿著憂鬱、愁悶的回憶。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段:第一段為歌唱似的旋律,離別的惆悵盡顯其中。第二段為降E大調瑪祖卡舞曲風格。第三段重複第一段的旋律。第四段有兩個新旋律。

電影改編

曲名:蕭邦圓舞曲(斗琴都二段改編自蕭邦升C小調圓舞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