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城鎮志

《蓮城鎮志》是廣南縣蓮城鎮人民政府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城鎮志
  • 作者:廣南縣蓮城鎮人民政府
  • ISBN:978-7-81068-886-4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靳錫祥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秉筆直書,全面、客觀地記述蓮城鎮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起到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為全面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作品目錄

封面
蓮城鎮志
《蓮城鎮志》編纂領導小組
《蓮城鎮志》資料收集編撰領導小組
《蓮城鎮志》編纂人員
圖片
蓮城轄區平面圖
廣南縣城區圖
鎮黨委書記 韋堂洪
鎮長 牛祖權
鎮黨政領導班子
鎮機關全體幹部職工
原任鎮黨委書記 柏朝良
原任鎮黨委書記 張秀明
原任鎮長 嚴朝文
原任鎮長 劉革俊
上屆領導班子
中共蓮城鎮第十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代表會議
蓮城鎮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蓮城鎮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競爭上崗演講答辯會
蓮城鎮學習胡錦濤“七一”講話精神暨優秀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
柯仲平紀念館
孔廟
吳天閣
都天閣
護國寺
蓮湖公園
古人類遺址——龍脖山
馬蹄井
蓮郡宵燈
皇姑廟
欞星門
萬壽寺
貞節石牌坊
城區一角
蓮花村村級活動室
體育場
北壇路
銅鼓廣場
縣建設大廈
得天獨厚的蓮城森林資源
畜牧業
梨子基地
桔橙基地
蓮城油茶示範樣板基地
碩果纍纍的油果
柰李基地
水蜜桃基地
優質水稻
優質油菜
蔬菜基地
優質烤菸基地
優質蠶桑產業
鎮政府至岜奪村委會進村道路
上海南匯工業園區援建冷水溝民族文化生態村剪彩儀式
法南村小組為掛鈎那們工作隊獻錦旗
鎮政府至那倫片區進村道路
壯錦刺繡
菜園文明生態社區一角
克欽新農村新貌
蓮城鎮新村建設示範點——法棚村全景
波媽賽新農村建設全境
冷水溝生態村全景
那秧移民區建設
坡匡新農村建設
《支部生活》總編杜敏生到蓮城調研
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到法棚新農村調研
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焯為法棚新農村題字
省政協主席王學仁到法棚新農村調研
中組部原副部長趙宗鼐調研法棚新農村
中組部原副部長趙宗鼐為法棚題詞
省委副書記李紀恆調研蓮城油茶產業
副省長孔垂柱到法棚村調研
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為掛鈎扶貧點波媽賽村題字
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檢查工作
州委書記李培到法棚新農村調研
原州長王承才親臨法棚村指導工作
副州長徐愛民到蓮城調研畜牧業
副州長鬍榮到蓮城檢查烤菸生產
州政府秘書長楊選德慰問大革假困難民眾
縣委書記任安到坡匡新農村指導工作
縣委書記任安在坡匡村整村推進工作啟動會上講話
原縣委書記陸永耀調研蓮城葡萄產業
原縣長牛興發親臨蓮城鎮指導抗旱栽煙
縣委、政府班子視察冷水溝生態村
縣級領導視察創平工作
州財政局副局長戴紹林慰問岜奪村困難民眾
鎮黨委書記韋堂洪與各村社簽訂林改責任書
蓮城沼氣建設
“林改”工作啟動會
“林改”工作實地勘測
民眾積極回響“林改”政策
岜夯雞
粽粑
花糯米飯
紅團
豆沙肉
涼卷粉
烤乳豬
刺繡
壯族服飾
壯族刺繡
銀飾品
2008年壯族“三月三”花街節
壯家迎客隊
壯族民眾歡度皇姑節
2008年蓮城鎮迎春文藝匯演
《蓮城鎮志》資料收集編撰座談會
洞經禮樂
《蓮城鎮志》終審評審會議
《蓮城鎮志》終審評審會議全體人員合影
《蓮城鎮志》編纂人員合影
各種榮謄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地理 區劃 建制
第一章 地理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資源
第三節 環境
第二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病蟲災
第四節 霜凍 冰雹 雪災
第五節 火災
第六節 其他
第三章 區劃
第一節 歷史區劃
第二節 設區建鄉
第三節 劃區建政
第四節 政社合
第五節 設區建鄉
第六節 並區建鎮
第七節 村落
第八節 行政區域界定
第四章 建制
第一節 封建時代
第二節 區鎮政權
第三節 大隊 辦事處 村委會
第四節 社區居委會
第五節 生產隊 村民小組
第二篇 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章 名城形成背景
第一節 古域
第二節 古建築
第三節 古遺址
第四節 塘井泉洞
第五節 寺廟
第六節 亭閣
第七節 牌坊 碑記
第八節 文筆塔
第九節 皇姑墳
第十節 飛機場
第十一節 古橋
第十二節 會館 書院
第二章 人文景觀
第一節 儂氏土司
第二節 名勝景點
第三節 民間文化
第四節 烈士陵園
第五節 柯仲平紀念館
第三章 名特產品
第一節 銀飾工藝
第二節 西楓斗
第三節 刺繡
第四節 醬菜
第五節 糕點
第四章 風味食品
第一節 岜夯雞
第二節 汆肉米線
第三節 涼卷粉
第四節 豆沙肉
第五節 烤乳豬
第六節 菊花鴨
第七節 棕粑
第八節 油炸粑
第九節 那榔酒
第五章 名城建設
第一節 名城規劃
第二節 實施建設
第三篇 民族人口
第一章 壯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二章 漢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三章 苗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四章 瑤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五章 彝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六章 回族
第一節 源流分布
第二節 生產
第三節 生活
第四節 風俗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語言文字
第七章 人口
第一節 總人口
第二節 變動
第三節 普查
第四節 分布
第五節 構成
第六節 婚姻家庭
第七節 計畫生育
第四篇 政治
第一章 政黨
第一節 國民黨及三青團組織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
第三節 基層黨支部
第四節 黨務工作
第五節 鄉、鎮黨員代表大會
第二章 政權
第一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鎮人大主席團
第三節 區、社(鎮)人民政府
第四節 基層組織
第三章 人民團體
第一節 農民協會
第二節 工會
第三節 共青團
第四節 婦女聯合會
第五節 老年人協會
第六節 科學技術協會
第四章 政法
第一節 派出所
第二節 消防管理
第三節 交警
第四節 司法
第五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救災救濟
第三節 優撫
第四節 婚姻登記
第五節 五保戶供養
第六節 福利院
第六章 武裝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民兵
第四節 重要兵事
第七章 駐鎮機關單位
第一節 機關
第二節 學校
第三節 衛生
第四節 科學技術
第五節 文化 廣播 電視
第六節 廠礦
第七節 金融 保險
第五篇 經濟建設
第一章 經濟制度
第一節 封建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節 工商業改造
第四節 社會主義公有制
第二章 經濟結構及管理
第一節 農村經濟結構
第二節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三節 工商行政管理
第四節 統計
第三章 財稅 金融
第一節 財政 稅收
第二節 農村金融
第四章 商業
第一節 集市建設
第二節 經濟成分
第三節 主要行業
第四節 集市貿易
第五節 畜禽交易
第五章 農業
第一節 耕地資源
第二節 勞動力資源
第三節 生產力布局
第四節 種植業
第五節 養殖業
第六章 工業
第一節 礦產開採
第二節 建築建材
第三節 機械修理
第七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業資源
第二節 造林綠化
第三節 森林養護
第四節 木材採伐經營加工
第五節 山林權屬
第六節 機構
第八章 水利電力
第一節 水利發展
第二節 電力
第三節 城區供水
第四節 農村飲水
第五節 抗旱防洪
第六節 水土保持
第七節 管理機構
第九章 交通
第一節 驛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橋涵
第四節 飛機場
第五節 運輸
第六節 搬運
第七節 油站
第八節 發展規劃
第十章 郵電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十一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結構
第三節 生產
第四節 管理
第十二章 村鎮建設
第一節 城區建設
第二節 農村建設
第三節 新區建設
第四節 城市綠化
第五節 環境保護
第六節 管理機構
第十三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引資項目
第三節 優惠政策
第六篇 社會發展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私塾 義學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中學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農民教育
第七節 教學研究
第八節 教師
第九節 人事管理
第十節 經費
第十一節 學校建設
第二章 文化藝術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設施建設
第三節 廣播 電視
第四節 民間文藝
第五節 攝影
第六節 歌舞廳
第七節 電子遊戲室
第八節 茶室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設施建設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四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機構 隊伍
第二節 科技培訓與普及
第三節 科技推廣
第四節 科技示範
第五節 科技貢獻
第五章 醫藥衛生
第一節 機構 隊伍
第二節 醫療業務
第三節 衛生防疫
第四節 婦幼保健
第五節 愛國衛生
第六節 麻風病防治
第七節 經費
第六章 宗教祭祀節日
第一節 宗教
第二節 祭祀與俗成節日
第三節 廟會
第七章 社會風尚
第一節 反對封建禮教
第二節 禁菸戒毒
第三節 尊老敬老
第四節 見義勇為
第五節 酬客禮儀
第六節 大班
第八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物質生活
第三節 文化生活
人物
傳略
陳龍章
曹文彩
方玉潤
唐家培
王國泰
王國賓
何全福
陸丕臣
高秀嶷
唐敬若
何秀蓮
劉琦
陸懷德
馮君雅
柯仲平
徐浩然
趙平波
山恆清
周炳鐘
牛琨
李石秀
劉紹坤
陸毅
馬華昌
奠宗文
鄭傳斌
事略
儂夏卿
陸鑄
陸忠禮
陸文賢
陸承功
曾昭富
李新達
向翔
高斌
陸玉福
陸雲
黃雲英
陸桂珍
劉漢珍
陸升玉
王昆蘭
韋堂洪
簡介
王素娥
陸奇坤
馬孝三
陸明正
馬桂英
馬忠良
張國立
任勇
徐慶元
岳萬邦
郭仕邦
陸萬才
張源
蒙永康
黃國才
王永奎
陸朝星
安世芳
劉少林
柏朝良
劉平
張新
陸慶懷
劉炳松
沈昌榮
胡正坤
鄧啟才
汪貴明
張芳明
楊清榮
任明
陸維智
王秀山
陸勇
王克
劉革俊
余邦發
牛祖權
嚴朝文
名錄
名表
附錄
一、文獻輯錄
(一)蓮城鎮“十一五”規劃
(二)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批准公布石屏縣城、廣南縣城、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為雲南省史文化名城、名村的通知
(三)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廣南縣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批覆
(四)蓮城鎮便民服務手冊(摘要)
(五)扶貧開創新天地打造人民新生活——廣南縣蓮城鎮“十五”扶貧紀實
二、詩文選
三、碑記
(一)清末賽京村辦學碑記
(二)新設廣南府學碑記
(三)恩垂萬古碑
(四)革命烈士光榮紀念碑
(五)中共廣南地下黨領導武裝起義紀念碑
四、楹聯
(一)蓮城鎮村名聯
(二)皇姑廟柱聯
(三)蓮湖柱聯
(四)萬壽寺柱聯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