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斯東·奧瑞拉納

蓋斯東·奧瑞拉納

奧瑞拉納(Orellana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六十年代對新具象運動極具影響力的西班牙宏朵畫派(Hondo Group)的創始人之一,西方現代藝術創作的主要代表。他所創作的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畫作之一巨幅三聯畫《烈焰火車》(The Train in Flames) 於1974年赫希杭博物館和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開幕日起成為該館的永久收藏。這一系列的三聯畫強烈的體現了奧瑞拉納在追求抽象抒情的表現以及具象造型的創作的完美結合的同時,對人性的深層複雜以及與存在主義息息相關的議題的探索。一九九三年,奧瑞拉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將他充滿激情的、奇異的、多元的作品介紹給了中國觀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蓋斯東·奧瑞拉納
  • 出生地智利瓦爾帕萊索市
  • 出生日期:1933年7月18日
  • 職業:西班牙畫家、雕塑家
人物生平,童年時期,成長時期,回歸歐洲,紐約時期,界於美洲與歐洲之間,重返歐洲,藝術創作,創作風格,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童年時期

蓋斯東·奧瑞拉納·柯梅茲(Gaston Orellana Gomez),1933年7月18日生於智利瓦爾帕萊索市(Valparaiso)。父親的家族可上溯西班牙軍官貴族之身份,並與埃斯特雷馬杜拉(Estremadura)的省老奧瑞拉納(Orellana la Vieja)地區之主教有親屬關係。
三十年代時,其祖父艾利斯(全名Juan de Dios Orellana y Erice)為智利科爾查瓜省(Colchagua)聖費迪南學院的軍事講師。其父阿曼多(Ar-mando)則擔任西班牙駐智利榮譽領事,同時是英國汽車在拉丁美洲的代理商人。二十七歲時,極具品味及擁有財富的阿曼多卻不幸因車禍而喪生。當時,奧瑞拉納尚未出世。在失去丈夫的殘酷打擊下,獨身養育五名子女的奧瑞拉納的母親安娜絲汀娜·柯梅茲·奧特嘉(Ernerstina Gomez Ortega)悲慟不已,逐漸疏離了自己的孩子。動盪不安地家庭給奧瑞拉納帶來了一個困苦的童年,然而也為他帶來了內在繪畫表現的動力。

成長時期

奧瑞拉納在聖地亞哥藝術教育實驗學校第一次接觸造型藝術,並修習小提琴課程。青少年時期,他回到瓦爾帕萊索,一邊在工廠打工,一邊在高中夜校念書。同時,奧瑞拉納結識了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當代智利詩人、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後來兩人成為終身摯友。
五十年代初期,奧瑞拉納的生活十分拮据。他在接觸共產黨以及地下文化圈的同時,遭到當時智利政府對藝術家創作的壓制,以及社會的歧視與冷落。於是,奧瑞拉納的摯友詩人聶魯達建議並且幫助他離開智利,前往西班牙發展。當時奧瑞拉納的行李箱中,攜帶了聶魯達為他寫的三封分別給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畫家米羅、和法國詩人保爾·艾呂雅的個人介紹信。然而,航向歐陸母體的路途萬分曲折。奧瑞拉納先後穿越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並在各地察看考古發掘情況,以增加對古史的知識。在此期間,他與作家埃內斯托·薩瓦托(Ernesto Sabato)、詩人拉法埃爾·阿爾維蒂(Rafael Alberti)、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阿斯圖里亞斯 (Miguel Angel Asturias)交往甚密。直到一九五八年,奧瑞拉納才正式啟程,搭著普羅旺斯號輪船,跟隨多數寧願冒險回西班牙的移民,一同駛向巴塞隆納。

回歸歐洲

初到歐洲,奧瑞拉納先在馬約卡島熬過了三年疾病纏身的孤獨歲月,後搬到西班牙的首都馬德里,才開始了他如魚得水一般多姿多彩的創作生涯。
1958年12月,奧瑞拉納在馬德里的畢歐斯卡畫廊(Biosca Gallery)認識了經營前衛藝術品的喬娜·莫朵。小有名氣的莫朵對奧瑞拉納的作品十分欣賞,並於1963年買下了奧瑞拉納在艾特尼歐(Ateneo)展出的所有作品。
1959年,抽象藝術在馬德里藝壇得到廣泛的認可。於是,不滿文化落後局面的藝術家們紛紛創立畫派,以向極權政府抗議,並掙脫出西班牙孤立於歐洲其他文化之外的密閉格局。這些藝術團體後來為西班牙藝術的再生做出了極大的重要貢獻。其中,由藝術評論家賀賽·艾隆(Jose Ayllon)最初組成的“進步畫派”(El Paso, 又稱“帕索畫派“)的主要訴求在於接受行動繪畫肢體的創作方式,以及美國抽象表現大師們的繪畫風格。當時的威尼斯雙年展曾開闢專室,特此將這一畫派的作品公諸於世。
奧瑞拉納與進步畫派的成員們,如米利亞雷斯(Manolo Millares)、紹拉(Antonio Saura)、卡諾加爾(Rafael Canogar)、費托(Luis Feito)、里維拉(Manuel Rivera)、比奧拉(Manuel Viola)等非具象畫家們交往甚密。其中,他跟該畫派最具具象風格傾向的米拉瑞斯有過一段短暫卻極為深刻的交往。身兼畫家、作家、考古學家多重身份的米拉瑞斯,以結合抽象與深邃的抒情風格著稱,可惜英年早逝。在西班牙現代繪畫發展史上,自畢卡索和米羅之後,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也沒有人不受他的影響。
曼努埃爾·比奧拉(Manuel Viola)是奧瑞拉納在進步畫派中最親密的朋友,也是唯一一個對初抵西班牙的奧瑞拉納直接伸出援手並協助他渡過難關的西班牙畫家。這兩位藝術家對彼此的瞻仰和惺惺相惜在當代藝壇和西班牙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出生於阿拉崗的一個吉普賽家庭的比奧拉是”進步畫派“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員。其作品跟十七世紀的宗教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繫,燃燒著吉普賽人張目前夜晚的營火,以及西班牙精神意識中神秘的呻吟。
1959年12月8日,奧瑞拉納與數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如米格諾尼(Fernando Mignoni)、哈迪爾(Jardiel)、胡安·赫諾維斯(Juan Genoves)、詩人孔德(Mannuel Conde)等,在馬德里的一家咖啡館裡創立了”宏朵畫派“(Hondo),取義深沉、精深。同時,Hondo在安達盧西亞的發音用語上,H是念J的音。因此,Hondo也暗指一中西班牙弗拉明戈舞曲曲調。這一雙關語避開了佛朗哥政權的干涉。宏朵畫派的宣言主要建立在對具象與抽象藝術的雙重否定和雙重接納上。簡言之,他們在嘗試在神秘具象的基礎上,另創作出一中具抽象的抒情風格。
以奧瑞拉納為首的宏朵畫派在西班牙畫壇上的重要性,後來得到頂尖藝評家西蒙·馬恰(Simon Marchan)和瓦勒利亞諾·波塞(Valeriano Bozal)在其專著《從物體藝術到概念藝術》(Del arte objetual al arte del concepto,1960-72)和《西班牙藝術史》(Historia del Arte en Espana,1972)中的高度評價與肯定。另外,藝評家維納丘·桑契茲-馬林更將宏朵畫派稱為西班牙第一個鼓吹新具象(Nueva Figuracion)風格的團體。十分惋惜的是,由於同一時期的歐洲藝術主張已經形成了與宏朵畫派和進步畫派類似的訴求,畫派之間難以劃清界限,因此宏朵畫派最後宣告解散。
1964年,喬娜·莫朵自己開了畫廊,並邀請奧瑞拉納參加她的開幕展。在其開幕展上,奧瑞拉納解釋了紐約最著名的畫商瑪莎·傑克森(Martha Jackson), 並從此開始了另一段合作關係。此後,奧瑞拉納的作品出現在巡迴於法國、英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和美國的西班牙前衛展上,並應邀到美國華盛頓首府現代美術館和泛美聯盟學院推出個人展出。為此他前赴美國,後定居於紐約。

紐約時期

居住在紐約期間,奧瑞拉納和當時名噪美國畫廊界的瑪莎·傑克森的合作更為密切,並結識了各界名流,比如當時英國的貝德福德公爵、美國著名藝評家詹姆斯·詹森·思維尼(James Johnson Sweeney)、美國著名音樂人鮑勃·迪倫(Bob Dylan)、和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66年,奧瑞拉納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了展出《人類新形象》(New Images of Man)。
1967年,奧瑞拉納首次在紐奧良的比恩維爾畫廊(Bienville Gallery)展出。同一時期,他頻繁地活躍於學術界:任教於新澤西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成為藝術聯盟(Art Coalition)的成員;並在紐約的報紙《村音》(Village Voice)和美國的雜誌《城牆》發表了幾篇反好戰的文章。
1969年,奧瑞拉納的聲譽如日中天。他和詩人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以及其他藝術家一起參與了反對越戰的多次抗議。同年五月,美國的著名藝壇權威人士亞伯拉罕·樂納(Abraham Lerner)親自參觀了他在紐約曼哈頓中國城的畫室。亞伯拉罕·樂納時任華盛頓首府赫須宏藝術館的發起人、創建人與開館時第一任的負責人。不幸的是,在樂納離開數日後,奧瑞拉納被一群智利販毒幫派所攻擊,幾乎喪生。之後,威尼斯雙年展西班牙策劃負責人路易斯·貢查勒茲·羅伯樂(Luis Gonzalez Robles)親訪奧瑞拉納,並邀請他以一間專室展出個人作品。為了準備此展,奧瑞拉納離開了紐約,在義大利米蘭加達湖畔尋覓了另一個駐足點。

界於美洲與歐洲之間

1970年,第三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奧瑞拉納展出了驚人巨作《烈焰火車》(Tren en llamas)的巨型代表作(7*2.1公尺)。著名的兩位藝評家卡路丘(Luigi Carluccio)和卡瑟·塞爾維(Elvria Cassa Salvi)不約而同地針對此作和奧瑞拉納其他的展出作品做出了精闢的評析。後來,在畢卡索和史威尼的關注和大力鼓舞下,美國著名的財經巨子、藝術愛好者約瑟夫·赫希杭(Joseph Hirshhorn)購買了《烈焰火車》。如今,這幅著名的三聯作為赫希杭博物館和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永久收藏並公開展出。
1970年10月,奧瑞拉納在義大利杜林的克里斯廷·史坦因畫廊(Christian Stein Gallery)首次舉行了他的義大利個展。接下來的數年,他的作品在義大利各地展出,均受到好評。然而,由於在義大利沒有找到像他最早的贊助商喬娜·莫朵一樣靈活而有策略手腕的經濟代理人,奧瑞拉納的作品收到畫商操縱並散落各處。於是奧瑞拉納拒絕再在義大利展出很長時間。
1974年,奧瑞拉納和喬娜·莫朵再度合作,在西班牙舉行了個人展覽。同年,他應華盛頓史密斯桑尼機構的邀請,參加了赫希杭博物館和雕塑園的開幕展。應邀參展的美國當代藝術家還有法蘭克·史特拉(Frank Stella)、羅伯·馬勒維爾(Robert Motherwell)、和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該展的嘉賓如雲,如約瑟夫·赫希杭、樂納夫人、與皮耶·馬蒂斯等。
1975年,馬德里國際新聞俱樂部授權賀利歐多羅(Heliodoro)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奧瑞拉納作品集,1945~75》一書。
1978年,奧瑞拉納與莫朵合作,在巴黎大皇宮展出。右圖為奧瑞拉納與莫朵、傑奎琳·畢卡索及其女兒凱蒂,攝於1978年的巴黎FIAC。
奧瑞拉納與莫朵、傑奎琳及其女兒1978奧瑞拉納與莫朵、傑奎琳及其女兒1978
1979年,奧瑞拉納重返紐約,進入另一段創作的旺盛期。
1984年,奧瑞拉納在塞拉曼卡美術館(Museum of Salamanca)舉行個展。由於奧瑞拉納的祖先最早源於此地,並於西元一四零零年留下記錄,他回到西班牙之後,該市的市長到其家拜訪,並邀請了諸多名流,如聞名於世的小說家薩巴托(Ernesto Sabato)。
1986年,西班牙文化部在馬德里西班牙當代美術館再次舉行奧瑞拉納大型回顧展,收集其自一九七零年以來創作之重要作品。
1990年10月,義大利米蘭在沉寂十年後再次舉行奧瑞拉納個展。該展的作品之後在紐約布蘭克斯美術館展出。

重返歐洲

199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了奧瑞拉納個展。這是奧瑞拉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將他的作品呈獻給中國藝術愛好者。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奧瑞拉納作品展》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奧瑞拉納作品展》
21世紀以來,奧瑞拉納長期居住在義大利。他的創作未停滯不前,他也沒有選擇任何一種受主流歡迎的、舒適的或者商業化的創作道路。相反地,他始終如一地在極具挑戰性的人性和與其息息相關的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的探索中堅持創作。
2014年,高齡80的奧瑞拉納仍致力於他的最新創作。其中,尚未公開發表的繪畫和雕塑系列《當代史詩》呈現了他個人對藝術表達和啟示人性的力量的理解。《當代史詩》涉及當代社會發展,並深刻地表現了人性、人本主義以及苦難、戰爭、社會問題、歡樂、童真和主張個人自由的存在主義。不同於以往較為形象化的作品,這些作品採用了更為簡單的、稍顯模糊卻又十分考究的表現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化所加劇了的當代人的生存危機。奧瑞納拉的創作過程同時承載了喜悅和痛苦。他解構人類生存神話的同時,通過強有力的諷喻表現手法,赤裸裸地揭示了人性不斷變化和不斷否定的本質。
奧瑞拉納雕塑作品《卡迪夫的巨人》奧瑞拉納雕塑作品《卡迪夫的巨人》
《當代史詩》這一系列作品總計一百件以上,其中包括了小型陶器藝術品、巨製雕塑和繪畫。這些繪畫中最宏偉的有十一米的《戰爭的聲音》(The Sound of War),較小型的有一組規模不一的多聯畫屏。
值得一提的是,奧瑞納拉刻意保留巨作《卡迪夫的巨人》 (The Giant of Cardiff, 攝影Luigi Ceratti, Varazze – 30 December 2012)至今尚未公開展出。其中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奧瑞納拉希望將之呈現給歐洲以外的視覺藝術市場。
2012年,《環球時報》把奧瑞拉納與畢卡索達利相提並論為歐洲當代藝術的發源地西班牙的傑出人物。

藝術創作

創作風格

奧瑞拉納的創作一直處在不斷地探索和實驗的狀態,其風格十分獨立而難以定義。他早期的作品有著成熟多樣的抽象與具象的風格,十分巧妙地融合了前人的不同經驗以及個人的不同精神向度、事物、以及深刻地洞悉力。他晚期的創作風格更為自由奔放且極具詩意,常常使用大型的兩件或者三件作品,以獨特及創新的聯作或者三聯的方式展現出一種密不可分、互補的、問答式極具張力的對話,並相互烘托出對立性的色暈和氣氛。
1988年,在談及奧瑞拉納的繪畫時,著名藝評家羅勃托·塔西(Roberto Tassi)指出,“奧瑞拉納的作品可能會給人歸列歷史淵源龐雜的表現主義的印象,但我並無此意。奧氏的作品不應列於表現主義範疇之中;同樣地,我也不會至稱他的作品屬寫實之流派。沒有任何的主義、或風格,可任意標貼在他的作品之上。除了生命的創造力、道德感、揭露事實、戲劇與詩之外,沒有是他表達的真正主旨。”
1993年,在奧瑞拉納的台北個展作品集一書中,時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黃光南先生評價道,“奧瑞拉納藝術創作的根源中,南美洲的神秘魔幻氣質,與西班牙充滿激情和反理性的傳統精神,是無法忽略的......在他的作品當中,暴力、謎樣破裂的人物造型,通常在相對於寂靜、抒情與虛無背景的對峙性處理下,產生一股驚駭、暴動、衝擊性的強烈情感。因此,抽象抒情的表現,和具象造型的創作,在奧瑞拉納的畫布上,得到一種難能可貴、奇異完美的結合”。

代表作品

1969年,《烈焰火車》(Tren en llamas)。1970年在威尼斯雙年展首次公開展出,並被著名收藏家約瑟夫·赫希杭購買。後與一些奧瑞拉納的同年創作的作品一起,藏於赫希杭博物館和雕塑園。
蓋斯東·奧瑞拉納 代表作《烈焰火車》蓋斯東·奧瑞拉納 代表作《烈焰火車》
1971年,《受難一號》(Crucifixion no 1)。現歸屬梵蒂岡的當代藝術收藏(The Vatica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同年,《宵禁》(Toque de queda);和《紐約城市》(New York City)。
1971 奧瑞拉納作品 《受難一號》1971 奧瑞拉納作品 《受難一號》
1971 奧瑞拉納作品《紐約城市》1971 奧瑞拉納作品《紐約城市》
1972年,《受難三號》(Crucifixion no 3)。同年,《9機車手》(9 Motorizados Ciegos)。
市場上有非常多的奧瑞拉納作品的贗品。奧瑞拉納的律師正在為他處理官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