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霄

蔡登霄(?—1950),回族,原籍平涼縣。民國18年(1929)陝甘大旱,田禾顆粒未收,造成年饉。因生活所迫,他跟隨父親離開家鄉,在陝甘邊區漂泊度日,後定居於正寧縣五頃原龍嘴子村,靠開荒地維持生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登霄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平涼縣
  • 逝世日期:1950
人物簡介
蔡登霄(?—1950),回族,原籍平涼縣。民國18年(1929)陝甘大旱,田禾顆粒未收,造成年饉。因生活所迫,他跟隨父親離開家鄉,在陝甘邊區漂泊度日,後定居於正寧縣五頃原龍嘴子村,靠開荒地維持生計。
蔡登霄的父親原是平涼清真寺的阿訇,為人忠厚,辦事熱心,在回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到正寧定居後,仍以阿訇身份為回民們傳經,開展宗教活動,吸引了一批伊斯蘭教徒聚居於此。蔡登霄自幼隨父親誦經,深受其影響,也是一位伊斯蘭教的忠實信徒。20歲那年,父親逝世了,他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擔,並以頑強的毅力開荒生產過日子,使全家的生活境況逐漸改善。因為他在勞動之餘喜歡幫助他人,所以村上鄉親鄰里之間大小事情都喜歡找他合計,讓他決策。由於他威信高,又能誦經,不久便接任阿訇。1931年,劉志丹謝子長帶領紅軍游擊隊在五頃原一帶開展革命活動,他主動接近革命隊伍,接受宣傳教育,並向廣大回族青年傳播革命思想。他支持王世英、王世平等回族青年組建了回民游擊隊,配合他們進行革命活動,並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開展民族統戰工作。1934年,他與阿訇馬生福一起受黨組織委託,妥善解決了對國民黨駐軍馬鴻逵部騎兵營作戰死傷人員和俘虜的處置問題,動搖了馬部軍心。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馬鴻逵部未再騷擾,其中一個班後來還倒戈起義。同年,他還和馬生福巧施妙計,將被敵軍圍困在清真寺內的中共新正縣一區區委書記郭廷藩、回民游擊隊隊長馬全德安全轉移,保護了革命幹部。
1941年,陝甘寧邊區回民抗日救國協會派人來關中指導成立關中分區回民抗日救國分會,蔡登霄以其聲望和功績當選為會長。1946年,被新正縣第三屆參議會選為常駐議員,與林伯渠李鼎銘等19人被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三屆政府委員會委員,還被選為陝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候補參議員。1948年10月,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至解放。1950年,病逝於平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