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菊科植物)

蓍草(菊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蓍草中國植物志正名為雲南蓍 (學名: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是菊科,蓍屬植物多年生草本,莖直立,葉無柄,二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多數,托片披針形,舟狀,邊花最多可達16朵;舌片白色,花果期7-9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甘肅東部等。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耐寒,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不擇土壤, 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及石灰質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全草具有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的功能。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化學成分,栽培管理,1 繁殖,2 田間管理,3 病蟲害防治,4 採收,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細的匍匐根莖。莖直立,高40-100厘米,有細條紋,通常被白色長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葉腋常有縮短的不育枝。葉無柄,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或近條形,長5-7厘米,寬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軸寬約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數,間隔1.5-7毫米,有時基部裂片之間的上部有1中間齒,末回裂片披針形至條形,長0.5-1.5毫米,寬0.3-0.5毫米,頂端具軟骨質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體,多少被毛,下面被較密的貼伏的長柔毛。下部葉和營養枝的葉長10-20厘米,寬1-2.5厘米。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直徑2-6厘米的復傘房狀;總苞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疏生柔毛;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橢圓形至矩圓形,長1.5-3毫米,寬1-1.3毫米,背中間綠色,中脈凸起,邊緣膜質,棕色或淡黃色;托片矩圓狀橢圓形,膜質,背面散生黃色閃亮的腺點,上部被短柔毛。邊花5朵;舌片近圓形,白色、粉紅色或淡紫紅色,長1.5-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2-3齒;盤花兩性,管狀,黃色,長約2.2-3毫米,5齒裂,外面具腺點。瘦果矩圓形,長約2毫米,淡綠色,有狹的淡白色邊肋,無冠狀冠毛。花果期7-9月。
蓍草蓍草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雲南、四川、貴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中南部、甘肅東部。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蓍草含有多種胺基酸, 花蕾及盛開的花中含揮髮油較多, 花和葉中含黃酮甙, 花中含水蘇鹼、甜菜鹼、膽鹼及脂肪酸。葉中還含有蓍素等, 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全草供藥用, 可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經閉腹痛、毒蛇咬傷、腫毒等症, 現代醫學臨床上可治療闌尾炎、扁桃腺炎、泌尿系統感染、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和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

觀賞價值

蓍草植株低矮, 花繁色艷, 開花早, 花期長, 綠期長, 觀賞價值高, 適宜於庭院、公共綠地、道路綠島的綠化, 還是布置花壇的好材料, 也適宜花境套用, 還可以盆栽觀賞, 是一種優良的抗旱宿根花卉資源, 同時還是一個適宜做切花和乾花的良好素材, 可作為我國北方城鄉園林的觀賞品種, 目前在園林綠化中還沒有被廣泛套用, 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化學成分

全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α-呋喃甲酸(α-furoic acid),烏頭酸(aconitic acid)。

栽培管理

1 繁殖

1 播種繁殖
選擇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每畝 (667m2, 下同) 施堆肥或廄肥2000kg, 深翻20~25cm, 耙細整平, 做寬1.2m的畦。一般於9~10月採收種子, 選健壯無病害的植株, 連花梗一起剪下, 曬乾, 搓出種子, 去除雜質, 將種子裝在布袋裡, 放陰涼乾燥處貯藏備用。於春季播種, 在4月中下旬, 條播, 按30~35cm的行距開溝, 溝深1.5cm左右, 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 覆蓋薄薄一層細土, 稍加鎮壓, 防止種子被衝出, 用噴霧器澆一遍水, 保持土壤濕潤, 一般15天左右即可出苗。每畝需種子400~500g。
2 分根繁殖
可於春、秋兩季進行。10月中旬將地上部割下, 挖出母株及周圍的根莖, 依據自然生長情況進行分根。每段根莖長5~6cm, 具有2~3個芽, 按行距30cm開溝, 然後將小段根莖按株距5cm擺在溝內, 覆土5cm, 鎮壓後澆水, 上凍前撒1層農家肥, 澆1次封凍水, 翌年春季出苗。春季分根繁殖與秋季分根繁殖方法相同。

2 田間管理

1 苗期管理
6月以前, 小苗生長慢, 應少澆水不施肥。當苗高5~10cm時疏除細弱苗和過密苗;當苗高15cm左右時可定苗。由於植株對風雨的抵抗能力弱, 應該密植, 按株距15cm定苗, 保持土壤濕潤, 陽光充足。進入7月後, 植株生長旺盛, 要及時灌水及中耕, 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澇, 因為積水會引起爛根及葉片枯萎。進入盛花期應注意除草、鬆土和追肥。
2 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後, 及時鬆土除草1次, 之後可結合間苗、定苗進行中耕除草。植株封壟前除草、中耕1次, 植株封壟後, 停止除草。
3 追肥
定苗後, 在幼苗行間開溝, 每畝追施尿素8kg, 施肥後適當增加澆水次數, 以利幼苗生長。6月初施1次人畜糞水1000kg/畝, 施後澆1遍清水, 一般追肥3次。

3 病蟲害防治

5月下旬至6月中旬, 由於苗床內秧苗過密或連續陰雨, 容易發生立枯病, 引起苗枯萎、枯死。苗期發病後可用1∶2∶200波爾多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發生根腐病時, 可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並清除殘株。
發生鏽病時, 在葉面有橙黃色粉狀夏孢子堆, 後期發生黑褐色粉狀的冬孢子堆, 嚴重時葉片枯死脫落。拔除病株燒毀, 可用25%粉銹寧500倍液防治。
生長期間主要是蚜蟲為害葉片, 導致葉片皺縮枯死, 可用40%樂果乳劑1500倍液噴殺2次。

4 採收

洋蓍草以全草入藥, 7~8月割取全草, 攤開晾曬, 中午翻動1次, 待曬到七八成乾時, 紮成小把, 放到通風處曬乾或陰乾。避免雨淋或露水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