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枯病

蔓枯病

又稱“黑腐病”,主要露地雨季發生,莖、葉、瓜及卷鬚等地上部受害,不危害根部。莖部發病引起瓜秧枯死,但維管束不變色,與枯萎病的區別。莖部多在莖基部和節部感病,病部初生油浸狀橢圓型病斑,後變白色,流膠,密生小黑點。莖基部病斑軟化後表皮龜裂和剝落,露出維管束呈麻絲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蔓枯病
  • 又稱:黑腐病”
  • 時間:露地雨季
  • 病情:密生小黑點,乾燥後,易破碎
症狀表現,發病規律,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症狀表現

又稱“黑腐病”,主要露地雨季發生,莖、葉、瓜及卷鬚等地上部受害,不危害根部。莖部發病引起瓜秧枯死,但維管束不變色,與枯萎病的區別。
莖部多在莖基部和節部感病,病部初生油浸狀橢圓型病斑,後變白色,流膠,密生小黑點。莖基部病斑軟化後表皮龜裂和剝落,露出維管束呈麻絲狀。葉片多從邊緣發病,形成黃褐色或灰白色扇形大病斑,其上密生小黑點,乾燥後,易破碎。病菌從花瓣、柱頭侵染,引起花蒂部黃化萎縮,較易感染蔓枯病的作物有:葡萄、黃瓜、西瓜、甜瓜、南瓜、西葫蘆等。

發病規律

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的真菌葡萄殼梭孢。在蔓或穗粒上著生的黑色小粒點,即埋生於表皮下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燒瓶狀,孔口突露,1至數個生在輪廓不整齊的子座中,器內產生兩種分生孢子,均無色,單胞。
一種為圓柱形或長紡錘形,稍彎曲;另一種是絲狀,常為鉤形。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的葡萄蔓枯菌。在老病斑上產生子囊殼,比較少見。子囊殼黑褐色,球形,殼璧很薄,孔口較短。子囊無色,圓筒形或紡錘形,子囊孢子無色,單胞,長橢圓形,子囊之間生有側絲。

傳播發病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在病蔓上越冬,到第二年5—6月,分生孢子器吸濕後從孔口湧出紅黃色球狀或卷鬚狀的孢子角。若天氣乾燥,孢子角可變硬,再遇雨濕,孢子角又可吸水膨大,消解後的單個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上,或隨雨水沿樹皮向植株下部傳播。
在連續4—8小時的雨、露下,分生孢子就可以完成萌發及侵入。除在5一6月間產生分生孢子外,以後即不再產生。分生孢子主要通過寄主的傷口和氣孔、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寄主。侵染的部位,通常是在蔓梢第四節以下的基部。潛育期約1個月。
菌絲在寄主體內為害韌皮部的薄壁細胞和篩管,或為害木質部的髓線細胞.病勢發展較緩慢,一般發病1—2年後,病蔓才出現黃化及矮化現象。全蔓枯死有時需幾年的時間。此病除在雨多潮濕地區容易發生外,凡莖蔓受傷、施肥不足、土層薄的果園或遭受凍害,患有其他根病的葡萄亦易發病。

防治方法

1、植保技術:實行2~3年的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並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 播前種子消毒。 用70℃的熱水燙乾種子10分鐘,水的體積是種子體積的3倍,燙種時要不停地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
2、藥劑防治。
化學製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8%惡霜嘧銅菌酯800-1000倍液或用25%溶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非化學製劑防治:相比化學製劑治療,非化學藥物治療具有多次使用不易產生抗性的特點。使用土傳一衝淨60%檜木醇稀釋600-800倍液灌根或沖施使用,如果病情嚴重,間隔5-7天重複使用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